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宇
有人說弗蘭克是個“全能的天才”,他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能夠在1小時內讀完200多頁的技術文獻。理查德﹒羅維爾曾負責為弗蘭克的傳記搜尋材料,推測說:看起來他讀過的書完全有可能超過當今任何一個活著的人。在他的有生之年,弗蘭克在心理分析、經濟學、宗教等方面都有廣博的論述,尤其是在法理學方面,是現(xiàn)實主義法學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發(fā)表了許多著作,其中以1949年出版的《初審法院》影響最大,為弗蘭克的巔峰之作。在這本書中,弗蘭克旁征博引、縱橫捭闔,力圖打破美國“高級法院的神話”。他運用建設性懷疑主義的思考,一方面做一個“敢于說出真話的孩子”,戳穿法律的魔法;另一方面做一個“法律改革的孤獨叛逆者”,將現(xiàn)實主義當做一門技術,而非哲學,希望消除司法制度中一些固有的缺陷。
《初審法院》這本書的發(fā)表,標志著弗蘭克徹底轉變成了一名“事實懷疑論者”,他不在探討法律規(guī)則的不確定性,而是將法律不確定性的根源確定在事實尋找之中。弗蘭克宣稱初審法院的事實調查乃是司法中的弱點之所在,然后通過大量的研究,總結了事實認定錯誤的若干來源:作偽證者,受人指使的證人,有偏見的證人,在陳述的舉證的事實時發(fā)生誤解的證人,有證人失蹤或死亡、物證滅失或被毀的情況,有為非作歹和愚蠢的律師,帶有偏見的和心不在焉的陪審員,也有愚蠢、固執(zhí)或對證詞有偏見或漫不經心的觸及法官。弗蘭克指出,在上述因素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法官。
孟德斯鳩認為“法官是法律的嘴”,可法官擁有事實上不受控制和實際上無法控制的事實裁量權。這樣一來,作為判決依據(jù)的事實,并不是客觀事實,而是法官認定的主觀事實。法律的規(guī)則或許是確定的,可是認定的事實卻是不確定的,也就很難保證法律的確定性。弗蘭克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法官判決時的心理進行了分析:法官也是人,人在正常的思維過程中,并不遵循形式邏輯的三段論的推理思路,毫無疑問,司法判決如同其他判斷一樣,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從事先設計好的結論出發(fā)進行逆向推理的。人們傾向于發(fā)現(xiàn)他們想要發(fā)現(xiàn)的東西,法官也是如此。由此,造成了法官認定事實時極大的不確定性。
這種認定事實的不確定性不僅來源于法官的偏見,還來源于人的局限性上。弗蘭克運用歷史相對主義的視角,認為法官在法庭上所要做的,是歷史學家的工作。而任何一位歷史學家,不論他怎樣謹小慎微,也無論他如何下決心要使自己保持嚴格的中立立場,他都不可能逃脫無數(shù)偏見對他的困擾,這些偏見是其人格本質中的。弗蘭克將法官從神壇上拉了下來,法官也是人,人們不能漠視這樣一種現(xiàn)象:不同的法官在同類案件的判決中會出現(xiàn)巨大的差異。原始人將法律權利依靠于神靈的態(tài)度,現(xiàn)代人將法律權利依靠于初審法官的態(tài)度,而在法官判決充滿不確定的情況下,人們也就將自己的法律權利置于不確定之中。
在弗蘭克的眼里,法律階層是一群缺乏坦誠的群體,一方面,他們不可否認法律的不確定性和因此帶來的恐懼,另一方面,他們又絕不承認這種不確定性。他們鼓吹法律的確定性,弗蘭克將其稱為“法律的神話”,并用“魔法”的方式將人們置于這個制度之外,使人們只是單純地信仰“法律的神話”,而不了解神話背后的荒誕。正是這種“法律神話”的肆虐,使得大多數(shù)人失去了現(xiàn)實,失去了對司法制度存在問題的反思?!胺缮裨挕睒O力宣揚法律的確定性,排除人性在司法制度運行中的影響,而當司法過程的人性基礎得以掩蓋之時,正義就得在黑暗中摸索。
在《初審法院》一書的開篇,弗蘭克即提出普通公民應當被告知他們的法院做了些什么和為什么這么做,但遺憾的是這一方面他們知道的太少了。把公眾像孩子一樣對待,認為他們不能接受人類創(chuàng)制制度的不可避免的缺點,這完全是不民主的。在這里,弗蘭克表達了他倡導法律現(xiàn)實主義的初衷,就是告訴公眾司法和法院的真實情況,打破司法過程的神話,暴露司法制度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并以改良主義者的態(tài)度對這些缺陷進行彌補。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說:批評的目的不在于批評本身,而在于矯正。這也正是弗蘭克批評司法制度的神話的意義所在,正視問題并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孫啟東,范進學:《弗蘭克法律現(xiàn)實主義觀論述》,《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第95到99頁。
[2][美]卡恩:《杰羅姆﹒弗蘭克的事實懷疑主義》,原載于《耶魯法學雜志》,1957年5月版。
[3]栗崢:《“理性”抑或“懷疑”:英美證據(jù)思想的“世紀之爭”》,《證據(jù)科學》,2011年第19卷第1期,第64到75頁。
[4]于曉藝:《弗蘭克法哲學思想研究的一種可能進路》,《科學與管理》,2010年第5期,第26到30頁。
[5]何海峰:《打破法律神話》,《檢察日報》,2012年10月2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