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君
有效的課堂,首先當然離不開教師課前的精心備課。現在我們都提倡備課不只是備內容,還要備學生。備課一定要備學生,問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要考慮學生的認知度,要盡量貼近學生,貼近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這樣才容易被他們接受和理解。教師有時候為了原理的鞏固,習慣用一些實例,這些實例的選擇要精心準備,有的問題一旦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的事例再好,也要拋棄掉,否則效果事與愿違。備好學生,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熟悉學生當前知識與能力現狀,避免過高或過低要求學生。
首先是我們教師是否真的對學生情況了如指掌,其次是我們教師是否能坦然對待考試和成績。比如是否愿意花很多功夫在可能統考中“不考”的內容上補充知識與方法,比如有沒膽量在“必考”的內容中對學生掌握和應用能力降低要求。以下是幾點不成熟的做法:
1、認真學習教育學知識,從理論的高度擺正教學的心態(tài)。沒有哪位老師不想讓自己的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沒有哪位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力強過他人??墒侨绻粏枌W生基礎與能力的現狀,任意擴充教學內容,拔高能力要求,往往事與愿違,而且極有可能連最基本目標都達不到。所以,備課時必須遵守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等教學基本原則。
2、認真學習心理學知識,把握學生心理特點。不同時期、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復雜而多變的。教師要了解學生,了解他們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其年齡階段的特征,才能有效地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
3、通過各種手段真實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比如對作業(yè)批改和考試情況作記錄與分析、進行教學情況問卷調查、與學生個別談話等。
第二,以人為本,認真準備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1、重視知識的引入。一堂課的引入如同一個故事的開頭,教師要營造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問題產生強烈的好奇,在這樣的心理環(huán)境中開始知識和能力的滲透,學生才不會從心底抵抗教學的進程——事實上很多學生學習效果的不理想都歸因于這種有意或無意排斥知識的滲透。
2、把握知識發(fā)生、理解和應用的過程。新課程標準進一步強調學生的參與,要放手讓學生親歷獲取知識的過程,讓他們在發(fā)現中獲得滿足,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自尊與自信。
3、重視課堂小結的準備。由于記憶與遺忘始終相伴,并且不同學生的記憶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課堂小結決不能草率應付了事,要想法讓學生回顧與整理自己的思路。
4、精選練習題,重視學生能力發(fā)展,關注學生身心健康,不搞題海戰(zhàn)術。通過精選,讓有代表性的,典型的,能從中提示某種規(guī)律或概括出方法的,能縱向或橫向擴展、具備一題多解功能的題材目成為學生手中應用和鞏固知識的平臺,讓學生能在作業(yè)的同時既用新知又能復習舊識就更好了。
第三、根據學生特點,準備恰當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具;實驗法、討論法等。
有效的課堂在有效的教學實施策略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備好了課,能得到有效的實施才是有效的課堂。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問題越來越受到高度關注,問題的提出源自教學的低效,避免無效,克服低效,追求高效,最基本的訴求是,教學必須有效。下面從不同的教學形態(tài)提出六種有效教學的策略原則:
第一、先是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過程中,師生要共同營造認知情緒、思維狀態(tài)呈現活潑愉悅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使自身的心理品質、意志品質得到最佳發(fā)展。要抓住質疑、交流、想象、應用四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通過激疑設問,使學生心中產生疑竇,引發(fā)思考,激活思維,達到教學目標。
第二、學生學習是在教師有效指導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應該成為課堂教學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有效的學習指導,要把握好五個關鍵點。一是適時,在學生最需要指導時,不失時機地給與指導,以取得最大效益。二是適度,指導既不要包辦代替,和盤托出,也不要指導不足,讓學生手足無措,過猶不及。三是適當,指導的針對性要強,解決學生急于想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四是適合,指導要采取恰當的方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第三、師生互動已成為教師教學活動中的一種重要的形態(tài),并被教師主動地納入自己的教學設計中。然而僅有互動的形式是遠遠不夠的,實際教學活動中,缺乏實效性的互動屢見不鮮,互動承載的內容很少或者沒有。
不同教學形態(tài)中的每一種策略并不是適合每一名教師的,它只是一般性的原則,需要個體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矯正、提升、固化。教學藝術永遠是個性化的,未經自己實踐的教學策略,仍然屬于他人的策略,只有經過自身的實踐和體驗,精雕細琢,取同存異,逐漸積累,生成充滿個性的教學智慧,不斷豐富這些智慧,我們的教學就會更加有效,我們的教師就更有魅力,我們的課堂就更具活力,我們的學校就更富生命力。
最后一個就是有效評價。小學階段是英語教育的啟蒙階段。該階段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情感的教育、自信心的建立等將對今后的英語學習產生較大影響。如何抓好小學的英語教學是外語教育工作者必須給予重視的?,F就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策略略談幾點看法:
第一,我們對小學英語課堂的評價應該有一個全方面的認識。
1.小學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說、唱、玩、演、看”等各種活動中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在輕松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中認識英語、習得英語、運用英語,使他們通過小學初始階段的學習,樹立積極的英語學習觀,培養(yǎng)學習英語的自信
心和自主性,為今后的深入學習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
2.明確小學英語教學的特性,不囿惑于知識技能和評價標尺?!队⒄Z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樹立教學評價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的觀念,敢于在教學中創(chuàng)新,真正做到在課堂教學中既是組織者、指導者,又是參與者,達到師生之間的互動和融洽,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掌握知識點和知識技能。
3.明確小學英語教師需具備的素養(yǎng),靈活地運用課堂教學評價手段。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對教師的基本素質提出了挑戰(zhàn)。小學英語教師面對的都是滿臉稚氣的孩子,他們主要是通過“說、唱、玩、演、看”的活動習得第二語言。
第二,課堂教學評價策略
1.掌握課堂教學評價藝術。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小學生學習外語會呈現不穩(wěn)定狀態(tài),產生階段性差異的變化。當他們初始接觸英語時,在心理上會產生較強的新奇感,對英語充滿學習興趣,而且由于他們處在接受語言訓練最佳的年齡階段,故學得也快,有很強的模仿力。
2.控制課堂教學評價范圍。首先,教師要根據該堂課的主要教學任務,確定評價的主要范圍。如果是以聽力為主的課,就將評價的著重點放在對學生的聽力評價活動上;如果是以說為主的課,就將評價的著重點放在對學生說的活動上。至于在以某種技能為主的活動中,穿插其他技能的活動,教師就不宜占過多時間面面俱到都加以評價。
第三,課堂評價形式就是保證評價內容得以實施的方式。形成性評價形式多種多樣,如,課堂學習活動評價、學習效果評價、學習檔案、問卷調查、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平時測驗等等。我們可將這些形式劃分為教師評價、學生個體評價、小組群體評價三個方面。
總之,教師要想方設法盡量啟發(fā)、誘導、激勵學生產生說的欲望。除了為他們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讓他們有機會‘說,還要具體幫助、指導,為他們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出些具體題目或范圍,并指導學生該說什么,怎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