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伊筱
【命題設計】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一些人在黑夜里打手電筒,他們不是謙卑地把光打到遠處,照亮道路、田野與山巒,讓你自己判斷該往哪兒走,而是對著你的眼睛照射,告訴你這就是你需要的一切光明。那一刻在你眼中,除了他們手電里射出的光亮外,你什么也看不見。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在光明中失明”。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指導】
這是一道典型的敘事性新材料作文題。圍繞“在光明中失明”這樣一個特殊的生活現(xiàn)象,材料著重突出了兩個形象,一個是打手電筒的人,一個是被照射的人,他們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啟示。所以,我們可以分別從這兩個人物形象及帶給我們的啟示的角度切入。
首先從打手電筒的人來看:
(1)態(tài)度上:智者不要總是居高臨下,高傲地幫助別人其實是種傷害;
(2)方法上:光明應該引導人們走向遠方;
(3)關系上:不適當?shù)膸椭3_m得其反;不要用自己的經(jīng)驗來代替引導;
其次,從被照射的人來看:
(1)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力;
(2)要勇于尋找屬于自己的光明;
(3)要善于利用別人給自己的有利條件,從而獲得成功;
學生如果能緊扣這些觀點來立論行文,一定能寫出切合題意的文章。
【佳作示范】
人生看得幾清明
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 季玥成
蘇軾云:“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焙诎抵?,有的光將事物的輪廓照得歷歷可見,有的光卻使人“在光明中失明”,倘若心中有一剪熒熒的光,必可撥開“暮靄沉沉”,見得“人間明月”。
“忘掉歷史,你會瞎掉一只眼,然而總盯著現(xiàn)在的光明,你會雙目失明?!彼鳡柸誓崆偃缡钦f。所以我們不可在事物明朗的情況下失掉自我的判斷。魯迅便是如此。在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許多文人追逐獨抒性靈的格調,處處可見《子夜》的風化,聞得張愛玲似的惋嘆。但魯迅看透了這“溫水煮青蛙”的社會假象,《燈下漫筆》中他以中交票兌換現(xiàn)銀的例子聯(lián)想到幾千年中的中國不過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年代”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無疑是發(fā)露性情,振聾發(fā)聵。多少人沉迷于光明的假象,孤獨地垂釣心靈月亮,魯迅卻看到背后那無盡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龍應臺曾犀利地指出“中國人,你失掉判斷力了嗎”,發(fā)人深省。青年人,拿出勇氣來,敢于判斷,必能于雷鳴的瓦釜聽得黃鐘的沉音。
“在光明中失明”,也可指在物質豐盈的生活忘掉對那些美好品質的向往,鳶飛戾天,經(jīng)綸世務,從而忘掉生活的本真,生命的“炕頭”。《平凡的世界》中勾勒出一個由馬蘭花、酸棗、狂沙組成的世界,風沙湮滅足跡,但砥礪了黃土高原人們樸實而堅韌的心。如今的我們于“光明的世界”中呆得有多久了?是否記得那些砥礪靈魂、完善自我的苦難?我們應該擁有自己的光明定義,不可在光明中失明。我們應該有舒婷不做攀緣凌霄花的勇氣,有八大山人常伴青燈古佛的淡然,有普魯斯特囿于斗室思想縱橫捭闔的決心。歷史的車輪輾過,我們的生活就如同那直射眼球的手電筒一樣大放異彩,我們不能忘記初心,應于擾攘的塵世看得見自己的清明。
然而,那些于苦難、革命偉人身上尋得的光明總是太遙遠,作為現(xiàn)代都市人的我們應如何尋得自己的光明呢?我曾在人來人往的南普陀寺敬奉蓮花,人們磕頭敬香機械地移動著。我深深凝視佛的雙眸,那雙眸仿佛飽含盈盈淚光,充滿悲憫,又仿佛歆享這湖光山色,“性中自有大光明”。注視的同時,我的心也仿佛被絲絲光亮綰住,心境澄明,光明攀緣著黑暗的心的岬角使每一絲褶皺歷歷可見?;蛟S,懂得洞察內心,珍惜生活中的感動,可使我們在“光明中失明”,保持那雙澄澈的眼眸。
偶爾我們在“光明”中迷失,的確能“看得幾清明”呢,但保持覺察、清醒、淡泊之心,便可“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
讓火炬照出坦途
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 徐思聰
前不久,華東政法一女生用熱水燙傷教授一事引發(fā)大范圍討論,再聯(lián)系之前復旦投毒案,馬加爵事件等慘劇,讓人意識到,基礎教育出現(xiàn)大片盲區(qū)的問題已然浮出水面。
如大家所知,我們不缺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學生,有許多智力出眾的學生都可以在考試、競賽中取得佳績,而與此同時,其中一些卻可能在其他諸如日常生活甚至行為品德等方面出現(xiàn)問題,讓人扼腕嘆息,心生惶恐。他們滿腹才學,卻不能為自己斬除人生路上的荊棘,本是光明的坦途一片坎坷。
他們的這種畸形發(fā)展無疑給自身帶來影響,“木桶效應”中的短板讓他們難以將才華施展出來,無法給人生交上完美的答卷,同時,他們也在周圍和社會帶來消極影響。再者,一個急需發(fā)展的社會,有大片人才不能被利用,也是智力資源的浪費。
當然,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要為其埋單。首先,作為第一任導師,也就是家長常常走入一個初始階段的誤區(qū),把“教育”誤以為“學習成績”的誤區(qū)。許多事都“從娃娃抓起”,早教幼教面面開花,它們對早期智力開發(fā)的重視讓大家認為這是將來漫長路上惟一的憑借和出路,自然,在心性發(fā)展這方面的教育就差了一大截。學校的教育充當過渡者的角色,在升學、評級的種種壓力之下,學生的分數(shù)也成了這樣一把“手電”,在孩子們緊盯它的時候完全忽視周遭的黑暗。引渡人沒有為孩子充分提供打開視野的平臺,而更讓大家目光如鼠,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同樣,在社會環(huán)境不夠明朗的背景下,我們又只得盯著這強光,早已茫然失明而不自知。
要擺脫這種“失明”現(xiàn)象,就要調整手電的方向,讓人們走出認識上的誤區(qū),素質教育的德智體美幾個方面人盡皆知,最關鍵的是讓大家認識到德育重在品格形成而非灌輸規(guī)范,智育重在激發(fā)創(chuàng)新而非重復解題,體育重在強健體魄而非苦爭名次,美育重在熏陶情操而非掌握技藝?!叭姘l(fā)展”的提出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在正確的框架下把細節(jié)也做到盡善盡美方是出路。我們要把手電火炬指向前方,指向四周從而得到開闊的眼界。
在教育的大河即將裸露河床之時,我們身處其中便有責任增厚其土層,拔高其水位。讓火炬伸向前方,照出人們前進的坦途。
風兒輕輕
佚 名
皺綠一江春水
浮起 幾許溫暖的回憶
靠岸 青春的原野
嬌羞的春姑娘
輕擺纖細的楊柳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