【摘 要】從杜甫的夔州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來看,此時的詩歌延續(xù)了杜詩的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情感,隨著詩人的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這種思想情感愈加成熟和深刻。夔州地處偏遠,加上作者年老病衰,夔州詩作有著明顯的日薄西山似的暮年獨白,此時的詩人已經(jīng)無力再實現(xiàn)自己的雄心壯志,只得把這些昔日的豪情寄寓在詠史懷古之中。雖然作者遠離家國,但是詩人也用詩歌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前途的關(guān)懷,詩人認為救國的出路有二:一是息兵養(yǎng)農(nóng),二是建立三國蜀漢劉備孔明一樣的明君忠臣共勉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杜甫 夔州詩 思想內(nèi)容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4C-0111-03
杜甫一生按照生活地點的不同可以分為漫游時期、長安時期、成都時期與詩人去世前的夔州時期四個階段。這位被稱為“詩圣”,其詩歌被稱為“詩史”的偉大詩人在生命之秋的兩年里作詩400多首,占他一生所作的詩歌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因此,對詩人的夔州詩作的思想內(nèi)容進行研究,有利于加深了解杜甫這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一、延續(xù):心系國民的現(xiàn)實主義的成熟
毫無疑問,杜甫是我國古代最為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之一。他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集中體現(xiàn)無論詩人在人生的任何階段中,我們都能從杜詩的字里行間找到詩人對國家前途、對人民生活的熱切關(guān)懷之情。究竟是何原因使得杜甫一生都堅持這樣“忠君思闕”的觀念呢?
首先,杜甫出生于一個儒家思想濃厚、世代的官宦家庭。杜甫曾如此自報家門:“自先君恕、預以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边@里面的“恕”是指曾任曹魏幽州刺史的“杜恕”;“預”指的是杜預,他是西晉開國名將兼名儒,杜預領(lǐng)兵攻取孫吳后,博學多通。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可以說是杜甫的儒家思想的直接灌輸者。杜甫曾經(jīng)這樣評價其祖父對自己的潛移默化:“亡祖故尚書膳部員外郎先臣審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視于藏書之府,故天下學士到于今而師之?!倍艑徰允浅跆浦娙?,與崔融、李嶠、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杜甫生長在這樣一個儒學傳統(tǒng)濃郁的家庭,杜甫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程度是顯而易見的。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其中,對杜甫影響最深刻的就是“仁”和“忠”?!墩撜Z》中子曰:“愛人?!笨鬃拥脑捀嬖V我們,關(guān)愛人就是“仁”,這種關(guān)愛是一種博愛。這種博愛,在杜甫的詩歌中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對封建統(tǒng)治高層的血淚控訴。還有流傳千古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除了憂民,杜甫身上體現(xiàn)的“儒”特質(zhì)還有“忠”?!爸揪龍蛩瓷?,再使風俗淳”,詩人在《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直白地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正是這樣的“忠”,才使得杜甫在偏僻的夔州仍然惦記著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和風雨飄搖中的大唐王朝。
盡管杜甫心頭無時無刻不惦記著國家和民眾,但是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沖擊的李唐王朝已經(jīng)難以恢復到詩人在《憶昔》熱情描述的繁榮境況了。安史之亂后,杜甫曾被叛軍俘獲,但是深受儒家思想浸透、忠貞不二的詩人并沒有屈膝投降叛軍,而是歷盡艱辛抵達鳳翔行在,接受了李唐的“左拾遺”官職。但是詩人正直進諫,觸怒唐肅宗被貶。乾元二年(759年)詩人放棄了官職,全家一起遷往了四川。在成都草堂安定生活一段時間后,由于兵亂再起不得又開始了流浪漂泊的生活。永泰元年(765年)五月,詩人一家順著著岷江南下,在九月的時候到達云安。短期在云安休養(yǎng)之后,第二年年春,詩人遷居夔州。詩人來到夔州,當時夔州地區(qū)的掌權(quán)人物是都督兼御史中丞柏茂琳,此人雖然是個地方軍閥,但是以禮優(yōu)待詩人。從此杜甫開始了在夔州暫住的生活,詩人自成都草堂之后的流浪生活算是又安定了下來。
陶淵明的《飲酒》的“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句詩應該可以概括杜甫在夔州這個遠離中原、遠離長安的地方的生活情況了。但是詩人是否就像陶淵明抱著“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樣的心態(tài)呢?答案是否定的。杜甫做不到陶淵明那般“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安逸與悠閑。心系國民是杜甫詩歌現(xiàn)實主義的核心內(nèi)容,比如《提封》一詩:“提封漢天下,萬國尚同心。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時征俊乂入,莫慮犬羊侵。愿戒兵猶火,恩加四海深。”這首詩是對李唐衰落的總結(jié),詩歌直接指出當時致亂的原因,希望君主能引以為戒。在此就不得不提下后人范仲淹,其在名篇《岳陽樓記》曾如此感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在此看來,杜甫則是范仲淹最好的榜樣了。因為他遠在夔州,心里還是想著國家與朝廷。
除了國家,杜甫心中還有人民。詩人一生寫下了不少反映下層平民生活的詩歌,可以看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體現(xiàn)了作者“以民為本”思想。詩人在夔州之前就有著名的“三吏”和“三別”,而在夔州,也有類似反映下層民眾生活艱難的詩歌,比如《甘林》中的一段描述:“時危賦斂數(shù),脫粟為爾揮。相攜行豆田,秋花靄菲菲。子實不得吃,貨市送王畿。盡添軍旅用,迫此公家威。主人長跪問,戎馬何時稀。我衰易悲傷,屈指數(shù)賊圍。勸其死王命,慎莫遠奮飛?!碑敃r,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但是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禍卻是消除不了的。詩人晚年長期在各地流浪遷徙,也見識了不少民眾的艱辛勞苦,所以他有著與其他詩人不同的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懷。清代人仇兆鰲就如此評價杜甫:“公與田夫野老相狎蕩,蓋能親厚于人而人共樂之?!?/p>
雖然詩人身在距離長安千里之外的夔州,但依然保留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的思想情操。但是相比以往,作者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壯志已然不是那么的強烈了。縱觀詩人一生,最能體現(xiàn)詩人壯志凌云的就是《望岳》中描寫五岳之首泰山的了:“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边@首詩寫于公元736~740年杜甫第一次游玩齊魯大地,此時的詩人正是血氣方剛揮斥方遒的年紀。這首詩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構(gòu)造了一幅地域寥廓、山勢壯闊磅礴的畫面,給人極強的置身宇宙之感。寫景之后就是順其自然的抒情,頸聯(lián)“蕩胸句,狀胸襟之浩蕩;決眥句,狀眼界之空闊?!蔽猜?lián)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詩人從遠眺泰山產(chǎn)生了登上泰山俯瞰大地的想法。而當詩人老去的時候,他又能否保留著這樣的雄心壯志呢?我們看看《旅夜書懷》。這首詩大致作于杜甫離開夔州途中。詩人順江而下,在一個黃昏抵達江漢平原的江陵一帶,詩人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情由景生,自然抒發(fā)出“官應老病休”的激憤之情。詩人在年老的同時也在加深自己的人生閱歷,因此他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深沉地面對現(xiàn)實,故而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深沉成熟。
二、新變:負重生活下夔州詩的暮年獨白與心境
夔州在唐代屬山南東道,原址位于奉節(jié)縣城東十余里,靠近瞿塘峽。杜甫在夔州得到了時任夔州都督兼御史中丞的柏茂琳的優(yōu)待,在這個“小軍閥”的幫助下杜甫在此處的生活安頓下來。然而,詩人在此地過得并不愉悅輕松。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二:一是夔州地處偏僻。二是詩人是過著寄人籬下、受人施舍的生活。詩人舉家來到夔州,舉目無親,想要安定生活著實不易,無奈之下,只好違心地接受了柏茂琳的救濟。這對已知天命、自尊心極強的詩人來說,這是極其憋屈的。四百年多后的南宋,與杜甫一樣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的陸游來到夔州憑吊詩圣遺跡,曾經(jīng)如此感慨地說:“少陵,天下士也。然去國寢久,諸公故人,熟睨其窮,無肯出力。比至夔,客于柏中丞、嚴明府之間,如九尺丈夫俛首小屋下,思一吐氣而不可得。予讀其詩,至‘小臣議論絕,老病客殊方之旬,未嘗不流涕也。嗟夫,辭之悲乃至是乎!荊卿之歌,阮嗣宗之哭,不加于此矣。”可見,詩人在夔州仰人鼻息,過得并不愉快。
杜甫是一位窮其一生都在念國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詩人。而且在晚期的作品,這種掛念尤為明顯?!霸娛亲髡咝闹邢敕ǖ谋砺叮娙嗽诔林氐纳顗毫χ峦ㄟ^寫詩來與自己內(nèi)心對話,由于這種對話融入了真實的歷史意識和坎坷的社會內(nèi)容,再加上儒家思想熏陶所形成的中和處世心態(tài),使得杜甫的詩歌有著‘沉郁頓挫的風格基調(diào),杜詩承載的思想內(nèi)容深沉、博大,千百年來讀者仍能從這些詩中感受到詩人心靈的強烈起伏。”暫居夔州的詩人,已然不是在《壯游》里面的那個“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的年輕人了。暫住夔州的詩人,年老病弱,他的舊友如李白、嚴武等已大半病逝,由此杜甫不得不感到寂寞孤獨,也使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到風燭殘年,感覺到了生命即將終結(jié)。此等情感詩人在《送殿中楊監(jiān)赴蜀見相公》中是這樣描述的:“人生在世間,聚散亦暫時。離別重相逢,偶然豈定期?”而對這種暮年心境描寫最為深刻細致的就不得不提《登高》一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庇暨_夫?qū)Υ苏f道:“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此類的“悲秋情節(jié)”。這首七言律詩則是悲秋的代表作,也是杜甫表達自己人生之秋的生命感想。
除了悲秋感嘆生命暮年外,夔州詩的另外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懷古。杜甫的夔州詠史詩,有近二十首,占他一生所作的同類題材的詩歌的一半,而且這時期的詠史詩都是一些膾炙人口的精品。以下就從著名的《詠懷古跡五首》來分析詩人的這種“詠史懷古”之情。這組詩作于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夔州,組詩的第一首寫了庾信:“支離東北風塵際,飄泊西南天地間。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扁仔攀悄媳背闹娜?,他的詩文曾為杜甫所稱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他的晚年與杜甫也是一樣的,都是滯留在遠離家國的異鄉(xiāng),兩人都經(jīng)歷了國家敗亡之痛,由此可見,詩人寫的不僅僅是庾信,而是借助庾信寫自己。組詩的第二首寫的是宋玉:“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痹姷那鞍氩糠指袊@宋玉生前有才卻無人賞識,后半則為其生后所抱不平。詩是作者親臨故地憑吊后寫成的,因此有著深切的感受,議論精辟,發(fā)人深思。第三首寫的是昭君:“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痹谶@首詩中,詩人著力寫出了昭君的兩個怨念:首先“恨帝始不見遇”,這明寫昭君,實則是在暗喻自己有才能卻得不到君王的待見;其次則是寄托了杜甫的身世漂泊,思念家國的情懷。此時此刻,詩人“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土,境遇和遠嫁大漠的昭君一樣。故鄉(xiāng)洛陽對詩人來說,可望而不可即。寓居昭君故鄉(xiāng)的詩人眼中,當年相念故土、月夜魂歸的昭君,恰好可以寄托自己想念故鄉(xiāng)的心情。四五兩首則是寫三國時期的劉備和諸葛亮了。在封建社會里面,劉備和諸葛亮是模范君臣,劉備最可貴之處在于他能放下架子三顧茅廬,通過禮賢下士成就了一番帝業(yè)。杜甫希望自己能遇到這樣一個君主,以達到他那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
三、探索:息兵養(yǎng)農(nóng)與君臣一體的“救國”的道路
莫礪鋒曾這樣評價杜甫的夔州詩:“如果說‘三吏和‘三別等作品是詩人對黑暗現(xiàn)實的憤怒控訴,那么夔州詩就是體現(xiàn)詩人對造成黑暗現(xiàn)實根本原因的探索。前者好像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目睹人民苦難而發(fā)的怒吼,后者猶如一位閱歷豐富的老人對苦難的前因后果所作的分析?!倍鸥μ瞥砷_元盛世走向一蹶不振的衰敗原因的探索結(jié)果是這樣的:“平原獨憔悴,農(nóng)力廢耕桑。非關(guān)風露凋,曾是戍役傷?!保ā队稚虾髨@山腳》)人民在戰(zhàn)亂中飽受摧殘,導致農(nóng)事荒廢,這樣直接動搖了封建王朝以農(nóng)業(yè)為本的經(jīng)濟基礎。詩人針對時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既然禍在戰(zhàn)爭,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熄滅烽火了,詩人在《雷》一詩中就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請先偃甲兵,處分聽人主。萬邦但各業(yè),一物休盡取。”杜甫希望李唐統(tǒng)治者能實行夠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集中力量恢復農(nóng)事的政策。除此之外,詩人還提到了安史之亂的爆發(fā)主要原因在于唐玄宗任人不賢,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忠臣受到擠兌,導致朝廷上下烏煙瘴氣。針對這種亂象,杜甫在《往在》中提出:“中興似國初,繼體如太宗。端拱納諫諍,和風日沖融?!焙粲踅y(tǒng)治者遠離小人,任賢納諫。杜甫的夔州詩不僅僅是揭露時弊,而且還從一針見血地剖析了時弊的原因,并且針對原因提出了改善的方法,這是夔州時期以前的杜詩中沒有涉及的。
杜甫的懷古詠跡的詩歌,除了寄托,其實也是詩人對救國的另一方面探索。早年的時候詩人最為欣賞的是才高八斗的是曹子建,但是安史之亂后,流落成都的詩人回望自己前半生,再加上蜀漢遺跡眾多的蜀地,他的“偶像”逐漸從曹植轉(zhuǎn)為了諸葛孔明。杜甫在不少的詩歌中都熱情稱贊了孔明的德與才,并且為他的悲劇哀嘆。詩人在頌歌孔明的時候,還順帶歌頌了孔明的“明主”劉玄德。前面部分說過,詩人的這種謳歌是一種情感寄托和共鳴。李唐衰落,與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敗壞朝綱脫離不了干系,另外唐玄宗后期的昏庸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重振朝綱,必須有明君和賢臣,這兩個是必要的條件。也就是說,詩人期盼著君王可以與劉備能與臣下“一體君臣”。君臣共勉,一起努力,國家必然會中興。
【參考文獻】
[1]莫礪鋒.杜甫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2]仇兆鰲.杜少陵集評注[M].文學古籍刊行社出版,1955
[3]范仲淹.范文正公集[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4]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6]朱東潤.中國古典名家選集:陸游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郁達夫.郁達夫文集[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0
[9]杜甫詩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
[10]楊景春.杜甫夔州詩的情感世界[J].重慶師范大學師范學報,2007(5)
[11]張步云.論杜甫夔州詩的思想性[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7(1)
[12]沙先一.試論朱熹對杜甫夔州詩的評價[J].杜甫研究學刊,1998(3)
[13]劉厚政.杜甫夔州詩的三國情結(jié)[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4)
[14]趙超.夔州氣象與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J].閱江學刊,2010(3)
【作者簡介】仇燕玲(1972- ),廣西靈山人,南寧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國際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理論。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