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雙法 李鵬程 李鵬杰
【摘 要】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是護理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是聯(lián)系基礎和臨床的過渡課程,包括微生物學、免疫學和寄生蟲學3部分。教學中學生們普遍覺得此門課程非常難“學”。主要覺得“免疫學”部分過于抽象,理解困難,“微生物學”、“寄生蟲學”部分知識零碎、枯燥、難記易忘。因此,教師要改變觀點,針對教材,將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在授課的過程中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注重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5-000-01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是護理專業(yè)的一門必修課,是聯(lián)系基礎和臨床的過渡課程,包括微生物學、免疫學和寄生蟲學3部分。教學中學生們普遍覺得此門課程非常難“學”。主要覺得“免疫學”部分過于抽象,理解困難,“微生物學”、“寄生蟲學”部分知識零碎、枯燥、難記易忘。從而產生厭學的情緒。為了克服以上困難,提高學習效率,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1.根據(jù)教學特點,靈活處理教材
1.1調整教學順序
目前大多數(shù)《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材都是先免疫學,然后微生物學,最后寄生蟲學,這樣的順序進行安排的。根據(jù)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將其調整為先微生物學總論,接著免疫學,然后微生物學各論,最后寄生蟲學。經(jīng)過這樣的調整,內容循序漸進,減少學生學習的難度。
1.2精選教學內容
本門課程的內容較多,教學課時較短,教學時不可能面面俱到。應當根據(jù)護理專業(yè)的特點來進行篩選,力求重點突出,臨床實用性強。本課程應把基礎免疫學、細菌總論、病毒三大內容作為重點,各論只需要提及一到兩種,適當突出長期肆虐及近年新現(xiàn)再現(xiàn)的感染性疾病病原(如HIV、埃博拉等)的教學,對當前少見、罕見的病原生物內容進行精減。免疫學重點介紹抗原、免疫球蛋白、免疫細胞、超敏反應、免疫學預防等。聯(lián)系護理工作的特點,尤其突出如結核菌素實驗、輸血反應、過敏皮試等內容。通過精選教學內容,極大地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消化和掌握所學知識。
2.改進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過程
2.1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
根據(jù)章節(jié)以及知識點的特點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學生就會在一種新穎的教學狀態(tài)中來理解知識點,無論是他們的興趣還是還是課堂的效率都會得到保障。譬如說在講述免疫學相關的理論知識過程中,可以將抽象的、枯燥的免疫學知識比如抗體的調理作用、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超敏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等,通過生動的動畫展現(xiàn)出來,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也能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如革蘭氏陰性桿菌這一章節(jié),大多數(shù)革蘭氏陰性桿菌性狀、特點非常相似,可以采取比較歸納的方法,先掌握他們的共同點,再次基礎上在在比較他們的形態(tài)、致病性等不同之處。
2.2重視理論結合實際
為了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jù)護理專業(yè)的特點,將枯燥、深奧的知識緊密結合臨床。例如,在介紹Ⅰ超敏反應時,可以提出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問題,打青霉素之前要做什么?大家都知道要做皮試,為了防止出現(xiàn)過敏。由此引出超敏反應的發(fā)生特點,防治措施等。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逐步認識Ⅰ型超敏反應,并幫助其今后能將相應的知識應用于臨床和日常生活。又如,說在介紹病毒的變異過程中,可以從SRAS病毒的爆發(fā),以及前幾年的甲型H1N1型流感這樣的大家都熟悉的事件入手,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2.3改革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以往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實驗課基本上都是驗證性的實驗,主要是為了驗證理論課學習的知識。學生們普遍興趣不大。通過改革實驗課內容和方法,增加綜合設計性實驗,比如對于細菌這一章節(jié)將單獨的實驗課串在一起,根據(jù)學生對細菌的認識規(guī)律,按以下順序安排:細菌的分布、細菌的培養(yǎng)、革蘭氏染色法、細菌形態(tài)、消毒滅菌。對細菌學各論實驗,可結合臨床細菌學檢驗的實際,采用綜合性實驗,如臨床標本中病原性球菌的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結核病人痰取樣,標本的檢驗等。除了在實驗室進行實驗之外,還可組織學生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利用業(yè)余時間,聯(lián)系所學知識,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進行微生物調查,比如調查學院內或生活場所的細菌分布情況,將調查結果寫成小論文,甚至指導學生發(fā)表。這種實踐活動使學生不僅鞏固、熟練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學到流行病學調查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鍛煉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意識,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基礎。
3.《病原生物與免疫學》
這門課程涉及到大量的抽象理論,學生們很難入門。因此,教師要改變改變觀點,首先要針對教材,將教材進行靈活處理,其次是要在授課的過程中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注重在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只有通過不斷的創(chuàng)新,才能打造出優(yōu)質的課堂。
參考文獻
[1]謝雪華.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8.(24):287.
[2]鄭峰.高職護理專業(y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教學初探[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13):338-339
[3]陳瓊華,錢黎明.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探索[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26(6):22-26.
[4]郭沈波,吳學秀,韓彥,等.藥理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2006.42(2):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