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忠
摘要:韓非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之一,被視為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法家思想在其《韓非子》一書中做了詳細的論述。韓非的法治思想主要包括他的“法”“術”“勢”三方面。本文試圖將對韓非的法術勢做一個詳細的解釋,并試圖去揭示三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韓非;法;術;勢
一、韓非的法治思想產生背景
法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產物,正式形成于戰(zhàn)國初期,活躍于戰(zhàn)國中期和后期。秦統一后,成為官方思想,進入全盛時期,隨著秦的滅亡法家也失去了其統治地位。韓非的法治思想與儒家有著聯系,他曾師從荀子,可以說儒家思想對他有很大的影響,他繼承了荀子“人性惡”、“法后王”的觀點,同時對荀子“隆禮重法”的思想揚法棄禮,從而發(fā)展為極端的法治思想。“韓非法律思想的根本出發(fā)點,即將他老師荀子的性惡論變本加厲的宣傳起來,這樣才可以證明法律的必要和可期望獲得的最高效率”。雖然他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但他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韓非充分地利用了前期法家的理論和主張。他是法家學術的集大成者,對當時法家思想進行了總結和發(fā)展。他處在戰(zhàn)國末期,此時,各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已經發(fā)展到了面臨統一的最后階段,面對這種局勢,韓非認為,時代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如果一味地去法古 ,會 “非愚則誣 ” ,所以他主張 “圣人不期修古 , 不法???,論世之事 ,因為之備 ” (《五蠹》)。他還指出 “力多則人朝 ,力寡則朝于人 , 故明君務力”(《顯學》)。以力興國,才能促成統一大業(yè)。既然“務力”是第一要務,但如何實現呢?韓非認為通過法治思想就可以達到。
二、韓非的法治思想——“法”“術”“勢”
(一) 法
韓非繼承了商鞅以法治國的主張,在他看來法律在國家治理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韓非提出了:“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p>
1.何為法?
在他看來,法律如此重要,那到底何為法?中國古代的法一般是指刑法,但是對韓非子思想中的法概念的理解,我們不能按通常的法的概念理解。韓非子對于法有兩處重要的描寫,一是在《韓非子.難三》“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這可以看做是韓非對于法的形式做了一個論述,即發(fā)是一種規(guī)范的成文形式,法必須是確定的、公開的,只有這樣,才能被民眾所掌握,從而使君主抱法處勢而治。一處是在《韓非子·定法》“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與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边@或可看作韓非對“法”的實質所做的論述,即法最基本的意義等同于刑,法令的功能就是區(qū)分賞與罰的界限,依法行事者賞,否則就要重罰。
2. 法有何特征
韓非的法有四個較為明顯的特征。首先是:法要具備成文性和公開性。即法令必須以成文的方式進行公開,用文字寫在書上,放在官府內供官吏執(zhí)行,并且讓老百姓知曉。其次是:法要具有變動性和穩(wěn)定性。韓非所謂的變動性是說法是君主治理國家和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這就必須要求君主要學會適當的對法作出改變和調整,從而使法能夠與時俱進,更好的去管理。而所謂的穩(wěn)定性是指法不能經常變化,在外界沒有發(fā)巨大變化之前要保持穩(wěn)定性。三是:法要具有公正性。應該是對法的基本要求,法如做到公正,才能服人,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最后:法要具有強制性。這是法本身所內涵的,如果法律沒有其強制性,那么法律的一切作用也就無從談起,法就成為擺設了。
(二) 術
何為術?韓非子沒有直接下定義。他有兩處較為直接的描寫。一處是在《韓非.定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另一處是在《韓非子·難三》“術者,藏之于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從這我們可以看出術就是君主駕馭群臣的權利以及方法,君主運用術需用無為之道,“道在不可見,用在不可知;虛靜無事,以暗見疵。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主道篇》。
(三) 勢
何為“勢”研究者把“勢”大都理解為權勢。郭沫若在《韓非子的批判》中把韓非子的“勢”也理解為權勢。郭沫若在談到韓非子的“勢”時說到:“這樣看重權勢,不是一位極端的王權論者是什么呢?”馮友蘭認為“勢,即權力與威勢,最為重要。過韓非子在《難使》中闡釋了他對勢的理解。他將勢分為自然之勢和人為之勢。自然指天生就具備的,人為指后天人所能最大獲得的權力這是韓非所談的勢?!皠葜握邉t不可亂,而勢亂者則不可治也?!贝俗匀恢畡菀?,非人之所得設也。若吾所言,謂人之所得勢也而已矣”(難勢)韓非強調勢為虎之爪牙,主不能失,“主失勢而臣奪其國”(孤憤)。
三、法術勢之間的關系
關于這一問題學術界存在爭議,這主要是停留在“法”、“術”、“勢”三者之間的關系上,法術勢何為中心,還是三者并重等。以馮友蘭為代表主張三者并重,馮友蘭對韓非“法術勢力三者皆帝王之具,不可偏廢”“法術勢三者并用則國無不治”的理論做了重申,還有嵇文甫“法術勢三者并重,沒有勢則無以行其法術,沒有術則無以行其法而得其勢,沒有法則勢與術徒足以資人作惡而亂天下”他們都認為法術勢三者缺一不可。以容肇祖、楊幼炯為其代表的主張法治中心主義,如楊幼炯在其《中國政治思想史》中認為,韓非子思想“蓋 集儒道法三家之學說,而以法治主義為中堅”。以熊十力,王元化為代表的主張術治中心主義,熊十力認為:“韓非之書,千言萬語,一歸于任術而嚴法。雖法術兼持,而究以術為先?!彼苊鞔_指出韓非子之術并不僅僅是陰毒狡詐,也不僅僅是政治權謀,在某種意義上,韓非子之術其實是對君主權力的一種規(guī)范和制約。此外還有認為韓非子主張法、術并用但排斥勢治:代表人物有邱漢平先生等,總之關于法術勢關系學術界存在著爭議。
四、思考
對于韓非的法術勢為何一直存在爭議,在閱讀他著作之后也可以看到,韓非對于三者的關系描述是很模糊的,大多運用比喻的形式向我們展示法術勢三者的重要性,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而研究者們之所以會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可能考慮到韓非的政治背景以及整個社會歷史背景,另一方面也是注重點不同,如熊十力注重研究韓非子的術。但是個人認為三者相互關系是每一項都需要由其余兩者作為補充,形成一個法術勢循環(huán)互補的體系。術為君所用,法為君所立,沒有君或者說沒有君的勢,則法術均無法執(zhí)行。另一方面,只有勢而無法術,則不能維護勢。但是我們看到三者之間也存在著矛盾,按照韓非之意以法治國,用法律規(guī)定人的一切生活行為,給人一個準則,并且是非評判都有由法定,而法律的制定者說白了就是君主。同時所有人在法面前均相平等,這樣的確有利于維護君的地位,保證社會的穩(wěn)定。但是,如果法對于每個人都平等,那么這樣一來君就同平民百姓一樣,在法面前也和大眾一樣,君又何來所謂的勢。君既是立法者,又是執(zhí)法者,并且君具備勝眾人的勢,以及藏于胸的術。如果君不愿意受法所限,就可以改變法,或者利用術和勢來為自己獲取最大利益,甚至違法。在他看來,法術勢三種治國理念均不能獨立的完成統治或者治理國家,所以三者必須融合。但是由于三者互補,同樣帶來了三者的矛盾—無法確立誰為核心,反而三者相互干擾破壞了三者間的平衡,這種矛盾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對君權的無奈。(作者單位:蘭州大學)
參考文獻:
[1]韓非.《韓非子》[M].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
[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王元化.《文學沉思錄》[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
[5]郭沫若.《十批判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