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傳馨
主持人語:公共領域理論最早是由德裔美國學者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在《人類條件》中提出的,后經過德國著名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與轉型》中對此理論進行發(fā)展性的研究。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主要研究的對象是網絡公共領域。當前,互聯網技術的不斷出現推動了網絡公共領域的進一步發(fā)展,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的網絡公共領域具有公共領域的“大眾化”和“公共性”特點,特別是以微信、微博為主要傳播渠道的新媒體給網民提供了較大的公共領域空間,也為組織開展內外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但與此同時,由于網絡媒體“門檻低”,具備了讓幾乎所有人都能進入傳播者平臺的技術力量,致使話語權的平等成了人人都能享有的可能。在此環(huán)境下,研究網絡公共領域安全也就成為推動網絡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障,從而使組織實現有效傳播。構建網絡公共領域需要政府、公眾、媒體三個方面共同作用、協(xié)同推進,以保證網絡公共領域的良性運行。本期“組織傳播”著重探討互聯網時代下微信熱門文章、災難新聞報道的框架重建以及新聞傳播范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出我國新時期民生新聞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途徑,分析如何以網絡公共領域構建來推動網民主體性的提升,有望對網絡媒體的健康有序發(fā)展提供理論借鑒,以期推動組織傳播學的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