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蘭
關(guān)于計算教學,就如同挑擔的扁擔,要將最適合的點放在肩上。教學時,我們不能輕算理,也不能輕計算,而應(yīng)該在兩者之間找到適合的承重點,讓計算回歸本質(zhì):算得清楚、講得明白。
2011版《數(shù)學課程標準》強調(diào):學生學習應(yīng)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yīng)當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去體驗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課例片段】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xù)學習除法。不過,今天學習的除法與之前同學們學習的除法有一點不同哦。
師:還記得以前表內(nèi)除法怎樣列式嗎?誰來試一下,8除以2。
生板書。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內(nèi)容稍微復雜一些:46除以2,想一想,它的豎式可能怎樣列呢?大家不妨來試一試。
生板書:
師:這兩位同學已經(jīng)將他們心中的豎式寫出來了,對嗎?現(xiàn)在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對比課本上的豎式,看一看,這兩個豎式與課本上的豎式有什么不同?
生討論發(fā)言。
師:對比這兩個算式,大家發(fā)現(xiàn),它們的結(jié)果都是23,那么,為什么一定要用課本上的方法呢?是不是有什么講究?同學們不妨動手來試一試!請同學們拿出學習袋,每個人的面前都有46根小棒。
師:哪位同學來說一說,你是如何分的?
生1:我是先分整捆的,再分單根的。
生2:我是先分單根的,再分整捆的。
……
師:誰來具體說一說第一種方法。
生1:先將4個整捆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再將6個單根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根。
具體操作對應(yīng)除法豎式:
先分4個整捆←→先算十位
每份是2個整捆,是20←→師:商寫在哪?為什么?
生:寫在十位上,它是整捆,表示2個10。
師:整捆分結(jié)束了,結(jié)束了嗎?
生:沒有結(jié)束。
師:還要做什么?
生:還要分單根的。
師:既然這一步?jīng)]有結(jié)束,那么,這個位置可以寫0嗎?
生:不可以。
……
【課例評析】
一、放手與引導并重,以生為本引入除法豎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學會放手,這里的放手當然不是完全放手給學生自學,而是在充分發(fā)揮教師組織、引導作用的基礎(chǔ)上,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有選擇的干涉。
以生為本體現(xiàn)在以生為主,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學的重點不在于教師的“講”,而在于學生的“想”“分”與“說”。首先,通過引導學生回憶表內(nèi)除法的豎式,從而讓其對場景中出現(xiàn)的算式如何列豎式進行想象;其次,在學生動手分小棒的過程中,引導對豎式步驟的意義進行闡述;然后,回過頭來將豎式的計算步驟與實際操作的方法進行呼應(yīng)。
二、關(guān)注細節(jié),提出問題更值得鼓勵
教學過程是由一個一個的小細節(jié)組成的,每個小細節(jié)都會有閃光點。教師要做有心人,在教學時擅于找到閃光的細節(jié)。很多時候,當教師抓住一個小小的閃光點時,就會在教學時如魚得水,可謂是“一子落,全盤活”。
對于學生來說,解答一個問題后會期待教師的鼓勵。但在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更值得教師大力表揚。
在這里,這個學生走入了一個誤區(qū):學習除法豎式,不僅僅是為了計算。我們是要通過分小棒的操作過程,來解析學習除法豎式。對學生來說,這不單單是為了計算,更重要的是了解豎式模型的構(gòu)建過程,在對小棒分一分的操作時,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培養(yǎng)、思想方法滲透。
教師應(yīng)該抓住這一個細節(jié),對存在這種想法的學生進行引導,才能真正讓學生對學習除法豎式的重視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計算教學中,摒棄了傳統(tǒng)“講+練”的模式,就需要讓教學過程體現(xiàn)出上述的要求。因此,廣在教育工作者在堅持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同時,也要轉(zhuǎn)變教育者的教學思想,找到教學適合的承重點,才能算得清楚、講得明白。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界牌鎮(zhèn)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