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艷
“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清晨,我把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交給你,經過多年的教育之后,你將會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當我讀到一位目送孩子上學的母親所寫的這句話時,我的心不禁為之一振。多年以后,我們會給這樣的母親一位怎樣的青年?讓我們追問自己:我們的教育是“將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人們稱贊教師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遞者,她肩負著將人類文明精華、智慧結晶如同奧運圣火一樣傳承到孩子們手中,再次追問自己,我們能肩負這樣的歷史重任嗎?
記得曾經看過一本教育論著,書的名字就是《成為有思想的教師》,看過這本書不禁讓我們對自己的教育產生深刻的反思。這本書中也可以找到前面我們所提到問題的答案。讀過這本書,在內心深處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教育的七條箴言》,這七條箴言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教育七條箴言的第一條就形象概述了我們教育的根本目地,教育就是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之中不斷成長,讓孩子在學習活動中健康成長也是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除了這個教育的目的之外,教育教學沒有任何的目的與意義。這個教育教學的觀點是盧梭最先提出來的,在盧梭對這一觀點的研究基礎之上,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杜威對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做了進一步的闡述,他提出“教育即生長”的教育觀點。這句話樸實無華而又言簡意賅地闡明了教育的本義所在:教育就是要使我們所面對的每一名學生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與不斷發(fā)展,教育絕對不是將一個人外在所表現(xiàn)的東西加在一個容器內。很多時候,我們因教育而教育,從事教育工作這么多年,也不曾理解什么是教育,很多時候將“教等于教育”,將知識的傳授當為教育,將調皮的孩子矯正為乖巧視為教育,在沾沾自喜的時候明白,那是將視力放進眼睛里,而忽視了眼睛本身的能力?!吧L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現(xiàn)今的教育早已成為一個旨在賦予每一個人最適合于社會競爭的外在特征的過程,無形中已有一把功利尺度來衡量教育,如我們的教育很多都針對社會的發(fā)展努力培養(yǎng)將來能夠很好適應社會,把在未來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之中能夠謀求一個職業(yè),為社會的發(fā)展作出成就之類的目標而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似乎我們的教育如果不朝著這些目標而不懈努力,學生在教育中的生長就失去了任何的價值。教育的功利性太強,以至于給教育設下了條條框框,十年寒窗苦讀,最后如果不能考上知名的學校絕對不是教育的成功,這些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中人們對于教育的錯誤理解普遍存在,其實學生天性的生長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價值。一個人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天性得到健康的發(fā)展,那么這個人的一生一定會是既優(yōu)秀而又幸福的!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義務教育階段時期的學生有自身的內在價值。我們把這個階段的學生看做“一個未來的存在”,在社會發(fā)展的歷程之中,一個還沒有長成的“大人”,在他“長大成人”之前似乎對于社會的發(fā)展沒有任何的價值可言,而對于新課程理念下的教育而言,我們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唯一目標,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之中掌握生活的知識與技能,形成良好的品質與觀念,為不斷成長以后的成人生活做好一切準備,這種觀念多年來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教育,而且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一直流傳、廣泛流傳至今。這種提法是何等的荒謬,可是我們就是這樣荒謬地進行著。三歲開始就報名進入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美其名曰贏在起跑線上,為以后的成長奠定基礎之類話語不勝枚舉。老師們,這樣的教育會有怎樣的結果呢?孩子沒有童年,思想過早成熟,我們不再聽到童言稚語,而是滿嘴的成人話語。等孩子長大了,他們干什么呢?那時才開始玩孩子的游戲,現(xiàn)在電視中的一些娛樂游戲不是我們小時候都玩過了的嗎?這樣本末倒置,孩子的童年生活被我們成人錯誤的安排著一切,他們沒有自己該有的童年生活,學生童年的價值被我們的家長與老師錯誤而野蠻地剝奪,這樣教育的惡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加劇,如我們不加以遏制,不知這樣的惡果還會以怎樣可怕的方式在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之中而顯現(xiàn)出來。做為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之中不斷踐行著新的教育理念,同時也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不斷地反思著我們過去的教育,那么,當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的問題所在之時,我們是否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是否對于改變這種教育的錯誤發(fā)展而做出自己的努力。作為時代發(fā)展的源頭動力,教師應該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把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作為自己工作的重點,把努力培養(yǎng)思想健康、樂觀向上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當成自己教育工作不懈奮斗的人生目標,讓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自我做起,用我們的教育理念去引導學生快樂的成長,讓學生的童年時代過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按照一定的自然規(guī)律去引導學生成長與發(fā)展,而不是通過教育的手段去塑造學生的人格與性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學生內在品質的一種生長,也不是通過外在因素的影響去再造學生的心性。以上是我對多年來教育教學實踐的點滴反思,雖然不夠完善,但卻對我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在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之中我們不斷總結與反思,使我們教師自身的成長也獲益匪淺,教育教學工作實踐的反思同樣會改變教師的教育思維,讓我們在實踐中學會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成長,最終成為一位有思想的教師而不懈努力。
最后,我想以這樣的一段話來結束:在自己今后教育教學工作的生活之中,我寧愿靜坐在余輝淺照的石階之上,耐心而專注地望著一個個內心純潔、眼睛清亮的學生,讓他們在自己學生的時代每一天都能專心地去做一件事情,讓他們在學習中健康成長;在成長之中不斷進步;在進步之中深刻感悟,使他們在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能夠從從容容的成長。在新時代的教育實踐之中,用我們教師應有的教育行為去詮釋“教育即生長”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對于這一教育目標,我愿意奉獻自己一輩子的時間,讓自己成長成為一名真正懂教育、有思想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