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婧
常常聽到家長們討論關(guān)于孩子的問題:“這孩子真乖。”父母聽到人們對自己孩子這樣的評論會心滿意足,仿佛從孩子的“乖”看到了其前途的光明;“你的孩子很淘氣,不聽話?!比暨@樣和家長交流,多數(shù)人會馬上說“好好管教他”,似乎“頑皮”“不聽話”意味著孩子在畸形發(fā)展,其實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要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就不應(yīng)過多地限制孩子天真、頑皮的天性。
的確,一個溫順、文靜的孩子比一個閑不住的“搗蛋鬼”要省心得多,聽話的孩子做事不出格,讓學則學,讓玩則玩,所以被大人們稱為“乖孩子”。因此,為了達到培養(yǎng)“乖”孩子的目標,不少家長、老師會對孩子進行服從教育,給予過多的鼓勵與肯定,只要聽話就可以得到一點物質(zhì)上的刺激,這樣做實際上是用外部強化,剝奪了幼兒表達自己意見以及與父母、師長進行平等協(xié)商的機會?!疤詺狻笔呛⒆幼非髠€性化的內(nèi)在需求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我們要用積極的態(tài)度承認他們、容納他們、引導他們,把孩子“反抗”“搗亂”的能量轉(zhuǎn)化為創(chuàng)造潛能。從小被打壓管教的“乖孩子”長大后,沒有主見,唯唯諾諾,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這與強調(diào)個性獨立、競爭激烈的未來社會生活是極不適應(yīng)的。
幼年時期的毛澤東在他父親眼里,就是一個很“不聽話”的孩子,他父親曾罵他是“沒用的東西”。假如當時他是一個順從、聽話的“乖”孩子,就走不出韶山?jīng)_,更不會成為聞名全世界的偉大領(lǐng)袖。人類飛向太空的幻想,愛迪生的多項發(fā)明,在未被人們認可以前,都似乎是太離譜、很“不乖”的行為,可正是從這些“不安分”的嘗試中人類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西方哲學奠基人蘇格拉底,他的父親是一位石雕師傅。蘇格拉底很小時,有一次見到父親在雕一只石獅,他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呢?”父親說:“以這只石獅子來說吧,我并不是在雕刻這只石獅,我是在喚醒它!”“喚醒?”“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jiān)牢里解救出來而已?!?/p>
多么富有啟發(fā)意義的話!教師就是學生心靈的雕刻師。學生,特別是我們認為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是石塊里沉睡的獅子。我們應(yīng)該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天賦理性和內(nèi)在力量,讓學生從蒙昧中醒來。教育的目的不在傳授和接納某種具體的知識、技能,而是要從生命深處喚起學生沉睡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教育不僅要從外部解放學生,更要喚醒學生內(nèi)在的人格和心靈,解放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因為教育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一顆心感染另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