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偉
那年,我在一所鄉(xiāng)村學校教學。孩子們天真純樸,把我說的話當成圣旨。課間的時候,總會聽到他們說:“老師說……”聽到自己的話被孩子們口口相傳,我很驕傲。
一次,我看到一篇《每一棵草都會開花》的文章,覺得寫得不錯,就讀給孩子們聽。文中寫了一個有些耳聾的孩子,雖然學習不好,甚至被別人當成殘疾。但就是這樣一棵卑微的小草,卻有自己的開花方式——他做的手工活靈活現,獲了獎,贏得了別人的掌聲。我告訴孩子們,只要不自暴自棄,每一棵草都能開花。
孩子們瞪大眼睛聽得入神,看得出來,他們都被這個故事感染了。只有一個孩子,在角落里低著頭。其實,這個故事我就是講給他聽的。他自卑內向,在班里像是一只掉隊的小鳥,很少和別的孩子交流。我了解到,他的家庭很特殊,一直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到外面打工,父親在一次事故中去世了,母親丟下他改嫁。奶奶年歲大了,根本顧不上他。他就像一株自生自滅的小草,看似頑強地生長著,其實脆弱不堪。他在班里學習不好,遇到一點事就會張著嘴大哭,所以同學們都不喜歡他。久而久之,他更加內向了。
我知道,他的心里缺乏陽光的溫暖,所以想用這個勵志故事給他力量。誰知,第二天,他交上來的作文本中有這樣一段話:“老師,其實有的草真的不會開花,只長葉子。田頭就有很多這樣的草,從來沒開過花?!蔽铱戳怂脑挘鋈槐挥|動,覺得這個孩子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麻木,他很敏感,也很聰明,他用不會開花的草,來隱喻自己。
我在他的本子上寫道:“你說的這種草,老師也見過。其實,它們也有自己開花的方式。它們的花開得很小,也沒有絢麗的色彩,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只要它努力,一定能迎來自己的花季?!?/p>
后來,作文本成了我和他交流的方式。他在作文本上寫自己想說的話,第二天交給我,我很認真地為他寫批語。他寫道:“老師,我不如你講的故事里那個聾孩子,他還能做出漂亮的手工,我什么都不會。我就是一棵永遠不會開花的草,等不到自己的花季?!?/p>
我為他寫道:“你身體健康,還很聰明,別人能做到的,你也一定能做到。即使有不開花的草,但是它們依舊沐浴著陽光,用綠色裝點著大地,為世界增添一抹色彩。不開花的草,一歲一枯榮,頑強地生長著,同樣是這個世界的一道風景?!?/p>
通過我和他這種方式的交流,他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態(tài)度慢慢有了轉變。一個學期下來,他進步很大,尤其是語文成績,竟然考到了班里的第七名。我在作文本上為他寫道:“每一棵草都有屬于自己的風景,加油!”
他的作文立即交上來了,上面一行字,讓我心中一動:“有一種草不會開花,不過如果有人給它陽光和雨露,它將成為世界上最生動的一抹綠色?!?/p>
“每一棵草都會開花”,這樣的題目聽著特別勵志,但細究起來,這句話有明顯的常識性錯誤。因為,無論是自然界里還是室內的盆栽,并非是所有的草類都會開花,這是絕對的事實。所以,它沒有本文的“有一種草不會開花”這樣的題目來得真實、貼切。況且,文中如小草一樣的那個孩子,他的故事雖然沒有“開花”那么絢麗、耀眼,但是同樣引人側目,令人欽佩。也就是說,小草不必仰慕渴望花開的絢麗,它自有更頑強的綠色奉獻給世間,它自有實現自己夢想的幸福。
【文題延伸】小草的夢想、做一株最綠的小草、綠色的夢想……(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