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稽山蒼蒼,鑒水泱泱。又是一年谷雨日,又到一年祭禹時。
1995年,紹興重啟公祭大禹陵活動,這在海內(nèi)外織就了一條綿長的文化紐帶,使紹興成為炎黃子孫認祖歸宗、尋根祭祖的重要地方之一。
我們是夏禹的后代
“很激動,特別是聽到《大禹紀(jì)念歌》中‘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無凈土歌詞時,內(nèi)心澎湃!”臺北市夏氏宗親會理事長夏德威盡管已經(jīng)是第三次參加祭禹,但每一次他都一樣的激動和興奮,“我們姓夏,是大禹的后代子孫,大禹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祖先,大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臺灣和大陸同胞雖身在兩地,但血脈相連、文化相通。”
臺北市夏氏宗親會成立于1986年,會員由最初的五六十人,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將近千人,成為全臺灣最大的夏禹后裔聯(lián)誼組織。自1995年到現(xiàn)在,臺北市夏氏宗親會每年都會派代表來紹興參加祭禹活動,每一年夏氏宗親會的理事長都會代表臺灣同胞參加上香儀式??澙@的香煙,飄浮于廣場之上,飄進了兩岸同胞的心里,也永久地飄浮在了記憶中。
夏雷是今年新上任的臺北市夏氏宗親會總干事,第一次來紹興參加祭禹。和他同來的還有兒子夏子勛、女兒夏瑜,兩個孩子剛二十出頭,是新生代的會員。夏雷說:“帶他們一起來,是想讓年輕人現(xiàn)場感受這神圣而莊重的祭禹儀式,讓他們知道我們姓夏,是夏禹的后代,我們的根在這里!”
無法忘懷的情愫
今年89歲高齡的尹政堯老先生,是臺北市紹興同鄉(xiāng)會會長。從1995年開始,每年這個時候他都會回來探親掃墓,祭禹儀式是一定要參加的。
“老爺子回鄉(xiāng)祭禹,已經(jīng)‘上了癮,戒不掉了。”女兒尹福秀笑著說,“因為年事已高,怕他舟車勞頓,今年我們勸老爺子不要來了,我們代表著來就行了,但是他不肯聽,還跟我們鬧脾氣,堅持一定要親自來!”
“我每年必須是要回來的,一年一次的祭禹我是一定要來參加的!中間只有一年因為腦部開刀沒能來?!彪m然離開紹興幾十年,但尹老先生依舊是一口的紹興話,聽著特別親切。
說到臺北市紹興同鄉(xiāng)會,不得不提另外一位老先生。他就是已過世十年的前任會長劉宗麒。
劉老先生對故鄉(xiāng)有著永遠無法忘懷的情愫。1992年暮春,劉老先生隨著臺胞赴大陸探親的滾滾人流終于回到了魂牽夢縈的紹興。此后,每年祭禹時他都要來。每次祭禹后返臺,他都會打包一份紹興榮祿春的小籠包帶走,當(dāng)做途中餐點。他說:這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永生難忘。
他為家鄉(xiāng)辦好事曾有好多慷慨捐贈,而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是節(jié)儉再節(jié)儉,一分錢掰成兩爿用。正如他生前所說:“做人有一條原則:該賺的錢要拼命賺,該花的錢要舍得花,該省的錢一分一厘也要省。”
護佑我們的先祖
今年參加祭禹活動的臺胞隊伍中,來了一群新的客人—16位臺灣屏東縣琉球鄉(xiāng)(俗稱小琉球島)的水仙宮信眾。
蔡川福是水仙宮的總干事,他告訴我們,大禹民俗信仰在臺灣影響很大。小琉球島約有兩萬名漁民,當(dāng)?shù)亟ㄓ泻芏嗨蓪m,水仙宮供奉的大帝就是大禹,大禹被視為治水救難、護佑漁民的先祖。
問他是如何找到紹興的,蔡先生說起了一段“趣事”:他夫人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大禹”二字找到了紹興有個大禹陵,又根據(jù)不同的文獻史料考證到禹的墓地僅紹興會稽山一處。去年10月,蔡先生迫不及待地帶著水仙宮32名信眾首次來到紹興,祭拜大禹。當(dāng)?shù)弥磕旯扔陼r節(jié)紹興都會舉辦隆重的公祭大禹陵活動,他很興奮,表示以后每年都要來紹祭禹。
時值半年,蔡先生又一次帶著水仙宮信眾來到了紹興。今年正值“逢五大祭”之年,又適逢重啟公祭大禹陵20周年,典禮采用古代最高禮祭—“禘禮”形式進行。淳樸而虔誠的水仙宮信眾們顯得特別激動。他們說,水仙宮的大帝是大禹,第一次來到紹興拜謁大禹陵、追緬遠祖,而且是最高禮祭,真的是很壯觀、很榮幸!
臺灣同胞十分關(guān)心紹興的公祭大禹陵活動,每年,臺北的夏氏宗親會、紹興同鄉(xiāng)會,臺南的禹帝宮,澎湖的水仙宮、屏東的琉球鄉(xiāng)水仙宮等都組織人員參加。他們關(guān)注紹興的祭禹活動,也關(guān)注紹興其他的方方面面。通過公祭大禹陵這個活動,兩岸同胞已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