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譚天健
蔣經(jīng)國贛南舊友譚炳訓傳略
文 譚天健
譚炳訓,字巽之,1907年11月5日生于濟南市冉家巷5號。他的家庭屬于濟南市一個大家族,據(jù)家譜記載這個家族至少有十幾代人生活在那里。譚炳訓的父親是清朝最末一榜的秀才,民國以后就讀了一所法政專門學校,畢業(yè)后在法院當書記,后來改業(yè)律師,雖然業(yè)務很忙但收入不多。七七事變后的第二年,他在日寇占領下的濟南憂憤去世。
譚炳訓的母親在他孩提時代就去世了。他是由姑母一手帶大的,所以后來他把姑母當作母親一樣去孝敬。
譚炳訓7歲時開始接受小學教育,除了上學之外,晚間還請了一位老先生在家教四書五經(jīng),13歲進入濟南育英中學(四年制)。畢業(yè)后,1924年進入私立青島大學土木工程系預科,第二年17歲的他考入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科,經(jīng)預科正科共6年,于1931年畢業(yè)。后來譚炳訓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曾寫道:“我為什么立志學工程呢?因為我的家鄉(xiāng)在山東濟南,那里有膠濟、津浦兩條鐵路經(jīng)過,交通非常便利。幼年時常到車站去玩,看見那滿裝客貨的列車,風馳電掣的開來開去,以及那密如蛛網(wǎng)的路軌,無形中使我發(fā)生了極大的興趣。心里想這偉大的運輸力量,是火車的機器發(fā)出的,而火車的行駛,又全靠鐵路來承重,假如我學會了建筑鐵路的話,那是一件如何快慰的事啊!由于這童年的一念驅使,居然就決定了我進工科大學研究土木工程的志向……”
在1926年至1931年6年的大學生涯中,譚炳訓不但學習專業(yè)知識,而且血氣方剛,心中充滿了愛國熱情,關心、思考國家的前途和發(fā)展道路。他閱讀各種政治、社會書籍,從三民主義到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以及其他學派的社會主義,如基爾特、工團主義、費邊主義等。讀過的書包括《唯物史觀》《共產主義ABC》《資本論》(英文本)《共產主義宣言》(英文本)《馬克思傳》《互助論》《面包略取》《克魯泡特金傳》等。他思考著,探索著,最后他認為自己確定了社會主義思想,不過這是廣泛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包容著各種學派。他憧憬著一個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但這只不過是一個模糊的烏托邦式的美好愿景而已。
民國譚炳訓請?zhí)?/p>
1931年7月大學畢業(yè)后,譚炳訓由學校介紹到青島市工務局任技佐,1932年9月升為技士。在畢業(yè)后的兩年中,他的主要工作是設計繪圖、監(jiān)修上下水道、在自來水廠的水源地監(jiān)修新的水源水井。在荒僻的水源地工作期間,譚炳訓有更多的時間搞研究和翻譯。當時蘇聯(lián)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引起了世人的矚目。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使人們認為的烏托邦成為了現(xiàn)實,這使譚炳訓看到了希望。因此他決定全力研究蘇聯(lián)的經(jīng)濟制度和建設計劃。譚炳訓在1931至1932年一年的時間里將蘇聯(lián)國家設計委員會出版的《蘇聯(lián)五年計劃》譯成中文,這本書在上海出版后,很快就銷售一空。這是中國最早介紹蘇聯(lián)計劃經(jīng)濟的譯著。此后他更加強了對蘇聯(lián)的研究,由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二、第三個五年計劃,對于蘇聯(lián)的設計機構、設計方法、利用外資、利用外國技術問題尤其注意。在此期間譚炳訓還譯成了《蘇聯(lián)第一、第二五年計劃的技術分析》一書。這時譚炳訓由研究五花八門的各種社會主義集中到研究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也把對專業(yè)土木工程的研究擴大到研究一般性質的經(jīng)濟建設。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譚炳訓對日本的侵略無比憤怒,尤其是當他見到青島的日本僑民興奮地支持日本軍閥侵略中國,使他受到很大的刺激。他曾寫道:“當時全國人士沸騰,救國情殷,但表現(xiàn)在輿論上的多是血氣之勇的主張,沒有的是圖存的根本遠大計劃?!庇谑撬艿教K聯(lián)第一個五年計劃(實際上就是國防重工業(yè)建設計劃)的啟示,經(jīng)過兩個月的搜集資料,寫成了一篇《初步國防工業(yè)建設大綱》。文章共分九章:一、導言,二、設計原則,三、設計概說,四、國防區(qū)之劃分,五、中央國防區(qū)之工業(yè)建設,六、其他國防區(qū)之工業(yè)建設,七、國防交通建設,八、怎樣集資,九、贅言。譚炳訓在文章中說:“現(xiàn)在是全國總動員的時候,不僅到火線上去殺敵,還要立刻開始長期抗斗的一切準備?!薄艾F(xiàn)在雖然已經(jīng)不是高談建設的時候,但是要爭取民族的生存,必須先完成軍備供給的獨立。要完成軍備供給的獨立,則今日民族存亡的戰(zhàn)斗開始時,初步國防工業(yè)建設就是決定最后勝負的根本力量?!蔽恼虏坏f明了建立國防工業(yè)的必要性,而且提出了具體設想和做法。文章1932年5月發(fā)表于天津《大公報》(連載)。文章發(fā)表后產生了較大社會影響,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后來青島市屬中學曾把這篇文章列為閱讀教材。
這篇文章發(fā)表的時候,黃郛正在莫干山。他看到最后一天登載的第九章“贅言”后,便寫信詢問譚炳訓對國難和政治的看法,并索閱文章的全文。譚炳訓把全文寄去之后,黃郛回信邀請他參加“新中國建設學會”。在索要了章程和會員名單之后,譚炳訓看到有那么多他所仰慕的學者名流,就毅然決然地參加了?!靶轮袊ㄔO學會”是“九一八”以后江浙一帶大資本家、學者名流、知識分子以黃郛為首共同組織的,宗旨是“研究廣義的國防建設,團結黨(國民黨)外人士,共赴國難”。會員有丁文江、翁文灝、黃炎培等。
1932年秋,譚炳訓到上海聯(lián)系《蘇聯(lián)五年計劃》出版,見到了黃郛。他們先后有5次談話。這些談話對譚炳訓的一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把黃郛的一些話奉為信條,也為他以后崇奉西方政治理論鋪下道路。黃郛的主要觀點有:政治上要獨來獨往,不可卷入黨潮之中;國民黨內沒有人才,要想建國救國必須靠黨外人士;青年人要報國必須有高度的修養(yǎng),在國家需要時,臨危受命,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1932年,譚炳訓被提升為青島市自來水廠廠長。在此任上,他擴大了自來水水源,并對水廠凈化裝置作了改進,使水質水量都有了提高。
1933年6月,長城戰(zhàn)役之后,國民政府成立了“北平政務委員會”,以黃郛為委員長,統(tǒng)管華北五省三市。黃郛電青島市調譚炳訓到北平,因此1933年6月,譚炳訓被調到北平市工務局任技正,主要工作是搞規(guī)劃、勘探、設計。1934年9月,譚炳訓被提升為工務局局長。
譚炳訓在北平市工務局任職期間,對北平舊城區(qū)進行了規(guī)劃和改造,新修了許多道路,從國外購置了壓路機等筑路機械,特別是引進了德國柏油路的施工工藝,培訓了較現(xiàn)代化的筑路施工隊伍,修筑了許多主干路和近郊公路。不到兩年的時間所修的柏油馬路等于過去十年所修的總長度。1935年還修筑了通往頤和園的柏油馬路。另外,他還規(guī)劃了北平城區(qū)的上下水道系統(tǒng),對北平自來水廠的擴建進行了設計,并施工了不少下水道。
1934年,北平市擬定了文物整理計劃。經(jīng)行政院核定,1935年1月成立了“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并設立了“北平文物整理實施事務處”,由譚炳訓兼任副處長,具體負責古都文物整理及修繕古建筑工作。譚炳訓主持了全面大修天壇各大殿工程。特別是整修天壇公園中最南端古時皇帝祭天的圓丘,把破敗不堪的圓丘表面都換成漢白玉砌面,并依照舊制排成幾何圖形,以象征“九極天陽”之數(shù)。今日壇面平整如鏡,每塊石板形狀各異,接縫嚴密,就是當年大修的成果。天壇周圍的樹木也是那時栽的。譚炳訓還將當年大修天壇的始末寫成紀文,刻在天壇金頂下面的木頭上,并有譚炳訓的簽名。
當時舊都文物整理處還大修了明十三陵中最主要的長陵大殿,并修復了北平市以及頤和園中的一些牌樓,如正陽門外五牌樓、東西四牌樓、頤和園宮門外牌樓等共16座。這些牌樓年久失修,柱子槽朽下陷,額枋亦多斷折,均經(jīng)全部拆卸,照原樣次第修復。為保存永久計,所有各牌樓柱子及大小額枋,均改用鋼筋水泥筑成,并照原樣油飾,全線大點金彩畫。另外還整修了角樓及箭樓,如內城箭樓經(jīng)添配木料和磚瓦,照原有制度,修理整齊,并將內外檐上架門窗,一律油飾彩畫見新。又如西直門箭樓,也因年久失修,殘缺不全,均經(jīng)分別添換材料,修繕完整,并油飾彩畫見新。再如皇城角樓,建造精巧系重檐歇山式。漢白石須彌座,年久失修。經(jīng)將所有瓦頂、檻墻、臺階、角石等一律修理完善,并油飾彩畫見新。此外還修繕了北平各門,主要是西安門、地安門、祈華門。該三門地當沖要,有關市容,乃將瓦頂、門窗、臺階、地面、墻身等損壞之處,一律修繕完整,油飾見新,以壯觀瞻。另外他們還完成了頤和園界湖等修繕工程。
譚炳訓后來回憶道:“北平六百年所建的宮殿廟宇、牌樓,自前清末季,即未修葺,日漸損壞,本席兼理古都文物整理處理務,負責修整,由中央撥發(fā)工程費三百萬元,使殿宇名勝煥然一新,因此在北平人心里上發(fā)生了一良好的影響。”
左圖:1936年譚炳訓在廬山玉碑亭石攔板上的題刻
下圖:1937年譚炳訓親筆題名的明恥橋
在北平期間譚炳訓的生活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與他所愛慕的女子王淑琴(字志宏)結婚了。他們是在青島相識的,王淑琴年輕美貌,當時正在讀美術專業(yè),還是青島女子籃球隊的成員。1934年他們在北平舉行了西式婚禮,婚后譚炳訓的生活更加安定充實了。1935年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譚炳訓擷取《易經(jīng)》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句,為她取名為“天健”,希望她永遠自強不息。
1932年東北淪陷之后,北平的局勢日趨緊張。到1935年日偽組織在北平的活動已很猖獗,愛國人士在北平很難有立足之地。1935年11月,半傀儡的“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由于譚炳訓一直積極主張抗日救國,便受到了親日派的排擠,后來日寇甚至指使親日分子提出將譚炳訓逐出北平。這時廬山正急需建設,于是譚炳訓被調到了廬山,1936年4月就任江西省廬山管理局局長,一直到1938年才離開廬山。吳宗慈著《廬山續(xù)志稿》中這樣記載:“江西省政府以全山建設工作亟待推進,特派工程專家前北平市工程局長譚炳訓接充廬山管理局局長。譚炳訓任職后,即聘請工程及衛(wèi)生專門人員多名,分別進行各項新建設與修葺名勝、培植樹木、點綴風景,而于衛(wèi)生方面,尤為注意?!?/p>
譚炳訓到廬山后首要的工作是回收外國的租借地。當時廬山牯嶺區(qū)有一個英國租界,他主持了向英國收回廬山牯嶺區(qū)租界的工作?;厥罩笕繌]山從此成為了中國人自己的旅游勝地。
在譚炳訓的主持下,廬山管理局建立了自己的工程隊,進行各項基本建設工程,如翻修河東路、河西路、大林路等各干道,管理局前新添暗溝并新砌磚石路面,圖書館前克地夫西段加修踏步,修建全山各登山步行石階路及各處公產房屋,管理局、警察署、涼亭、風景亭、公廁等設施,以及修復名勝古跡。其中的一項重要工程是1936年重修御碑亭,新建石欄,重墁臺面,平治道路,竣工后,譚炳訓親筆題記刻于石欄板上。另一項重要工程是修建石橋,將廬山主干道上的木橋均改為石拱橋。譚炳訓還將1937年在石門澗上新建的石拱橋,特別命名為“明恥橋”,以述其抗日救國雪恥之志,并命工匠將其手書題字刻于橋心拱石之上。2005年,廬山管理局在博物館舉辦的廬山抗戰(zhàn)圖片資料陳列展上將“明恥橋”題詞石刻列為“廬山抗戰(zhàn)遺跡”,是“抗日愛國將領及愛國志士”的十件石刻之一。后來又被公布為第二批廬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局文物保護單位。
譚炳訓回顧在廬山第一年的工作時曾寫道:“嗣于二十五年長廬山管理局,仍本一貫之精神,從事國際避暑地之建設,在春夏兩季先將衛(wèi)生辦好,同時整理道路,修筑排水溝,再點綴亭臺,修理名勝,遂使廬山在一年之間頓改面目?!?/p>
1937年譚炳訓廬山故居
譚炳訓還主持建設了廬山自來水全山供水系統(tǒng),添建天然蓄水池;建設了廬山第一個柴油機發(fā)電廠;完成了登山公路汽車道的規(guī)劃設計并進行了地形測量和實地放線工作;規(guī)劃設計了廬山登山纜車道的建設項目(此項目后因抗日戰(zhàn)爭未能實施);為戒備火災,在牯牛背新建一瞭望臺;為廬山小學新建校舍;修建運動場、游泳池及網(wǎng)球場。在整理地籍方面,改用科學方法進行測量,繪制地圖,由于廬山地域很不規(guī)則,譚炳訓引進當時最先進的德國蔡司經(jīng)緯儀及瑞士求積儀測得各戶準確面積。此外還進行了評議地價,換發(fā)永租地契等工作。
這一時期,譚炳訓還完成了一項重要規(guī)劃:擬建廬山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并將此規(guī)劃呈報國民政府行政院。他是第一個提出這一設想并做出詳細規(guī)劃的人。后來他又參與擬定了全山造林計劃及組織造林委員會。
廬山三大建筑——廬山圖書室、廬山練習學舍及廬山大禮堂,也在此期間陸續(xù)建成。譚炳訓作為土木建筑工程專家,經(jīng)常親自前往工地,檢查施工質量及進度直至竣工。
譚炳訓任職期間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按照中英關于收回廬山英租界協(xié)定,廬山管理局建立了咨詢委員會。中方委員五人:宋美齡、程順元、沈長賡、王信孚、譚炳訓,外方委員三人:吳祿貴(美)、甘約翰(英)、司美司(美)。咨詢委員會由廬山管理局局長譚炳訓任主席,每年舉行9次會議,由譚炳訓主席報告廬山建設、衛(wèi)生、政務等重大事項。每次開會都有記錄并存檔備案。此外,為了吸納民意輔助行政,1936年廬山管理局還設立了“參事會”。
譚炳訓任職期間,對廬山圖書館的發(fā)展不遺余力,貢獻卓著。廬山圖書館成立于1935年。當時圖書匱乏,經(jīng)費有限,組織也簡單。1936年7月,譚炳訓奉江西省主席熊式輝之命,改變廬山圖書館的組織,成立廬山圖書館管理委員會,群策群力,發(fā)展館務。9月27日,圖書管理委員會于牯嶺正式成立,并召開第一次委員會議,委員共五人:歐陽祖經(jīng)(教育廳的代表)、譚炳訓(管理局長)、羅霄華、曾大軍(省政府的代表)及勵志社的代表(未派定)。
此外,為充實廬山圖書館藏書,還專門成立了征集圖書委員會,由蔣介石待從室主任陳布雷、程時奎、譚炳訓、陳任中、袁同禮、沈祖榮、陳三立、歐陽祖經(jīng)等人擔任委員,負責圖書征集工作。征集圖書委員會成立后立即開展了征書工作,并征集到了大量珍貴圖書,如:陳布雷向江蘇銅山徐道陵征得其父徐又錚在北平遺書數(shù)千卷,計百余箱,由圖書館派員赴北平起運;蔡元培將故宮博物院贈彼個人之選印《宛委別藏》叢書全部轉贈;吳宗慈將修《廬山志》時所搜集關于廬山歷代文獻及其他書籍,托陳任中從劉成禹山寓中撿出捐贈等。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廬山圖書館已是古今圖書琳瑯滿目,蔚成巨觀。
1938年譚炳訓一家在江西
1935年至1938年廬山進入了淪陷前最繁華的時期(1937年8月廬山商店已多達260余家),當時的廬山被稱為蔣介石的“夏都”,國民黨軍政高官頻繁上山。也是在此期間,譚炳訓結交了一些國民黨上層人物,蔣介石這時也經(jīng)常往來于南京與廬山。每次來時譚炳訓也是必接必送,還要陪同參觀。
這期間也召開了不少重要會議,如1937年6月5日,周恩來在廬山與蔣介石談判國共合作抗日;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談話會上發(fā)表了全國進入全面抗戰(zhàn)的演說。作為地方長官的譚炳訓頻繁迎送上山的重要官員。1936年8月2日,馮玉祥自南京抵廬山時,蔣介石令江西省主席熊式輝、廬山管理局局長譚炳訓等前往小天池迎接。
1936年10月,為慶祝蔣介石50壽辰,廬山各界在廬山圖書館舉行慶典,公推譚炳訓為慶典主席,到會中外名流300余人。會后譚炳訓主持茶會,招待中外人士,答謝盛意。
1937年,譚炳訓的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孩子,為了紀念他的出生地,譚炳訓為他取名“天廬”。
1938年2月, 國民政府調譚炳訓任江西公路處處長。那時南京已經(jīng)很吃緊,江浙京滬撤往后方都要經(jīng)過江西,江西公路成了前后方聯(lián)絡的樞紐,而江西的公路基礎太差,不能承擔這個任務。因此江西公路處的工作十分繁重,任務緊迫,條件艱苦,危險性大,但譚炳訓勇敢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他說:“因為在爭民族存亡的抗戰(zhàn)時期,我對于這個工作不能推辭……。”
當時江西公路處在江西省會南昌市,譚炳訓到了南昌后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他在上任時的就職演說中說:“我們自從發(fā)動全面抗戰(zhàn)以來,已七月,土地失了好幾個省,人民將士死了數(shù)十萬。我們可以看到淪陷區(qū),國家主權喪失之后,馬上受到敵人的摧殘,任意地蹂躪。我們現(xiàn)在站在自由的國土上,擁有偉大的人力物力,人人都應該在這個時候激動愛國精神,來從事救國家救民族的工作。”在演講中譚炳訓還講到了他的“任事原則”:“第一就是要做人所不能做和不敢做的事,以前在北平主辦舊都文物整理工程,和在廬山之整理交通工作,如籌建登山電車,設立廬山電廠,無論如何困難,總是認定目標向前邁進,不避艱苦,這是大家都聽得到的,看得見的。第二是對上負責任。第三是對下公正嚴明?!蓖瑫r他也要求員工“用戰(zhàn)時精神來過戰(zhàn)時生活,以求得戰(zhàn)時效率”。他又提出要愛惜物力,他引用福煦將軍的話說“在戰(zhàn)時一滴汽油比一滴血更可貴”,并提出三句口號:1、汽油是公路的血,也是國家的血。2、汽車是公路的命,也是國家的命。3、備件是汽車病院的“救命仙丹”。
譚炳訓上任后,一方面積極開展各項業(yè)務,不辭勞苦,頻繁穿梭于各縣區(qū)之間,了解情況、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他狠抓整頓,建立各種制度、紀律,舉辦訓練所、訓練班、勵進會,培訓人才,提高員工的業(yè)務能力。在訓練技能的同時,特別注重精神動員、精神訓練。譚炳訓經(jīng)常到這些訓練班演說,他鼓勵青年要“立志”,“要有學問、有修養(yǎng)”。他說:“學問的修養(yǎng)是一切修養(yǎng)的基礎。”“思想和學問極有關系,思想是否崇高,全看所受的教育是否優(yōu)良。普通人所見到的不過是自己的家庭和社會現(xiàn)象,其思想當然不出此范圍。倘是學問淵博的人,可以見到國家的興衰,世界的變遷,宇宙的運轉,其思想自然就偉大了。思想偉大,則行為必不致落俗,凡有損人格的事情,決不肯去做,其前途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彼终f:“人要有自尊和人格”,“人格就是做人的資格”,“要愛人格,不要專愛金錢,人格是人的第二生命,比什么都要緊,生死事小,人格事大”。譚炳訓又在多次演說中提出:“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服務要有利他精神”,“假如一個人不能服務社會,那這個人便失去了人生的真意義!”他號召大家“以救國救世的熱誠,振起為大眾服務的精神”。
譚炳訓后來是這樣總結精神訓練方面的工作的:“惟兩年來與我諸同仁共勉者,有一根本精神,即以精神力量,克服物資上的困難;以‘確實迅速’與‘責任守紀律’之軍事化精神,增進戰(zhàn)時交通效率,以達服務社會盡忠國家之目的。此一指導原則,為本人向諸同仁所反復講述;本處能以嶄新的英勇姿態(tài),完成其在抗戰(zhàn)大時代中的艱巨任務,實發(fā)源于此軍事化之訓練,亦即本處所賴以應付兩年來遭遇之種種非常事變者也?!?/p>
譚炳訓到了南昌不到3個月,贛北戰(zhàn)役就開始了。除了辦理公路運輸和工程業(yè)務外,還按軍事的要求,組織了公路軍事工程隊7個以上,跟隨著吳奇?zhèn)④姷炔筷?,參加贛北和贛西北的戰(zhàn)役。這些工程隊按軍事要求,在部隊撤離后要破壞公路和橋梁,對有關路段實施爆破,在部隊將到來時又要搶修公路和橋梁。無論是破壞還是搶修都是在部隊撤走或是未到時間內工作,所以常常和敵人遭遇。另外他們還承擔抗戰(zhàn)物資的武裝押運,那更是險象萬千。
為了安全起見,譚炳訓把家眷安排在貴陽一個親戚家暫住,這樣他就可以沒有牽掛地工作了。
1939年3月,江西公路處開始從南昌撤退至吉安。關于這一次撤退,譚炳訓在一次報告中說:“此次(三月下旬)南昌撤退,當緊急時,本處調派大批車輛前往維持交通,裝運各界人士及公私物件,均能不失機宜,達到任務,各界頗多好評。而本人與本處員工公物,直至二十五日夜間,距離敵人占據(jù)瓜山之前數(shù)小時,方始撤退。撤退之時,亦極有秩序,所有車輛以及一切器材,除軍工隊當時在安義奉新一帶工作,因被敵人包圍,冒死逃出,致有損失外,南昌方面,全部運出,可說毫無損失。關于這一點,外界多所獎贊,我們也可稍稍自慰?!?/p>
在這一次撤退中譚炳訓是最后撤離的,他在報告中是這樣說的:“本人至最后始撤退,一切撤退布置,均經(jīng)本人親自計劃,主持,并督飭員工分別辦理,故能有條不紊。當時本人并未奉令須最后撤退,如果本人輕信謠言,畏懼膽怯,盡可早日跑出危險地帶,何必待敵人將占瓜山時始行撤退,無非為維持交通,與計劃主持撤退,換言之,不外為責任心所驅策而已。本人撤退之先,第一步系撤至廣福墟,即在該處督飭軍事工程隊及民眾加緊破壞公路。及廣福墟以南公路將挖斷時,方退至樟樹,又在該方面督飭軍工隊及民眾破壞公路。樟樹至新淦一段實施動土破壞之后,仍在樟樹計劃督促約旬日之久。俟工程完竣,方始回處。這是三月廿五日本人由南昌撤退后,在前方主持督促破壞公路之經(jīng)過。”
譚炳訓著《香港市政考察記》書影
譚炳訓后來回憶這段生活時曾這樣寫道:“1938、1939兩年過的是抗戰(zhàn)最前方的軍事生活,這是我全部歷史中最興奮、最痛快的兩年?!?/p>
1940年起,大江以南的抗戰(zhàn)重心移到湖南,江西公路處遷至贛州,得以全力開展公路業(yè)務。這段時間譚炳訓規(guī)劃修建了多條公路,特別是九江經(jīng)南昌至贛州的主干公路,江西至湖南及江西至廣東的主干公路。這些公路在抗日戰(zhàn)爭中為運送軍隊、補給軍需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另外還修建了不少公路橋梁,贛江上的南昌、吉安兩座公路大橋都是譚炳訓親自設計的。南昌公路大橋是當時國內跨度最大的鋼木結構大橋。另外在聯(lián)絡鷹潭和衡陽這兩個鐵路終點的客運上,在休養(yǎng)路面和交通管理方面都表現(xiàn)了不錯的成績。國民政府的交通部打算拿江西作示范,統(tǒng)一東南五省的公路管理。后來成立了“東南公路管理處”,任命譚炳訓兼任處長。雖然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但由于各省地方上封建割據(jù)勢力的存在,這個計劃最終沒能實現(xiàn)。
在這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譚炳訓仍然念念不忘戰(zhàn)后的國家建設,他認為現(xiàn)在就應該做好準備,打下基礎。因此,在贛州期間譚炳訓主持完成了《公路工程標準圖》與《數(shù)據(jù)手冊》,并著手編輯《養(yǎng)路手冊》《施工手冊》《養(yǎng)車手冊》《車務管理手冊》等。他在序言中寫道:“本處自民國十六年成立以來,已十有四年,至今始有公路標準圖及應用數(shù)值手冊之編印,執(zhí)筆為序,深感汗顏。往者已矣,即就最近三年而論,適逢抗戰(zhàn)大時代之降臨,二十七年贛北大戰(zhàn)與二十八年南昌撤退,本處員工大半在飛機大炮下?lián)屲姽まk軍運。訓雖在槍林彈雨之中,固未嘗日或忘本處所負之建國使命;至二十九年東戰(zhàn)場局勢穩(wěn)定,始得指定人員,從事手冊與標準圖之編制,并先后于同年復印出書。標準圖與手冊合而用之,即公路之工程技術憲法,為測量設計施工及一切工程計算之所依據(jù)?!薄霸俦咎幵谟媱澕熬庉嬛姓?,公路工程方面有養(yǎng)路手冊及施工手冊,機務及車務方面有養(yǎng)車手冊及車務管理手冊等。蓋公路交通在抗戰(zhàn)時期為我國交通主脈,抗戰(zhàn)勝利后必更有突飛之發(fā)展,若不于今日為公路交通之技術及管理上確定軌道,打下根基,樹立制度,則將來仍必陷入今日蠻干亂動之悲慘情況?!?/p>
譚炳訓夫婦(1942年)
蔣經(jīng)國全家福。左一為蔣孝文,右一為蔣孝章,他倆是本文作者的童年玩伴
譚炳訓在序言中最后說:“訓恒以‘慎始’‘務本’‘是實’‘求精’四原則以求知,本‘決斷’‘敏捷’‘勇毅’‘勤苦’四原則以為行,而歸納為‘敏實精勤’,以為治事之四大要旨,定為本處處訓,所以勉我同仁,并以自勉,以期蔚成一種風氣,樹立建國模式。三年來謹守此項原則,埋首于本處業(yè)務基本上之更新與改造,不為浮夸宣傳,不作表面工作,此《手冊》與《標準圖》之刊布,即求知之‘慎始’‘務本’‘是實’‘求精’四項原則的初步實踐;其完成,有待于更艱苦之努力,更有待于全國公路交通專門人員與中下級干部之通力合作,以實際工作之經(jīng)驗,寫出心血結晶,使現(xiàn)代化之交通事業(yè)—公路與汽車,能在最合理、最經(jīng)濟的情形下,擔負其時代使命,為我中華民族服役,以促成國民經(jīng)濟建設之完成,而達整個國家現(xiàn)代化之目的?!?/p>
這段時間由于軍事局面穩(wěn)定下來,譚炳訓又開始搞些研究,發(fā)表了不少文章,如《十年來江西之公路》《戰(zhàn)時的金融、經(jīng)濟與交通》等。同時他又開始研究蘇聯(lián)經(jīng)濟,1944年他發(fā)表了《蘇聯(lián)第一五年計劃之研究》。過了這么多年,譚炳訓為什么又來研究蘇聯(lián)第一個五年計劃呢?他在文章中是這樣說的:“第一五年計劃,為國防工業(yè)建設計劃,為蘇聯(lián)人民節(jié)衣縮食忍痛吃苦而奮斗出來的成績,為我國建國所必經(jīng)的階段,其成功之處,故要效法,其失敗之點,吾人尤應充分注意,以免蹈其覆轍,此為特別提出蘇聯(lián)第一五年計劃來研究之原因?!痹谖恼轮凶T炳訓不但分析了五年計劃的方方面面,而且對比了中國的經(jīng)濟,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危機以及其產生的原因。譚炳訓認為:蘇聯(lián)第一個五年計劃部分的提前完成,贏得一片贊揚和舉國歡慶,以致決策者也頭腦發(fā)熱,“把審慎撇在腦后”,完全忽視了原本可以預見的一些困難。在第七節(jié)“五年計劃所遭遇的困難與障礙”中,譚炳訓寫道:“一個建設計劃的實行,譬如登山,愈近山頂,愈感吃力,走的步伐也就越慢。在開始就飛跑的人,多半不能達到絕巔。蘇聯(lián)在最初顯現(xiàn)成功的希望時,在狂熱的浪潮中,將真實達到建設成功的必要條件完全忘記了?!边@是后來產生困難的重要原因。另外,當時不重視技術專家實施計劃的合理步驟,與各部門進度的適當配合,浪費人力物力,效率低,質量差等,也都是造成困難和障礙的原因。
蔣經(jīng)國在贛南
上世紀40年代抗戰(zhàn)時的驛運
1940年,譚炳訓參加了“中國工程師學會”,1948年被選為董事。
這一時期,蔣經(jīng)國在贛州任專員。他剛從蘇聯(lián)回國,正雄心勃勃,想大干一番事業(yè)。由于工作關系,譚炳訓經(jīng)常和他接觸,他們年齡相仿,志趣相合,很談得來。他們都主張堅決抗日,都希望科學救國。由于觀點一致,他們往來頻繁,成了親密的朋友。他們兩家人也經(jīng)常來往,蔣經(jīng)國的夫人蔣方良性格開朗,能說一口地道的寧波話,不久她與譚炳訓夫人也成了好朋友,兩家的兩個大孩子年齡都差不多,他們也成了很好的玩伴。
1940年,譚炳訓一家又迎來了第三個孩子,取名為“天駒”。這時他的全部家眷也已由貴陽來到了贛州,同時他的岳母也由青島來到了贛州,譚炳訓一家頓時熱鬧起來了。1942年第四個孩子出生了,譚炳訓就為她取名“天俊”。
1942年,滇緬公路遭受封鎖,國內汽油發(fā)生困難,要爭取國外物資援助,除了空運,只有靠人力、畜力和木船等運輸。國民政府的交通部為了完成這項工作,調譚炳訓到重慶擔任交通部驛運總管理處處長。譚炳訓1942年11月到任,到任后不到一個月就接到任務:為了加強西北的驛運,從四川的廣元起,每隔30公里修一個驛站,一直修到新疆的哈密,共計80多個驛站,要在半年之內修完。為了實現(xiàn)這個計劃,在蘭州成立了“西北驛站工程處”,派譚炳訓兼任處長。因此1943年譚炳訓大部分時間都在甘肅和新疆。經(jīng)過奮斗,在戈壁沙漠上建起了一座座驛站,終于建成了一個驛運通道,用大批騾馬大車一站一站地轉運軍需物資,使蘇聯(lián)支援抗戰(zhàn)的物資得以運送到需要的地方。當時蘇聯(lián)志愿航空隊的炸彈,飛機配件都是經(jīng)驛運送入內地的??箲?zhàn)急需的藥品也是通過這條路線輸送的。后來又派人勘察經(jīng)由南疆的驛運路線,但因沿途建站和攀越喀喇昆侖山的困難,這條路線沒有開辟成功。這段時間還籌劃修建了重慶至康定的戰(zhàn)時通道,譚炳訓又先后四次前往西藏談判,最終在美國史迪威將軍及英國駐西藏領事的勸說下,得到西藏當局的同意,才達成了開辟自印度經(jīng)拉薩到康定秘密通道的協(xié)議。
1944年譚炳訓一家子女與陳誠一家子女合影,左第三人為本文作者,正中為原臺灣國防部長陳履安。此照片為譚炳訓所攝
譚炳訓來到重慶后不久就把家安頓在重慶郊區(qū)一個叫做“山洞”的地方。這個地方遠離城市,生活相對安定,同時也有一個學?!ス鈱W校,他的子女可以在那里讀書。譚家的近鄰就是陳誠家,譚炳訓與陳誠是很好的朋友,他們的孩子不但在同一個學校讀書,平時在一起玩耍,也都成了好朋友。總之譚炳訓一家人在“山洞”過著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而譚炳訓自己卻四處奔波,只有節(jié)假日才能回家團聚。
在重慶時,譚炳訓看到一些社會現(xiàn)象,使他感覺到失望和氣憤。他說:前方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大后方那些大官們卻貪污享受,真是天理不容。他在報上發(fā)表文章批評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貪污腐敗現(xiàn)象,他甚至在文章中抨擊交通部長腐敗無能。這就激怒了某些人,后來有人就借故對譚炳訓進行打擊報復,取消了他赴英美的考察,并稱他有通“匪”之嫌。這件事對譚炳訓打擊很大,有一段時間他感到極度失望和消沉。后來經(jīng)過江西省主席熊式輝的調解,這件事總算平息下來。
隨著蘇聯(lián)援華和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中蘇間的文化交流也發(fā)展起來了,重慶新華書店開始代售莫斯科外文書籍出版局的中英文書籍。這為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條件。譚炳訓這段時間搜羅到各種蘇聯(lián)出版的書籍,他不但讀了許多經(jīng)濟建設方面的著作,也讀了不少列寧、斯大林的著作。他向國民政府建議:1、派考察團到蘇聯(lián)學習建國經(jīng)驗;2、仿照蘇聯(lián),成立國家經(jīng)濟建設設計最高機構。第二個建議被采納了,在重慶成立了中央設計局。1943至1945年間,譚炳訓也被邀參加中央設計局的工作,擔任設計委員兼公共工程組的組長,并派為與蘇聯(lián)大使館聯(lián)絡的聯(lián)絡員,向他們搜集參考資料。
1944年底,中印公路通車。驛運總處也完成了戰(zhàn)爭中的歷史使命,交通部撤銷了驛運總處,驛運工作納入公路總局之內。1944年12月,譚炳訓離開了交通部,專任中央設計局設計委員。
驛運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它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方法,做抗日救國的大事,為抗戰(zhàn)的勝利立下了功勛。驛運是時代的創(chuàng)舉,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體現(xiàn)。譚炳訓對驛運有不少論述,他在文章中說:
抗戰(zhàn)是革命的戰(zhàn)爭。
驛運是革命戰(zhàn)爭中的革命運輸。
革命精神可以克服一切困難,可以戰(zhàn)勝頑強敵人。
……
革命精神是什么?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硬干精神,是‘殺身成仁’‘舍身成義’的犧牲精神,是從主義信仰與堅強意志而生的偉大力量。這就是北伐之所賴以成功,抗戰(zhàn)之所恃以勝利。
譚炳訓論述驛運的著作有:《驛運與復原》《總裁的驛運觀》《全國驛運工作之展望》《一年來之驛政》等。
在重慶期間,譚炳訓積極參加中國工程師學會的工作,1943年又發(fā)起成立了中國市政工程學會,創(chuàng)刊了《市政工程年刊》。這時他特別關注戰(zhàn)后城市的發(fā)展和公共工程的建設,發(fā)表了不少這方面的論文與著作,主要有:《論城市的復原與建設》(1944年)、《建都之工程觀》(1943年)、《公共工程與戰(zhàn)后建設》(1945年)、《公共工程之范疇任務及政策》(1945年)。
譚炳訓在1944年發(fā)表的論文《論城市復原與建設》中提出“要確立對城市的新觀念”,提出在戰(zhàn)后的復原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勿為一時權宜之計,便易行事,為建設工作造下許多新的障礙,最好能將建設上的舊障礙,在復原工作中為之肅清”。他提出一定要“未雨綢繆,用遠見來指導城市有計劃之發(fā)展”,并呼吁要有“城市計劃之立法與實行”。譚炳訓在文章中還提出不但要有城市規(guī)劃,而且要逐漸擴大,要有“區(qū)域規(guī)劃(regional plan)”。文章對戰(zhàn)后的建筑風格也提出了一些建議,提出“要樹立嶄新的現(xiàn)代化的風格”,反對“半中半西和不中不西的建筑風格”,稱“這些非驢非馬的建筑,代表文明的低落”。
譚炳訓在之后不久發(fā)表的《北平之市政工程》一文中,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他指出:“北平為國際之旅游名都,亦國防之重鎮(zhèn),文化之中心。戰(zhàn)后建設,自應向郊區(qū)發(fā)展,作有計劃的疏散布置,使各項建設,均能切合各方面之實際需要,及新時代之各種要求,借以增高國際地位,維持名都永久令譽?!苯又T炳訓又提出未來新北平市建設計劃須注意研究的五個重點問題:
一、北平既為國防重鎮(zhèn),將來新北平計劃,國防工程應如何籌設?空防工程應如何建設?
二、北平市歷代建都,名貴藝術,壯麗建筑,鐘會一地,盛極一時,值此新舊交替之際,既不宜違反時代,墨守成規(guī),使一切新建筑,概行仿古,又不應東施效顰,盡仿西制,將來新北平市建筑,風格應如何改作?法式應如何規(guī)定?
三、北平既為游覽城市,游覽區(qū)域所需各項建設,游覽旅客所需各種設備,均應力求完善,以壯觀瞻而臻便利。此項國際游覽建設計劃,應如何設計?
四、戰(zhàn)后北平建設,既以向四郊發(fā)展為原則,所有一切公私建筑,使用土地必廣,將來對于使用土地辦法,應如何規(guī)定,以期公私兩便,不礙計劃執(zhí)行,四郊發(fā)展之分區(qū)計劃,田園農林地帶之新理想如何配置而實現(xiàn)?
五、建設經(jīng)費之來源,應預為籌劃,如創(chuàng)設計市政銀行,吸收戰(zhàn)后游資,舉辦土地抵押,發(fā)行建設公債,以及征收筑路費、溝渠費、土地增益稅等。將來究以采用何種方法,最為適當無弊?
這一時期譚炳訓還將他過去已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發(fā)表的和未發(fā)表的論作編集為《建設論集》第一、二、三輯,在江西出版。同時譚炳訓又在金陵大學兼任講師,講授市政建設方面的課程。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熊斌被任命為北平市市長,他向中央設計局要一位對北平市政熟悉的人,征得同意之后,譚炳訓于1945年10月重返北平,擔任1935年曾擔任過的工務局局長職務。他曾寫道:“十年前后同一崗位的工作,卻截然不同了。十年前是建設工作辦不完,建設經(jīng)費花不完,日夜地趕工;十年后是建設工作很少,建設經(jīng)費更少……”
在此任上,譚炳訓對曾被日本侵略者蹂躪的北平市進行了重建規(guī)劃,對主干道馬路進行了整修,為下水道的子管配換了更大直徑的母管。1945年,北平市政府為繼續(xù)抗戰(zhàn)前文物整理事業(yè),呈準中央明令恢復文物整理委員會,設立文物整理工程處。譚炳訓任文物整理委員會委員,并兼任文物整理工程處處長。1946年度內,文物整理工程處修理工程40余處,主要有:天安門、永定門、智化寺、北海大西天小西天、碧云寺等處,又內有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天壇、孔廟、國子監(jiān)等處保養(yǎng)工程,計占四分之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對天安門的翻修。譚炳訓曾寫道:“1945年我重回北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籌款翻修天安門,修竣后金碧輝煌的天安門對廣場是必要的點綴。”譚炳訓對此感到特別自豪與欣慰。他寫道:“因為這是1935年我要修而未如愿以償?shù)囊粋€建筑物?!绷硗?,譚炳訓又對北平的文物古跡建立了比較正規(guī)的管理制度,也對北平周圍的古跡(如香山臥佛寺、盧溝橋等)進行了調查,制定了修繕計劃。
1945年,譚炳訓及其家人在北平住定以后,譚炳訓就把他的姑母從濟南接到北平,希望能為她養(yǎng)老。1947年,譚家又迎來了第五個孩子,為了紀念天安門修繕成功,譚炳訓為他取名“天安”。
譚炳訓與蔣經(jīng)國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與友誼,他們在重慶時也經(jīng)常往來,1946年,蔣經(jīng)國視察北平時沒有住賓館,而直接從機場到譚炳訓家住下,他和他的夫人在譚家住了半月之久,當時成為報紙上的一則新聞。
在北平,譚炳訓有時間可以安定下來搞些研究和寫作。他在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都兼任了教授,講授課程,這對他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促進作用。譚炳訓當時關注的重點是城市規(guī)劃的問題。他認為隨著戰(zhàn)后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這是一個不可回避而必須引起充分重視的問題。他在文章中多次指出:發(fā)展和建設一個城市,必須首先要有優(yōu)良的城市規(guī)劃,他在文章中寫道:“都市計劃是科學和藝術的綜合體,用以指導都市的發(fā)展,使與市民生活及社會需要相結合。城市自由發(fā)展的結果,不免發(fā)生矛盾和障礙。故必須為之謀厘定都市發(fā)展的百年大計?!弊T炳訓認為要制定優(yōu)良的都市計劃必須首先要進行周密、詳細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設計,才能搞出針對當?shù)厍闆r又能突出當?shù)靥厣亩际杏媱潯?/p>
實際上,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北平市工務局在進行接收的時候,就開始了北平市都市計劃的準備工作。譚炳訓在文章中寫道:“抗戰(zhàn)勝利,北平光復,建設工作,萬緒千端,而當務之急,厥惟先定都市計劃,一切建設始有依據(jù)?!碑敃r北平市工務局的準備工作有:首先接收有關文件圖書,加以整理,其次調查既成設施狀況,勘查市區(qū)交通系統(tǒng)分布情況,同時多方面設法搜羅北平市有關歷史文獻,統(tǒng)計北平市概略基本數(shù)字等。因深感編擬北平市都市計劃任務繁重,需設立專門機構,才能更好完成這個任務,因此,1946年9月擬定了北平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組織規(guī)程,1947年5月29日,北平市都市計劃委員會正式成立。1947年8月,北平市工務局即把準備多年的資料編印出版了《北平市都市計劃設計資料第一集》,同時還著手編輯第二集,準備不久出版。
1945年譚炳訓一家在北京
《北平市都市計劃設計資料第一集》調查搜集的基礎資料十分詳細。全書共分14節(jié),88頁,約近9萬字,基本情況統(tǒng)計表有22個,圖紙3幅,包括北京遼金元明都城變遷圖,北平市城區(qū)道路系統(tǒng)略圖,北平市新市界計劃略圖。《北平市都市計劃設計資料第一集》的主要內容有:前言、總述、北平市之沿革、北平市之概略、北平市東西郊新市區(qū)概況、北平市都市計劃之研究、北平市都市計劃大綱舊案、北平市新市界草案、北平市內外城干線系統(tǒng)說明、北平市都市計劃調查項目草案等。
譚炳訓在前言中簡要地說明了都市計劃的目的與原則:
都市計劃為關于城市物質設施之綜合計劃?,F(xiàn)代城市之物質設施,項目綦繁,互有關系。建設之初,不可各不相謀,必須統(tǒng)籌兼顧,因地制宜,始足以適應現(xiàn)代城市生活之需要。故都市計劃已成為城市建設之基本方案。都市計劃之制作,必須根據(jù)事實。舉凡當?shù)刂畾v史、地理、政制、文化、經(jīng)濟、社會、建設等狀況,均為其重要因素。非先有精密詳盡之調查,不能從事于研究與設計。故都市計劃之調查準備工作,至為重要,而費時較久。
北平為唯一足以代表中國文化之古都,前朝文物,近代建設,兼存并備,壯麗偉大,獨具風格。始建之初,雖無都市計劃之名,然已具都市計劃之實。尤堪稱道者,此建于十三世紀前之古城,原有規(guī)制竟與近代都市計劃之理想多所吻合。第一市區(qū)園林化,第二建筑富于創(chuàng)造藝術。第三住宅合于分區(qū)制與鄰居單位之原則。此三者乃六百余年來文物菁華所形成,建設演變之結果,亦即北平市之主要優(yōu)點,不可仍令磨滅,而應發(fā)揚光大者也。
在“總述”中,編者對北平市歷史上的城市規(guī)劃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北平之為都邑,肇基于周朝,建都于遼代,現(xiàn)城規(guī)制,則始于元,而成于明。當時實為一有建設計劃之城市,故雖歷時五六百年,而體制宛然。其城恒建筑之布置,與近代都市計劃所謂‘城市鄉(xiāng)村化,鄉(xiāng)村城市化’之理想,正相吻合。且富有建筑藝術之價值,為世界都市計劃學者及建筑家所推崇。
北平城之平面為矩形,整齊謹嚴,計劃甚優(yōu)。無論在機構上之配置,地面與水面之分布,宮闕殿宇之建筑,及城垣道路之排列,均能與天然形勢相調和而合乎尺度。其綜合之優(yōu)點,有一事實足以證明,即經(jīng)過六百余年長時期之變遷及歷代戰(zhàn)火之既毀復建,然對于原來規(guī)制,并無重大改變,始終保持其基本造意。蓋中國為思想明敏,重視古典,而又富有強烈創(chuàng)造力之民族,舊北平城市計劃之偉大悠久,即為全民族創(chuàng)造力之總表現(xiàn)。試觀此矩形直線之外形內,包羅曲線式變化無窮之若干單位,組成完美之整體。結構上表現(xiàn)良好之有機體系,造意上發(fā)揮東方藝術之菁華,建筑上流傳矞皇富麗之典型。宮殿巍峨,樓閣玲瓏,邃院廣衢,碧瓦朱垣,掩映于水光瀲滟、林木蔥籠之景致中,構成色調和諧之圖畫。
編者認為歷史上的規(guī)劃,雖然偉大,但已不能適應近代都市的需要,而且近代的動亂,敵人的入侵,也對北平市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民國30余年來也沒有適合近代都市需要的都市計劃。因此現(xiàn)在制定北平市都市計劃是當務之急。
上圖:1946年譚炳訓一家在北京故宮
右圖:1946年譚炳訓一家在北京太廟
第五部分“北平市都市規(guī)劃之研究”提出了北平市未來的初步規(guī)劃,內容豐富,規(guī)劃具體細致,主要內容有:北平市都市計劃之基本方針、北平市都市計劃之綱領、北平市之計劃市界、交通設施、分區(qū)制計劃、游憩設備、公用衛(wèi)生設施、住宅建筑。規(guī)劃的終極目標是使北平成為一座和平、優(yōu)美、自由、康樂之文化城。
這一部分有幾點特別引人矚目:1、編者認為:就市政工程之觀點言,以北平為中國首都為上選。2、建設新市區(qū),疏散城區(qū)人口,如建設西郊新市區(qū)、東郊工業(yè)區(qū)、南郊小工業(yè)區(qū),與此同時發(fā)展近郊村鎮(zhèn)為衛(wèi)星城。3、整頓舊城區(qū),整理舊有名勝古跡,歷史文物,劃城區(qū)各宮殿、壇廟、公園等名勝古跡為名勝區(qū),繞以園林道路,統(tǒng)制附近建筑高度及外觀。4、分區(qū)制計劃:全市分成居住區(qū)、商業(yè)區(qū)、工業(yè)區(qū)、綠地區(qū)、風景區(qū)、名勝區(qū)等。居住區(qū)又劃為細胞式近鄰住宅單位。5、交通設施的規(guī)劃也極具前瞻性,當時已考慮了高速鐵路及地鐵的規(guī)劃,如北平天津間建高鐵、北平通縣間建高鐵、西郊新市區(qū)與城區(qū)建地鐵等。
在此期間,為了更好地制定北平市的都市建設規(guī)劃,譚炳訓還發(fā)函盛情邀請留英博士、杰出的城市規(guī)劃設計學者陳占祥歸國來北平參與工作。陳占祥回國后,因國民政府另有安排,終未能前來北平。
與此同時譚炳訓也致力于市政管理的研究。他積極參加中國市政工程學會的活動,1946至1948年任該會北平分會理事長,創(chuàng)辦并負責編輯《市政與工程》半月刊、《市政工程年刊》《市政革新??贰妒姓搲?,提出了“科學與民主”和“為人民服務”的口號。1948年4、5月間,譚炳訓在《市政論壇》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題為《豬型市政與牛型市政》,文章說:“專吸人民膏血不為人民服務的是豬市政,將為人民所屠宰;為人民服務的市政是牛型市政,將受到人民的擁護?!边@篇文章觸怒了北平當局,他們施加壓力迫使這個刊物???。
上世紀40年代本文作者在譚炳訓北京故居
1947年作者(右一)與著名京劇藝術家張君秋在北京合影
1947年,北平成立了“市民治促進會”。這個組織是以胡適、梅貽琦、張伯苓為領導人,平津各大學教授和工商人士為會員,譚炳訓也是主要發(fā)起人之一。宣言上稱這個團體專事調查研究而不做實際政治活動。譚炳訓對參加這個團體的活動特別熱情,因為他已看到科學救國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救國只有走民主政治的道路,而宣揚民主政治,啟迪國人的民主意識正是為之鋪路。在這些活動中譚炳訓受到胡適的影響很深,他對胡適的以下觀點特別信服:“政治上不要任何主義,一有主義,便有成見和偏見;民主政治之精神在容忍,容忍反對派和接受反對意見;政治是否民主要以反對派或個人有無言論出版和集會結社的自由為權衡。”譚炳訓把這些理論“奉之為人類政治上最崇高的理想,是永恒的真理”。
然而現(xiàn)實卻屢屢使譚炳訓感到失望,1947年9月,北平市舉行國大代表選舉,譚炳訓很興奮,他認為這是民主的曙光。他高興地帶著天廬去投票,但看到的卻是國民黨很多人在拉票賄選,有的候選人甚至把妓女用車運來為他們湊票,他感覺非常失望。
1948年 11月,傅作義催北平市政府火速修竣城防工事。財政局因申請不到款,就把籌款和修建的任務壓在工務局的身上。商會拿不出錢來,就要求譚炳訓派憲兵和同業(yè)工會的人去催,如不按期繳款就抓人。同時傅作義又派了“剿總”的工事處命令譚炳訓秘密地籌備修建城內的飛機場(天壇和永定門內三個地方),譚炳訓派一位王技正去踏勘,他報告說東單長度不夠,要拆民房,天壇也要伐很多古樹。譚炳訓在回憶的文章中寫到當時的想法:“向人民逼錢,拆人民的房子,砍伐數(shù)百年的古樹,對不住北平市民的事,我絕對不能去做。而不執(zhí)行這些命令,就必須離開北平。”譚炳訓當即毅然辭職,很快離開了北平。
1948年11月,譚炳訓到了上海。在上海他開了一個工程事務所名叫“上海天行工程事務所”,1949年1月開始營業(yè),一直到他離開上海。
1950年譚炳訓(第二排左五)在山東大學與師生合影
上海解放前夕,蔣經(jīng)國在上海與譚炳訓見面,約他去臺灣任中央信托局局長,蔣經(jīng)國說可以和他同去并免去譚炳訓及其家人的路費。經(jīng)過慎重考慮,譚炳訓感到去臺灣也不會有什么前途,同時他看到國民黨中的腐敗現(xiàn)象,感到很失望,所以他認為這不是最好的選擇。譚炳訓當時的確很想去美國,那里有他的幾個同學和朋友,而且去美國是最機動的,以后可以去臺灣也可以回大陸。但關鍵是去美國需要一筆不少的錢。當時譚家已是一大家人,孩子就有5個。譚炳訓手頭的錢已經(jīng)不充裕了,即使到了美國,如果沒有錢,那怎么辦呢?留在大陸他也猶豫過,但是他很注意研究共產黨的政策,他每天夜里都收聽解放區(qū)的廣播,廣播里經(jīng)常強調建設新中國特別需要科學技術人才,并向國民黨軍政人員喊話,說只要他們誠心為新中國服務,一切都可既往不咎。譚炳訓認為他是技術官員,也沒有做過對不起共產黨的事,而他的知識和技術是建設所需要的,他愿意為新中國服務。所以他考慮再三,最后決定留下來。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解放后,譚炳訓為新中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譯并出版了《市鎮(zhèn)計劃綱領》。他深信國家即將迎來建設的大發(fā)展,他衷心希望新中國城鎮(zhèn)的發(fā)展和建設是科學的、有規(guī)劃的,建設者一定要有長遠的眼光,在開始時就能預見到發(fā)展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和弊端,從而加以避免,至少可以少走彎路。
譚炳訓認為:《市鎮(zhèn)計劃綱領》在世界建筑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使都市計劃學脫離了學院派的束縛,確立了為大眾服務的功能,這一理論對新中國的城鎮(zhèn)建設意義巨大。譚炳訓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向工業(yè)化邁進的新中國,大的都市,小的城鎮(zhèn),將如雨后春筍一樣地滋生起來,如果能把握住市鎮(zhèn)計劃綱領的新觀念和新方法,我們至少在消極方面可以避免建設都市的新障礙,避免走向與合理化相反的道路,有消極工作的準備,然后才能進一步從積極方面發(fā)展都市城鎮(zhèn)的新秩序?!?/p>
《市鎮(zhèn)計劃綱領》被編為工程學會??牡谝环N,于1949年1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書中除了本文之外,還編有關于“市鎮(zhèn)計劃綱領和國際現(xiàn)代建筑學會”的介紹,以及附錄中對“國際現(xiàn)代建設學會”的目的和組織的介紹,其中包括“沙雷宣言”節(jié)錄。
譚炳訓還專門邀請中國市政工程學會常務理事趙祖康先生為本書作序。趙先生在序文中說:“道地的市鎮(zhèn)計劃在目前的中國還是新的學問和新的事業(yè)。但在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初,城鄉(xiāng)互助和內外交流成為國家經(jīng)濟建設重要政策的一部分的時候,市鎮(zhèn)建設當然要與鄉(xiāng)村建設配合起來積極地前進。其第一步工作更必然地要從事于整修恢復以及調查研究與計劃。市鎮(zhèn)計劃理論底介紹之需要,在今天是無疑義的?!薄爸袊姓こ虒W會理事會理事譚炳訓兄最近翻譯了國際現(xiàn)代建筑學會出版的《市鎮(zhèn)計劃綱領》,送經(jīng)學會理事會會議通過,作為學會???,委托中華書局出版。內容雖不廣博,但很扼要。其中所提出的若干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和我們這幾年來所經(jīng)歷的以及我上述的幾點解釋或意見,可說大體上是相同的。這本綱領的原本問世已久,在歐美各國市鎮(zhèn)計劃底學理上,大概已經(jīng)樹立了相當基礎,轉而影響到我國的市鎮(zhèn)計劃工作者。于此,我們可以認識到這本綱領底價值?!?/p>
譚炳訓著《水泥與混凝土》書影
1949年10月,經(jīng)許繼曾教授介紹,譚炳訓應聘擔任了山東大學土木系教授。他所以選擇去高等學校教書,是因為他認為這個職業(yè)比較穩(wěn)定,而且可以遠離政治。
當時山東大學在青島市,譚炳訓到了青島心情很不錯。首先,青島是他過去讀書和工作過的地方,也可以算他的第二故鄉(xiāng),現(xiàn)在回來了,他感到十分親切。其次,多年來他深感當官和研究工作往往互相矛盾。他寫道:“因為要負責領導,使研究沒能夠有計劃的深入和推廣。13年的經(jīng)驗使我有這點體會:我做研究工作比我去領導一部門可能貢獻多一些。”現(xiàn)在有機會潛心學術和研究工作,譚炳訓很高興。
這一年寒假,譚炳訓應萊陽建設委員會的邀請,赴萊陽參加建市的準備工作。他親自看到了壯觀的群眾集體勞動場面,很受感染。譚炳訓感到共產黨有能力發(fā)動群眾,新中國的建設是很有希望的。
1952年,經(jīng)院系調整,山東大學土木系并入了青島工學院,譚炳訓也就成了青島工學院的教授,后來又兼任建筑材料實驗室主任。
在青島期間,譚炳訓工作十分勤奮,他經(jīng)常熬夜編寫教材、寫論文。在教學方面,他講授了“工程材料學”、“衛(wèi)生工程學”、“都市計劃學”、“工程水力”、“水力學”、“工程制圖”等課程。這些課程內容豐富,實例多,因而形象生動,深受學生歡迎。
這期間譚炳訓的科研成果有:
1、《砂的平均粒徑與細度模數(shù)之比較研究》,這是一篇關于混凝土集料研究的論文,發(fā)表于1955年3月《土木工程學報》第2卷第1期中。這篇論文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相關的數(shù)學模式,既可以節(jié)約水泥的用量,又能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因而引起了建筑工程學界的重視,后來還被譯成英文、俄文,并發(fā)送到英國、美國、蘇聯(lián)科學院保存。
2、《水泥與混凝土》,1955年上海大東書局出版,該書既吸收了國外的先進經(jīng)驗,也包含了國內資料的收集和研究,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之作。此書一出版即引起學界的熱烈反響,先后收到了200多封讀者來信,表示贊揚。后來這本著作成為了50年代至70年代國內建筑工程界廣泛使用的一本重要技術專著。1957年,由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了《水泥與混凝土》一書的修訂版。
3、《實用金屬材料學》,1957年9月出版。
1957年譚炳訓與本文作者合影
4、《石灰與沙漿》,本書為《水泥與混凝土》的姊妹篇,已完稿,但沒有出版。
解放后,譚炳訓在思想上還是不能順應形勢的發(fā)展變化,仍然堅持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好事事有自己的意見,不能與人茍同”。譚炳訓自己說他有“研究之癖”,他對什么都有興趣,什么都想研究,而深入研究之后,“要形成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與人有所不同的看法”。例如學習土地法時,一般就是熟讀文件,座談體會,表示擁護。譚炳訓卻認為“這樣的學習收獲很有限”,他認為應去調查,從理論和實踐的進展過程中總結出經(jīng)驗,提出意見。又如譚炳訓認為“許多年高德劭的民主人士參加人民政府,他們沒有什么獨立政見,也不代表那些黨派或群眾,是沒有什么政治意義的,不過是點綴門面而已。地方上的政治協(xié)商會議和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代表多半是指派的,沒有什么民主可言,執(zhí)政黨應給在野黨以言論出版的自由,才是民主。所以政府不要將所有的民主黨派都拉到政府里去,最好留個作在野黨以便善盡”。他說:“BBC每周有一次英國各周報的評論介紹,從最左到最右評論都有,這樣才能比較出公正而客觀的輿論來?!闭怯捎谒倪@些思想和言論使他多次受到批判。
1952年開始,全國高等院校陸續(xù)開展了各種政治運動。首先是1952年開展的思想改造運動,在這一運動中譚炳訓受到了批判。接著高校和社會上一樣也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譚炳訓又是批斗對象。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關于胡風反革命集團的第一批材料》,接著又發(fā)表了第二批和第三批材料,并發(fā)表了《必須從胡風事件吸取教訓》的社論。這樣,就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批判和清查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斗爭,后來又擴展為肅反運動。全國各高等院校也開展了這一運動。譚炳訓在運動中被戴上了“歷史反革命分子”的帽子。1955年秋,在一次全院大會上,譚炳訓被正式逮捕了。他在青島監(jiān)獄被關了一年,家屬不允許探視。后經(jīng)青島市公安局審查,做出了“不以反革命論處,免于起訴”和“仍由原單位分配工作”的結論。1956年秋,譚炳訓被釋放。
譚炳訓又回到了原單位青島工學院。那時正值院系調整,青島工學院的土木系調整到西安建筑工程學院(后陸續(xù)改名為西安冶金學院、西安冶金建筑學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于是1956年秋,譚炳訓及其家人都遷到了西安。這一年譚炳訓有了一段比較平靜的生活。
1957年2月27日,毛主席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4月27日,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提出實行開門整風,不但聽取黨內同志的意見,還要廣泛聽取黨外人士及廣大群眾的意見,實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5月初,全國規(guī)模的開門整風運動全面開始了,西安冶金學院也開展了這一運動。大鳴、大放、大字報使整個學校熱鬧起來,黨的干部動員群眾在各種大小會議上發(fā)言。他們動員譚炳訓在“民主講壇”上發(fā)言,開始譚炳訓不同意,他有顧慮。后來經(jīng)過反復動員,又看了毛主席的講話,他同意了。
譚炳訓在鳴放期間的主要言論有:1、中國的法制不健全,司法應該獨立,西方的三權分立有積極作用。2、肅反運動的副作用很大,使得人情淡薄,人與人之間互相不敢往來。3、一黨制沒有制衡作用?!坝捎谧约簷嗔Υ?,錯誤和權力成正比?!弊T炳訓說,他主張高等院校應設立一個學術委員會主持學校的一些業(yè)務工作。他又說:“學術氣氛淡薄是政治空氣相對濃厚的結果?!?、農民生活太苦。譚炳訓還拿出了他的調查資料,說明他的看法。
同年5月,形勢開始發(fā)生了變化。5月15日,毛主席寫了《事情正在起變化》一文,指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正在進攻”。6月8日,中共中央發(fā)出了《關于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猖狂進攻的指示》,全國性的大規(guī)模的“反右派”斗爭開始了。在運動中譚炳訓被劃為“右派分子”,后來又被定為“極右分子”。
1958年6月,譚炳訓在批判大會上被逮捕。頭幾個月他被關在西安市的一個監(jiān)獄里,和政治犯關在一起。這一次允許家人探視,家人去探視過三次,在探視時譚炳訓主要關心家人的情況,一一詢問子女的現(xiàn)狀,而對他自己的情況卻很少提及。
1958年秋,譚炳訓被送往陜西省銅川崔家溝煤礦勞動教養(yǎng)。在那里可以和家人通信,家人還可以定時給他寄報紙閱讀。
1959年3月16日,譚炳訓在崔家溝煤礦去世。
譚炳訓的遺體被埋葬在煤礦附近的一個坡地上,后來應家人要求,把墳遷到山上一個較為平坦的地方。多年過去了,直到80年代末,譚炳訓的家人去尋找他的墳墓,希望把他的遺骨遷回西安與他的妻子合葬,但是多次尋找卻一直沒有找到。
中共西安冶金建筑學院黨委會,根據(jù)中共中央1957年關于“劃分右派分子的標準”和1978年中央有關文件的精神,對譚炳訓的“右派”問題進行了復查后,于1979年3月2日作出結論,認為譚炳訓教授不應定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派分子”,因此決定撤銷1958年2月6日學院黨委會把他劃為“極右分子”的決定,恢復譚炳訓教授的政治名譽,對譚教授的去世,按照職工正常死亡發(fā)給撫恤費,并消除其家屬子女親友因此而造成的政治影響?!敖Y論”還建議請省公安局按照中央有關文件及有關“補充說明”的規(guī)定,對公安機關1958年6月7日以反革命罪將譚炳訓逮捕及判處勞動教養(yǎng)的問題進行復查。
1979年7月3日,陜西省公安局批發(fā)了《關于撤銷對譚炳訓逮捕、勞動教養(yǎng)的批復》,文中說:“該譚(指譚炳訓)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爭中的言論,屬于認識上的錯誤,不應定為極右分子,業(yè)已改正。至於歷史問題,一九五五年經(jīng)青島市公安局逮捕審查,做了‘不以反革命論處’的結論,以后再未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應維持原結論。據(jù)此,撤銷原陜西省公安廳一九五八年六月七日對譚炳訓的逮捕和勞動教養(yǎng)的決定?!?/p>
責任編輯/孫 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