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傳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貫徹落實總書記要求,做好新形勢下的理論工作,不斷增強科學理論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必須高度重視話語體系的建設,在融通轉化的基礎上實現同頻共振、同向發(fā)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優(yōu)勢真正轉化為理論優(yōu)勢、話語優(yōu)勢。
一
話語體系不僅是“說什么話、怎么說話”的技術問題,也是一個社會思想狀況、價值觀念、形象認同的綜合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外部文化和價值觀輸入的沖擊,以及來自民間社會和網上虛擬空間的非主流話語影響,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表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著越來越多元的理解評判,整個社會話語格局呈現越來越紛繁復雜的局面。新的時代背景給理論工作提出了新的緊迫課題,即加快建設與中國實踐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主流話語體系。通過構建這一新的話語體系,既充分展示當代中國人對價值理念、發(fā)展愿景、民族傳統(tǒng)的理解,從而在國際上獲得話語權;又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大眾化、普及化,增強全社會對科學理論的認同和自信。
建設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主流話語,必須整合現有的話語資源,最大程度彌合溝通障礙、凝聚思想共識。應該看到,當前社會上客觀存在著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大眾話語、網絡話語四種不同的話語體系。四種話語體系中,政治話語主要服務于政治活動的需要,旨在傳播政治理念、鞏固政治認同,規(guī)范性、指向性、穩(wěn)定性都較強,但往往嚴肅刻板,不容易走近大眾。學術話語是學術研究中使用的語言,建立在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基礎上,抽象性、概括性、思辨性特點鮮明,但實踐中也存在高高在上、凌空蹈虛的問題。大眾話語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進行交流所使用的語言,這種語言淺顯易懂、生動活潑,但容易流于庸俗、引發(fā)歧義。網絡話語是在網絡空間中演變、生成、流傳的語言,這種表達方式體現個性、多元多變,但也存在粗俗泛濫、格調低下的傾向。不同的話語體系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共同構成當下復雜的話語環(huán)境,對主流話語建設提出嚴峻挑戰(zhàn)。
縱觀歷史,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之所以為不同區(qū)域、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人群廣泛接納和信仰,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話語風格的魅力。這一話語體系,集真理性、價值性、實踐性、大眾性、審美性于一身,體現了科學縝密、經世致用、開放包容、富于激情的高度統(tǒng)一。在新形勢下建設馬克思主義主流話語,必須繼承發(fā)揚這一傳統(tǒng),科學把握四種話語體系的內在關系,在相融相通、相得益彰中彰顯政治話語體系的方向性、凝練學術話語體系的科學性、放大大眾話語體系的傳播性、借力網絡話語體系的開放性,以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轉化夯實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基石。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曾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世界。當前,經濟、文化的全球化帶來不同社會制度、社會文明整合與競爭的客觀態(tài)勢,促使我們必須通過“話語”來表達自己的“在場”狀態(tài)。加快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轉化,努力創(chuàng)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神形統(tǒng)一、體用兼修的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主流話語體系,我們才能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zhàn)場上贏得主動。
二
話語生態(tài)的變遷是社會生態(tài)變遷的反映?,F在,我國經濟發(fā)展已進入“新常態(tài)”,社會發(fā)展也出現從低收入階段向中等收入階段攀升的明顯拐點,這些變化特征都在話語體系的分合、聚散、流變中得到體現。
繼承中有創(chuàng)新。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不僅重視傳承馬克思主義經典話語,也重視貼近社會現實不斷作出新的理論概括。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經典表述,到今天仍是指導我們觀察和理解社會的“鑰匙”。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等概念范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混合所有制經濟、負面清單管理等創(chuàng)新表述,則體現了我們在實踐探索、理論揚棄基礎上的話語創(chuàng)造。實踐證明,當代中國的主流話語是隨著實踐發(fā)展而不斷完善的科學體系,豐富鮮活的中國實踐,始終是這一話語體系的源頭活水。高明的理論家總是善于從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中提煉體現“最大公約數”的“詞源”、“詞根”和“詞意”,引導人們把對客觀世界的新認識上升為新的理論,用帶著泥土芬芳的鮮活話語煥發(fā)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生命活力。
分化中有共鳴。任何語言都是特定意識形態(tài)的表征,多元話語碰撞的實質是多元社會思潮的交鋒。隨著社會文化、社會思潮的多元化,理論工作的主體和對象在思想傾向、興趣觀念、表達習慣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分化,尋找廣泛認可的思想共識、表達共識難度比以往更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表述,強調“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面向未來的”,“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既有凝聚全社會政治共識的作用,又為理論研究開辟了新的廣袤空間,還因其通俗性和開放性,使普通大眾也能從中獲得切身感受和體驗。實踐證明,社會思潮越是此起彼伏,觀點流派越是紛爭激蕩,傳播格局越是多元分化,人們越需要高屋建瓴、縱覽全局的理論指引。以話語的融通激發(fā)思想的“共鳴”,就能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勁撬動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改造社會的大格局。
沖突中有交融。話語融通的本質是言說者之間的溝通是否順暢。不同的話語體系之間不可避免存在話語隔膜、話語沖突,一定條件下還會演化成相互“絕緣”的話語群落。比如,有些理論工作者脫離實際、玩弄考據,滿足于關進小樓自成一統(tǒng),研究者“進不去”、“出不來”,大眾看不懂、也聽不明白。但同時也應看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傳播手段大大拓展了話語的自由空間,話語壟斷的“霸權”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正逐步消失。網絡上的理論“大V”比比皆是,不同群體平等、理性、建設性對話成為可能,客觀上有利于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踐證明,理論不是靜止的教條,需要在交流互動中不斷豐富完善。促進話語體系的建設,必須營造開放互動的語境語場,培育各個群體皆能充分表達的公共輿論,為科學理論的傳播普及贏得自由、良序、融合的廣闊空間。
三
不斷增強科學理論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要探索不同話語體系有機轉化、無縫銜接的有效途徑,努力做到觸類旁通、靈活運用。
堅定話語自信。話語權源于對核心話語的堅守和自信。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仍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發(fā)展進步的根本方向。轉換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征性的核心話語不僅不能丟,而且不能模糊。要以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主流話語的核心概念為主干,打通不同的話語場域,實現學術話語、政治話語、大眾話語、網絡話語的概念兼容和表達對接,在固本培元、撥亂歸正中培植枝繁葉茂的理論大樹。
區(qū)分話語對象。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的,否則就等于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理論工作經常遇到這樣的尷尬情況: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區(qū)分清楚言說的對象,話語體系出現了紊亂和錯位。分眾化的傳播時代需要細分化的話語策略。轉換話語體系,必須充分考慮受眾的接受心理和語言習慣,學會“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與學者交流要講究邏輯規(guī)律、突出學理支撐,處理好多元話語和規(guī)范話語的關系。與普通群眾交流要靈活運用口頭語言和各種修辭手法,把枯燥的“理論說教”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審美語言”,把抽象的理論邏輯轉化為直觀的生活邏輯。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注意講話的場合和藝術,善于用講故事、舉事例的方式敘事明理,用大白話、大實話解惑釋疑,用高度凝煉概括的話語提綱挈領,用問題和現象作靶開誠布公,用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文化元素廣征博引,他的話語方式對社會現實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闡釋力,對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親和力。
夯實話語“底色”。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內容和話語形式,統(tǒng)一在揭示中國社會矛盾的根源及其解決矛盾的出路中。不同的話語體系下,對共同面臨矛盾問題的觀察視角、理解層次和表達方式會有不同,但目的都是呼吁關注,推動解決。一個合格的理論工作者,總是善于在眾聲喧嘩中聽清楚時代的聲音,解決時代提出的問題。促進話語體系的融通轉化,必須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善于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在探索中提出問題,以歷史勇氣直面問題,以責任擔當研究問題,以政治智慧回答問題,以話語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引領問題的解決。要以廣闊的社會生活為源泉,努力從干部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尋找、挖掘思想共識、價值共識、表達共識,以之帶動話語體系的構建,使我們的理論創(chuàng)新具有最深厚的“底色”。要力戒居高臨下、照搬照抄的空洞說教,擯棄語言生硬、形式刻板的模式套路,杜絕過度包裝、拔苗助長的虛假典型,多挖掘那些富有時代氣息、代表社會主流、具有廣泛認同的人和事,多用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講故事、明道理,使我們的主流話語始終體現務實、親民的深沉力量。
融合話語資源。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必須堅持開放包容,以跨越不同話語體系的寬廣視野,以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煥發(fā)馬克思主義主流話語的生命活力。融合話語資源,必須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習近平總書記擅長引經據典講故事,如“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等表述,無不涵義雋永、發(fā)人深思。他在訪問法國演講時引用拿破侖的觀點: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fā)抖。同時進一步指出,現在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短短一番話,把中國追求和平崛起、共贏發(fā)展的理念表達得淋漓盡致。融合話語資源,要善于深入淺出,用淺近的話表達深刻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還常常引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諺語、歇后語、比喻句等來闡明重大道理。比如“打鐵還需自身硬”、“老虎蒼蠅一起打”、“釘釘子精神”、“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等,既形象生動又指向鮮明,平實生動中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融合話語資源,還要適應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學會使用“網言網語”。網上曾經熱傳一段“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視頻,5分鐘的視頻中,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們首次以卡通形象出現,以總書記的晉升之路為例介紹中國的干部選拔制度,巧妙地回擊那些認為中國政治體制缺乏民主的質疑,實現了“潤物無聲”的宣傳效果。這深刻提示我們,不同的話語資源只要發(fā)掘、運用得當,就能贏得社會廣泛共鳴,形成科學理論化人、育人的強大氣場。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李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