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
那天,我從外面回來,遠遠地看見小區(qū)的籃球場上有一個五六歲的女孩正在吹泡泡,一串串泡泡在陽光下五彩斑斕,吸引著十來個孩子嬉鬧、追逐。而婆婆正拽著四歲半的逸逸走向那一大堆孩子,但逸逸似乎很不情愿,他竭力掙扎著,臉上的表情像是快要哭出來了。
最終,逸逸贏了——婆婆放棄了將他推向孩子堆、讓他融入群體的想法。
當我快步趕來的時候,逸逸正坐在籃球場邊沿的石階上,面無表情地看著那些孩子們玩耍。見到我,逸逸興奮地叫著“媽媽,媽媽”,婆婆則嘟噥道:“這孩子怎么這么不合群。別人都去玩哩,他一個人坐這兒,死活不愿意動!”
我只是對婆婆笑笑,便在逸逸身邊坐下來,親昵地摸了摸他的小腦袋。逸逸指著那些泡泡,興奮地對我說:“媽媽,泡泡!”我說:“是啊,真好看呀!像一個個小氣球?!?/p>
“我也覺得像氣球。”逸逸說。我們坐在那里,觀賞著那些很快形成又迅速消失的泡泡,看著那些孩子們嬉鬧,偶爾還聊聊眼前的景象,逸逸的小臉上漸漸浮現出笑容。
其實,兒子的“與眾不同”,我比誰都更清楚。自從前些日子被婆婆帶回老家住了兩個多月,逸逸回來后便有些反常。凡是在小孩子多的地方,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很快融入,而是喜歡在旁邊待一會兒,仔細觀望一陣。待觀望夠了,他再決定是否參與。
之前的一個周末,我?guī)游飯@玩,那里有一個造型奇特的滑梯,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別的和他年齡差不多的孩子,都能輕松自如地滑上滑下,可無論我怎樣勸說,逸逸就是不愿意上去,而是甘愿做一個觀眾,坐在一邊看著別人玩。這次也是一樣,無論婆婆怎么生拉硬拽,他就是不愿意去。
我和逸逸看別的小朋友玩耍時,和我們住在同一幢樓的辰辰和他媽媽一起走過來。比逸逸大一歲的辰辰見一群小朋友都在追逐著泡泡玩,也開心地加入其中。跑了幾步,他還回頭沖逸逸喊道:“來呀逸逸,去抓泡泡!”逸逸只是靜靜地看著他,依然不為所動。但即便是看著別人玩,他似乎也很開心,小臉上還不時浮現出燦爛的笑容,一副自得其樂的樣子。
辰辰媽奇怪地問:“逸逸,你怎么不去玩啊?”逸逸不說話。我替他解圍:“逸逸這會兒不想玩,想歇會兒,是吧?”辰辰媽又鼓勵道:“快去玩吧,你看那么多小朋友呢。小朋友一起玩才好玩?!?/p>
在許多大人眼里,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玩,一個孩子卻非要待在一邊,無疑是不合群的表現。逸逸依然無動于衷,沉默片刻,他忽然低聲說:“我想一個人玩。”我說:“既然這樣,你就自己玩吧。”然后,我同辰辰媽聊起了網購的事。
就在我和辰辰媽說話間,逸逸忽然兀自跑到廣場中間。但這時候,吹泡泡的小女孩已蓋上泡泡瓶子,不吹泡泡了。剛剛聚了一堆的小朋友紛紛散去,剩下三四個小朋友在騎扭扭車玩。逸逸也跑回來,騎上自己的扭扭車,和他們一起瘋跑。他騎得很猛,把幾個小朋友都甩在后面,不時地甩甩頭,一副酷酷的樣子。每騎一圈,他都跑過來,得意地對我說:“媽媽,我是小冠軍?!蹦且环蓍_朗與勇猛和剛才那個“不合群”的孩子大相徑庭。
此刻,看著兒子臉上快樂的笑容和那滿溢在他小小身體里似乎使不完的勁頭,我暗自慶幸,從一開始發(fā)現他想要待在角落時,我就不曾想要刻意改變他,而是尊重他的意愿,讓他根據自己的節(jié)奏去選擇感興趣的事情。
我知道,或許,對于四歲多的逸逸來說,在老家待了兩個多月再回來,原本熟悉的環(huán)境變成了陌生的環(huán)境,于是,觀望和試探成了他尋求安全的方式。這時候,耐心十足的媽媽總會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并在別人給他貼上“不合群”標簽時打消他的顧慮,讓他獲得更多的勇氣,慢慢離開那個被人忽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