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白嶄
2014年10月25日,臺北,彩虹旗又一次布滿凱達格蘭大道,今年的主題是“擁抱性別認同差異”。
自2003年11月1日起,臺灣“同志”游行已經(jīng)舉辦了12屆。十余年過去,該活動已成為東亞規(guī)模最大的“同志”游行。
以國際主流觀點推算,臺灣1800余萬選民中,有近百萬位“同志”,選票實力“誘人”。于是,近20年來,曾被視為禁忌的同性戀話題,漸漸可以公開在臺灣社會甚至是政壇上討論。
而臺灣“同志”團體也并不忌諱顯示自己的力量,不僅要求民意代表公開立場,政黨領袖、縣市市長、政務官也常被逼表態(tài)。以至于如何應對“同志”們的“逼供”,成為臺灣很多政治人物的一門“必修課”。
政客“必答題”
連勝文最近又頭疼了,因為“同志”團體。
“九合一”選舉激戰(zhàn)正酣,“同志”團體就同性戀權益問題逼臺北市長候選人表態(tài),結果馮光遠將“婚姻平權”寫入政見,獲高度嘉許;柯文哲開始有疑慮,但經(jīng)溝通后宣布支持同性婚姻,亦獲“同志”團體肯定;而連勝文因對該話題保持沉默,遭炮轟成社會“恐同”的幫兇——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lián)盟給他打出的評分是-3。這一結果,讓連勝文的民調又下降了少許。
對于臺灣很多政治人物而言,同性戀權益是道“必答題”,表態(tài)時必須小心應付。而“同志”團體對選戰(zhàn)的影響,不容小覷。
早在1998年的臺北市長選舉時,因感覺到同性戀選票籌碼的分量,包括領先的馬英九和陳水扁在內,幾名候選人一起簽了一個支持同性戀的通告。但是不久,陳水扁就被指責“欺騙選民”,因為他曾經(jīng)答應參加作家許佑生的同性婚禮,但卻臨場缺席;許諾由臺北市政府資助的同性戀圣誕舞會也泡湯。
選戰(zhàn)結果是,表態(tài)保護“自由選擇”、并承諾以市政預算補助“同志”公民運動的馬英九獲勝——雖然這筆預算最終沒能通過市議會審批,但當時還是讓臺灣的“同志”團體非常振奮。
不過,與此相反的是,“保障同性戀平等權利”的同時,政客的“性取向”傳聞,也是打擊對手拉攏選票的手段。2005年縣市長選舉前,尋求連任的胡志強就被影射和馬英九是同性戀;至于馬英九和金溥聰?shù)摹皵啾场标P系更是傳得沸沸揚揚;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性取向問題,近年來也常被炒作。
“征同性相知”
“社會在變化,每一個群體都為他們的權益而發(fā)聲。這種形勢鼓舞了我們?!痹谧约旱幕槎Y上,許佑生曾如是說。
很難想象,臺灣“同志”發(fā)聲始于上世紀60年代,蔣家高壓統(tǒng)治時期。以文字為載體,白先勇、林懷民等作家開臺灣“同志書寫”之先河。林懷民的中篇小說《安德烈·紀德的冬天》以較大的篇幅描寫了一個大學生與一個舞蹈家之間的男同戀情,而白先勇的長篇小說《孽子》,則使他被稱作“華文文學里的第一個‘同志作家”。
不過,礙于社會壓力,臺灣同性戀者真正開始被平等對待,則是在1987年戒嚴令取消之后。
拜當時各種思想對臺灣傳統(tǒng)文化的沖擊所賜,臺灣的同性戀社群甚至有了西方同性戀活動家們夢想不到的優(yōu)勢:反同性戀的暴力、宗教對同性戀的排斥等并非主流。對待同性戀的態(tài)度方面,社會也沒有出現(xiàn)西方那樣的兩極分化。
臺灣有了同性戀熱線、大學生互助組織、同性戀友好診所、同性戀書店、同性戀雜志、同性戀酒吧……甚至有了能得到國際認可的同性戀題材電影——李安導演的《喜宴》。
不過,當時的臺灣同性戀者,還很羞澀低調,找朋友的唯一途徑是在一本電影雜志后頁登幾條征友廣告,廣告詞也是閃爍其詞,比如“征同性相知”。
1992年的潘美辰事件,讓本還處于半地下狀態(tài)的臺灣“同志”團體,見識到了團結的力量。當年,“臺視新聞報導”記者璩美鳳以隱藏式攝影機偷窺女“同志”,并以不當方式采訪歌手潘美辰,剪接影射其為同性戀。報道播出后,成立于1990年的臺灣第一個同志團體“我們之間”,立即聯(lián)合其他婦運團體及文化界人士發(fā)動聯(lián)署抗議,最終迫使新聞主播張雅琴離職。
此事之后,“同志”團體在臺灣各地方各層面大量出現(xiàn),并且逐漸不再滿足僅是得到經(jīng)費資助、民間認同,而是期待通過“立法”手段,賦予臺灣同性伴侶結婚的權利。
2003年之后,“人權保障基本法”、“同性婚姻法”草案進入“立法院”,但都因爭議過大被擱置;近兩年,“同志”團體則推動“多元成家”方案,試圖規(guī)定婚姻不必局限于男女雙方。
支持“同性婚姻”民進黨最積極
事實上,婚姻平權議題在臺灣早已不是新鮮事,臺灣官方的“性別平等處”也認為同性婚姻合法化已是大勢所趨——依照去年臺灣媒體的民調,55%的臺灣民眾支持同性婚姻。
馬英九也曾多次表示對同性婚姻應“尊重包容”,甚至被女“同志”邀請擔任其“證婚人”。但是,“多元成家”方案還是太激進了,在島內引發(fā)很大爭議,若實施恐顛覆傳統(tǒng)倫理。對此馬英九只能含糊表態(tài),這牽涉到社會基礎的婚姻、家庭制度,需要更多對話、溝通與討論。
或許是如此“保守”立場,讓臺灣“同志”團體頗為不滿?!疤柣▽W運”期間,就有“同志”團體在“立法院”外宣傳“婚姻平權”理念?;顒影l(fā)言人陳志明稱,“太陽花學運”中的志愿者約有五分之一來自“同志”團體,目的就是向“立委”施壓。
倒是綠營政客大多對這個法案樂觀其成。蔡英文參與“同志”團體的聯(lián)署活動,稱“應讓民眾對不同形態(tài)的家庭,有更自由的選擇權”,蘇貞昌亦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希望創(chuàng)造理性討論空間”。先后在“立法院”提出同性婚姻合法草案的“立委”,也以民進黨籍的蕭美琴與尤美女等人為主。而今年10月初,百余個“同志”團體包圍“立法院”,督促“立委”支持婚姻平權,結果112名“立委”中僅有21人響應,其中15名為民進黨人士。
不過,民進黨的態(tài)度引發(fā)了反同性婚姻人士的不滿,中央黨部的抗議電話連續(xù)幾天被打爆。綠營為拉攏“同志”,卻可能流失更多的選票,這也許是他們事先沒料到的。
盡管不少臺灣人并不反對同性婚姻,“同志”團體也手握不少選票,但要承認的是,在選舉中,“同志”選票起決定性作用還有點難度。1995年,莊松富角逐臺北市區(qū)域“立委”,成為臺灣選舉史上首個同性戀候選人,但至今,有多位“同志”參加公職選舉,無一當選。
競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年“九合一”選舉臺北市中山區(qū)大直里里長參選人陳敬學,拜票時曾遇到保全人員當他的面,將他的名片扔在地上,只因為他是“同志”。
而把“我是男同志!”直接寫到宣傳文宣上的臺北市北投區(qū)清江里里長參選人李建裕,則被“熱心”民眾提醒,“事情可以做,但是不要這么招搖?!?/p>
(宋建平薦自《看天下》)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