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史記》“太史公曰”看司馬遷寓情于史

      2015-05-30 10:48:04張洪瑋
      文學(xué)教育·中旬版 2015年12期
      關(guān)鍵詞:史記

      張洪瑋

      內(nèi)容摘要:《史記》是一部體大思精的歷史著作,“太史公曰”作為《史記》當(dāng)中的一部分,對于研究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情感抒發(fā)有著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通過對“太史公曰”和司馬遷個人生平的研究,可得出司馬遷在“太史公曰”之中主要做了兩方面的情感抒發(fā)。其一是司馬遷通過敘述歷史事件抒發(fā)對于“仁德之政”的向往及對現(xiàn)實政治的批判;其二是司馬遷通過評價歷史人物抒發(fā)對于前人的贊嘆和對于自我的砥礪。

      關(guān)鍵詞:史記 太史公曰 寓情于史

      《史記》中的”太史公曰”,習(xí)慣上稱之為“序贊”或“論贊”,是作者用來標(biāo)注史法、褒貶歷史人物的一種評議性文字。“太史公曰”貫穿《史記》全書而自成一體。自古以來名家學(xué)者對于“太史公曰”的研究也十分重視。清代學(xué)者章學(xué)誠認(rèn)為:“太史敘例之作,其自注之權(quán)輿乎!明述作之本旨,見去取之從來,已似恐后人不知其所云而特筆以標(biāo)之,所謂不離古文,及考信六藝,云云者,皆百三十篇之宗旨?;虻罹砟?,或冠篇端,未嘗不反復(fù)自明也。”[1]著名歷史學(xué)家張大可先生在《簡評史記論贊》中認(rèn)為司馬遷通過“太史公曰”想要表達(dá)出懲惡勸善,鼓勵個人立名立節(jié),規(guī)勸統(tǒng)治者清平尚賢的思想。[2]筆者則從《史記》中的“太史公曰”入手,結(jié)合對《史記》的理解和對司馬遷生平遭遇的認(rèn)識。探尋司馬遷在“太史公曰”當(dāng)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情感世界。

      一.司馬遷之生平

      想要理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曰”當(dāng)中情感表達(dá),就先要對司馬遷的個人經(jīng)歷有所了解。公元前145年,時當(dāng)西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司馬遷降生在夏陽縣高門里司馬談之家[3]。司馬談時為漢朝之太史令。受到父親的熏陶和教育,司馬遷“年十歲則誦古文”[4],二十歲時就開始到處游歷。這種游歷不僅使他獲得了廣博的社會知識,搜求了遺文古事,而且開闊了視野,擴(kuò)展了胸懷,增長了他的見識和才干。[5]司馬遷在“太史公曰”之中能夠有著如此豪壯的情感抒發(fā),也和他年少時的壯游經(jīng)歷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對于《史記》“太史公曰”之中司馬遷所抒發(fā)的情感而言,其感情基調(diào)主要源自一件事——李陵之禍。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漢朝將領(lǐng)李陵奉命出擊匈奴,初戰(zhàn)告捷后不幸被匈奴單于所率領(lǐng)的主力部隊包圍。李陵雖拼死奮戰(zhàn)卻仍因寡不敵眾而最終被俘。李陵的被俘本與司馬遷并無太大的關(guān)系,但在朝堂之上司馬遷卻因為李陵申辯而觸怒漢武帝,最終被施以腐刑。對于司馬遷來說,這是人生當(dāng)中最沉重的打擊!

      二.司馬遷寓政治理想和現(xiàn)實批判之情于史

      因為李陵之禍,司馬遷痛恨漢武帝的冷酷無情,痛恨當(dāng)時的酷吏政治和連年不斷的對外作戰(zhàn)。司馬遷將這種憤怒寫入《史記》“太史公曰”,司馬遷諷刺漢武帝的“多欲政治”和“窮兵黷武”;批判當(dāng)時法律的嚴(yán)苛和人民生活的困苦;感嘆對于“仁德之政”的向往和對于國家安定,百姓樂業(yè)的希望。

      《文帝本紀(jì)第十》“太史公曰”說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馀載,德至盛也,廩廩鄉(xiāng)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于今。嗚呼,豈不仁哉?!盵6]司馬遷在本篇“太史公曰”中贊揚了孝文帝謙讓于今而未封禪的“仁”行。一方面反映出司馬遷本人對于封禪這種浪費人財、聲勢浩大之事的不贊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司馬遷明寫漢文帝之“謙讓于今未成”,實則諷刺漢武帝不夠封禪的資格卻要大行封禪之道,暗含反對漢武帝好大喜功,講求封禪,勞民傷財?shù)牟弧叭省迸e動。

      《律書第三》中“太史公曰”:“文帝時,會天下新去湯火,人民樂業(yè),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嘗至井市,游敖嬉戲如小兒狀??鬃铀Q有德君子者邪!”[7]在律書當(dāng)中司馬遷亦稱贊文帝時期人民安居樂業(yè),并稱贊文帝為孔子之所稱的“有德君子者”。然而司馬遷所處的漢武帝時代卻并非如此。漢武帝時期對內(nèi)大興祭祀封禪之道。對外大舉出兵邊塞。百姓生活困苦。從律書前文司馬遷對秦二世的描述“秦二世宿軍無用之地,連兵于邊陲,力非弱也;結(jié)怨匈奴,禍於越,勢非寡也。及其威盡勢極,閭巷之人為敵國。咎生窮武之不足。甘得之心不息也?!盵8]可見這是司馬遷對漢武帝的諷刺。司馬遷把漢武帝和秦二世做類比,把漢武帝和漢文帝做對比, 表達(dá)了司馬遷對漢武帝窮兵黷武,對外擴(kuò)張而造成的百姓困苦的局面的批判!

      《平準(zhǔn)書第八》之中“太史公曰”則說道:“……于是外攘夷狄,內(nèi)興功業(yè),海內(nèi)之士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古者嘗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獨自以為不足也。”[9]如果說司馬遷之前對于漢武帝的政治行為的批判主要是通過側(cè)面嘲諷的話,那么平準(zhǔn)書當(dāng)中的這段話足以正面說明漢武帝“外攘夷狄、內(nèi)興功業(yè)”的多欲政治給國家財政和百姓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司馬遷對于當(dāng)時社會環(huán)境的不滿和當(dāng)國家時政策的諷刺躍然紙上,這是司馬遷寓情于史的體現(xiàn)。

      三.司馬遷寓追慕前人和自我砥礪之情于史

      因為李陵之禍,司馬遷曾對自己的現(xiàn)實感到絕望,然而他不能放棄,他在自己撰寫的《史記》當(dāng)中找到了慰藉。司馬遷在為和他一樣有著悲慘遭遇的歷史人物做傳的時候,將自己的親身感受融入進(jìn)文章末的“太史公曰”之中。司馬遷在“太史公曰”之中和那些他所敬佩之人找到共鳴,并且得到鼓舞和勉勵。這些情感的抒發(fā)是支撐司馬遷前行的動力。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之中太史公曰:“……守節(jié)不遜,終以窮困。悲夫!”[10]周勃雖然封為絳侯,功勛卓著,位極人臣。但卻因不懂變通,而多有忤逆皇帝的行為,最后竟落得“終以窮困”。司馬遷的遭遇與此類似,司馬遷是因李陵之禍而忤逆了漢武帝。最終被施以腐刑。司馬遷在感嘆周勃之悲時,也肯定因自己的親身遭遇而更感悲痛!“終以窮困。悲夫!”之嘆既是嘆周勃。也是嘆自己命運多舛。

      《管晏列傳第二》“太史公曰”之中,司馬遷對于晏子有如下評價“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jìn)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11]司馬遷對于晏子這種敢于為了諫說而“犯君之顏”的行為欽佩不已。司馬遷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敢于直言的人。在朝堂之上敢于直言,在修史書之時也敢于直言。司馬遷在忻慕晏子之時,也是以晏子為榜樣。立志要做一個像晏子一樣的人,自己雖然因“犯君之顏”而遭腐刑。但卻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雖遭刑而并未氣餒,反而更加發(fā)憤著書。

      伍子胥同樣是司馬遷敬佩的人物之一,《伍子胥列傳第六》太史公曰:“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至此哉?”[12]在司馬遷的心中,伍子胥不是怕死之人,而是為了“雪大恥”而“棄小義”。縱使在他窘于江上,道乞食之時,父兄被殺的大仇大恥也不忘于心。正因為伍子胥能夠隱忍而不輕言放棄和死亡,最終才能“就功名而名垂於后世”。在司馬遷心目中,這樣的人才能稱之為“烈丈夫”。司馬遷也是受父重托而雖受重刑仍隱忍著書。司馬遷不懼怕死亡,但卻不希望像鴻毛一樣輕死。在司馬遷的心里,他要做伍子胥那樣的“烈丈夫”,縱然有太多屈辱,他也要堅持下去。司馬遷這種人生觀是積極的,他自己身遭腐刑之辱而堅持發(fā)憤著書,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13]

      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的抒情方向有所改變。對于政治方面的評論少了一些,對于古代賢人和自己不幸遭遇的悲嘆多了一些。其原因是因為李陵之禍對于司馬遷的打擊巨大。這樣的打擊一度讓司馬遷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對著史之事業(yè)失去了希望。在“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14]時,司馬遷對于生死榮辱觀進(jìn)行了重新的思考。司馬遷看到無數(shù)前人雖遭苦難,卻能暫時隱忍而愈加發(fā)憤的身影;司馬遷想到當(dāng)年父親臨終時的重托;司馬遷意識到當(dāng)時史學(xué)發(fā)展的困境。他最終做出了“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補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15]的決定。司馬遷需要自我勉勵,需要以前人為榜樣繼續(xù)奮斗下去。因此他會在“太史公曰”之中抒發(fā)現(xiàn)實的殘酷;贊嘆古人的堅韌以及砥礪苦難中的自己。

      四.結(jié)語

      美國著名的符號論美學(xué)家蘇珊·朗格說:“藝術(shù)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夠?qū)?nèi)在情感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出來以供我們認(rèn)識的形式。”司馬遷的《史記》,特別是他《史記》中每一篇“太史公曰”,就是他“將內(nèi)在情感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出來以供我們認(rèn)識”的一部偉大藝術(shù)珍品。本文列舉了部分“太史公曰”中的內(nèi)容,進(jìn)而揭示出司馬遷當(dāng)時的情感世界。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司馬遷不僅是一位史學(xué)家,更是一位善于抒情的文學(xué)家。李長之甚至認(rèn)為“情感者,才是司馬遷的本質(zhì)。他的書是贊嘆,是感慨,是苦悶,是情感的宣泄,總之,是抒情的而已!”[16]透過《史記》每篇當(dāng)中寥寥數(shù)言的“太史公曰”,我們不僅能夠領(lǐng)悟到司馬遷“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思想精髓,更可以了解到一個偉大歷史學(xué)家坎坷的一生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注 釋

      [1]張大可:《簡評史記論贊》,《青海社會科學(xué)》,1983年第6期。

      [2]張大可:《簡評史記論贊》,《青海社會科學(xué)》,1983年第6期。

      [3]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18頁。

      [4](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3998頁。

      [5]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47頁。

      [6](漢)司馬遷:《史記》卷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552頁。

      [7](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五,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483頁。

      [8](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五,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482頁。

      [9](漢)司馬遷:《史記》卷三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739頁。

      [10](漢)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七,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526頁。

      [11](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二,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600頁。

      [12](漢)司馬遷:《史記》卷六十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654頁。

      [13]俞章樺:《試論<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浙江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2年第2期。

      [14](漢)司馬遷著,韓兆琦評注:《史記》,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第1811頁。

      [15](漢)司馬遷著,韓兆琦評注:《史記》,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第1814頁。

      [16]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fēng)格》,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第92頁。

      參考文獻(xiàn)

      1.(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2.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

      3.(漢)司馬遷著,韓兆琦評注:《史記》,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

      4.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fēng)格》,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年。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

      猜你喜歡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平度市| 子洲县| 五寨县| 图木舒克市| 龙江县| 无极县| 若尔盖县| 外汇| 含山县| 墨竹工卡县| 宝坻区| 登封市| 红河县| 宁夏| 淮北市| 黔江区| 蒲江县| 西畴县| 丰台区| 沾化县| 勐海县| 新余市| 嘉义县| 平利县| 乡城县| 云阳县| 南召县| 南溪县| 民县| 西乌| 兴义市| 玉林市| 从化市| 黔江区| 博湖县| 崇阳县| 宣汉县| 海盐县| 盖州市| 甘孜| 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