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娟
【摘要】目的:觀察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行痰熱清注射液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100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給予痰熱清注射液治療,觀察兩組治療療效。結(jié)果:觀察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痰熱清注射液治療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臨床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guān)鍵詞】肺炎支原體肺炎;痰熱清注射液;小兒
【中圖分類號】R725.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5)10-0043-01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屬呼吸道疾病之一,是兒科中的常見病,發(fā)病率較高,治療上以廣譜抗生素及綜合對癥治療為主。筆者采用痰熱清注射液治療50例患兒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100例為研究對象。所選患兒均符合《兒科疾病診斷標準》中支氣管肺炎的診斷標準[1],患兒均伴不同程度的發(fā)熱、咳嗽、雙肺干濕性啰音以及氣促等癥狀。其中女42例,男56例;年齡6個月至7歲,平均(3.1±0.9)歲。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兩組患兒性別及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兩組患兒均行止咳、抗感染、平喘以及支持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加用0.3~0.5ml/(kg·d)痰清熱注射液(國藥準字Z20030054,上海凱寶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治療,混入150ml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靜滴,1次/d。
1.3療效判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 擬定。痊愈:患兒經(jīng)治療后體溫正常,咳嗽、氣喘等臨床癥狀與肺部啰音消失均消失,X線攝片未見炎癥影;顯效:患兒經(jīng)治療后體溫穩(wěn)定,咳嗽、氣喘等臨床癥狀與肺部啰音消失基本消失,X線攝片基本無炎癥影;有效:患兒經(jīng)治療后體溫基本正常,主要臨床癥狀有所改善,X線攝片結(jié)果顯示炎癥影有所吸收;無效:均不符合上述標準者。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數(shù)據(jù)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觀察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表(x±s,d)
組別例數(shù)咳嗽消失退熱啰音消失X線恢復血象恢復
對照組508.0±2.65.5±2.47.7±1.68.9±1.89.8±1.4
觀察組505.3±1.9*3.2±1.9*5.7±1.5*5.2±1.7*6.1±1.2*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8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表(例)
組別例數(shù)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
對照組50191471080.0
觀察組5030117296.0*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以往對其治療多以抗生素為主,但極易產(chǎn)生耐藥,故而臨床上加大了對該病治療最佳方案的研究力度[3]。痰熱清注射液以黃苓、熊膽粉、金銀花、連翹以及山羊角等為主要成分。黃苓富含豐富的活性礦物質(zhì),可刺激并強健神經(jīng);熊膽粉可化痰、鎮(zhèn)咳、平喘、解痙以及解毒;連翹可清熱解表;金銀花可廣譜抗菌;山羊角與金銀花、熊膽粉聯(lián)用,可起到清熱、解毒、化痰等作用,上述多藥聯(lián)用,共奏抗菌、抗病毒之功效,因而作用于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時的效果較為顯著[4]。
本研究中,觀察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痰熱清注射液治療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臨床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國云.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100例臨床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2(26):485-486.
[2]王中昌.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治療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21):88-89.
[3]江毅.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134例臨床治療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6(05):509-510.
[4]張世昌.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肺外并發(fā)癥54例臨床分析[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0,2(03):293-294.
(收稿日期:201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