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著堆在書柜上滿滿一盒的彈珠,我的視線開始有些模糊……
對我來說,它們不僅是我童年最好的玩伴,更多的是承載著我童年的喜怒哀樂。彈珠,它們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點綴著我的整個童年。它們給我的不僅僅是快樂,還有那份量純真的友誼,沒有夾雜著一點雜質的友誼,每每望著彈珠,總希望它能夠帶我回那個最純真的年代。透過它們,我依稀可以聽到兒時的歡聲笑語。
擁有一盒彈珠是兒時財富的象征,每每有人從口袋中掏出一大把彈珠時,總會受到別的小伙伴投來羨慕的眼光。在那個什么都不懂,啥都沒有的年紀,一盒彈珠的含金量遠勝于現在滿兜的鈔票,有道是“有錢難買三顆珠”。于是乎彈珠便成為了地位的象征,套用現在的話就是:有珠,任性。
小時候為了打彈珠自然挨了不少罵,但每次卻依然樂此不疲。起初玩的時候也沒想過會迷上彈珠,但從體驗過一回贏的滋味后就欲罷不能,從此踏上一條“不歸路”。
打彈珠贏的滋味就像如今買彩票中了一樣,痛并快樂著。雖然每次打完彈珠回家難免會挨一頓臭罵。
每天的心情都不一樣,但與挨不挨罵無關。高興,是因為今天贏了,傷心,就是因為今天輸了太多的珠子,心里不甘心。
窮則思變,于是這種不甘心就變成了想贏的動力,但贏了又想贏更多,這就像賭徒一樣,只有更多沒有最多。
當然,打彈珠也讓自己“戰(zhàn)果累累”,磨破的褲腳,滿指頭的肉刺……
即使挨了不少罵,吃了不少苦,但這份快樂卻溫暖了我的整個童年。
隨著彈珠一次次的滾落,打彈珠的人也在一點點的成長,久而久之便成為了過去式,變成了我的書框上的裝飾。昔日一起玩耍的伙伴也開始各奔東西,不免讓人由生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慨。
我們由稚嫩走向成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得很遠卻又并不陡峭的高度。如今,我們都在這條路上努力去達到這一目標,卻又害怕失去當初內心的真誠?;蛟S彈珠是我最好的容器,不僅保管著我最快樂的時光,也記錄著我最純真的回憶。
恍惚間仿佛又聽到了伙伴們的叫喊:“逸峰,到你了!”
【簡評】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散文(記敘文)寫作的常見筆法,上面的三篇習作中,李旻同學的《老屋》以優(yōu)美的語言,首尾呼應的技法,尤以真摯的情感打動人心;曹佳倩同學《外婆家的破瓷杯》以精妙的結尾,趙逸峰同學《滾落的彈珠》以獨到的選材奪人眼球,值得借鑒。
(指導老師:張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