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沖突

      2015-06-08 16:59趙克
      西部學刊 2015年5期
      關鍵詞:新教天主教基督教

      摘要:基督教與天主教的沖突不僅是全面的,而且是本質性的。與常識性認識截然相反,安立甘宗在本質上不屬于基督教而屬于天主教。天主教的入世立場和價值觀與東方的儒教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其理念、規(guī)范、儀式又與佛教大同小異。所有這些,皆與基督教的信仰截然相反。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國際上雖然天主教通常打著基督教的大旗,其內在精神規(guī)范與新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一直存在敵對性沖突。天主教根本不屬于基督宗教,甚至也不屬于亞伯拉罕諸教。與伊斯蘭教相比,在歐洲,基督教曾為天主教所滅又是從天主教圣徒中脫胎復興的,作為中東文明在歐洲的結晶,新教在本質上更接近同為亞伯拉罕諸教的伊斯蘭教而不是天主教。 關鍵詞:安立甘宗;清教;新教;基督教;天主教;沖突

      中圖分類號:B9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無論在我們的常識性認知,還是百科全書、有關基督教、廣義基督宗教的詞條、文獻中,似乎安立甘宗是新教的一個宗派,天主教(與正教或東正教,新教)又是廣義基督宗教的三大派別之一,與猶太教、伊斯蘭教等同為亞伯拉罕諸教。諸如此類的論說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黑白顛倒的。本文將說明:在歷史上,基督教與天主教一直是敵對性的,并將闡釋這種沖突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一 、圣經與亞伯拉罕諸教

      圣經,希伯來語,???????;拉丁語,Biblia;是猶太教與廣義的基督宗教的經典。猶太教的圣經是《塔納赫》(即基督宗教所稱的舊約)?;阶诮痰氖ソ浭怯膳f約與新約兩大卷組成。在當代英文語境中,Bible(圣經)一詞,是從希臘文 τ? βιβλ?α, tà biblía的英文讀音byblos(巴比,the books,書)演化而來。Byblos則是因希臘人對紙草書卷(papyrus,演化為paper)的稱呼而得名。因最初的紙草書卷多為宗教或半宗教文獻,后來在古埃及新王國時期(主前16~主前11世紀)才逐漸傳入民間。用來禮贊圣明,記錄事件等。在公元前8世紀前后,紙草書卷的制作方法由中東的巴比倫傳到古代的希臘和羅馬。到公元4世紀前后紙草書卷方為昂貴的羊皮書代替。

      圣經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舊約圣經原是猶太教主要經籍《塔納赫》。《舊約》從創(chuàng)世紀到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開始撰寫,直到耶穌降生前大約500年完成,前后經歷大約1000年左右。天主教版本所承認的《舊約圣經》46卷;東正教版本承認50卷;基督教(新教)版本為39卷。基督教所使用的《舊約圣經》通常被分類為摩西五經(又稱律法書)、歷史書、詩歌智慧書和先知書四部分。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很多內容相同?!缎录s全書》共27卷,原本是用希臘文寫成,其內容可以大致分為四福音書、教會歷史(使徒行傳)、書信(包括保羅書信13卷和其他使徒書信8卷)和啟示錄。

      據(jù)2014年9月,威克理夫國際聯(lián)會的圣經與語言統(tǒng)計①:當今世界語言種類(約數(shù))6918種;正在翻譯圣經的人類語言2195種;已擁有部分經書(一卷或以上)的人類語言數(shù)量2883種;已擁有新約(27卷書)的人類語言數(shù)量1329種;已擁有整本圣經(基督新教正典,66卷書)的人類語言數(shù)量531種。在希伯來文中,稱創(chuàng)世的主或耶和華神為????(詞源???)。羅馬字havah(意思是“生成,無中生有”),后轉寫為YHWH/YHVH(讀作“哈多那以,adonay或adonai”,意為 “主”或“真主”);亞拉姆語讀音Alaha,阿拉伯文????音譯Allāh;希臘語新約記為θε??,希臘文&羅馬字theos (讀作“色奧斯”),拉丁文deus,現(xiàn)代英文譯為god。在華語文化圈過去稱為上帝、民間習俗稱為“天”,新版圣經統(tǒng)稱為“神”。因口音和語言的不同,已知對YHWH的稱呼有今日華語圣經上的耶和華、英語Jehovah、基于阿拉伯語的安拉(Allah)和中華唐代景教的阿羅訶(Alaha),與亞蘭語以羅伊(Eloi)。在圣經舊約中有YHWH和以羅姆(Elohim)、El三個稱謂。它們與以利(Eli)、厄力(El)同源。由耶穌被釘十字架時言“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可知,耶穌見證耶和華神的恩典和真理時使用的是亞拉姆(或亞蘭)語。

      正如同樣都是“面條”,甚至同樣一種做法,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稱謂。有的稱“拉條馬”、有的稱為“赫洛”、有的稱為“祿豆”,等等。由于記述的傳統(tǒng)、發(fā)音和稱謂的差異,導致亞伯拉罕諸教所信奉的神有不同的稱謂,好像不是同一位神,事實并非如此。今日華語圣經上的耶和華,也就是安拉(Allah)、阿羅訶(Alaha)和亞蘭語以羅伊(Eloi)、以利(Eli)、厄力(El)。所謂的亞伯拉罕諸教,就是凡以亞伯拉罕所信仰的耶和華神作為自己所信仰的神的一種統(tǒng)稱。據(jù)說在亞伯拉罕時代其故鄉(xiāng)美索不達米亞信奉的是薩比教。該教把太陽作為主神,以日月星辰為崇拜對象。相傳亞伯拉罕因宣稱有比太陽更偉大的造物主值得人們敬拜而遭到眾人反對并因此被國王關進監(jiān)獄的。后來, 國王唯恐亞伯拉罕的信仰蠱惑民心,敗壞多神教,遂沒收了他的財產,將他放逐哈蘭。從哈蘭移居迦南后, 亞伯拉罕徹底拋棄多神教, 以唯一的神El為敬拜對象。在閃米特語(Semitic)中,El是表示最高神的一般性名稱。

      猶太教、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都信仰、敬拜宇宙的同一位造物主;都認同亞伯拉罕和摩西是神的先知,都承認存在給眾先知傳遞信息的天使。傳統(tǒng)上,猶太教和基督教認為伊斯蘭教是在吸收猶太教與基督教的經典和教義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穆斯林否定此說法;反認為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篡改了祖先的信仰。差別在于:猶太教只承認《塔納赫》(圣經舊約,即希伯來圣經或稱希伯來手稿);嚴格遵守第七日為安息日;否定《新約》,只承認猶太人有神的選民地位,認為耶和華是唯一的主。猶太教和伊斯蘭教都反對原罪說、反對救贖論,反對三位一體說?;浇蹋ㄐ陆蹋┏姓J第七日為安息日(但不一定嚴格遵守);在選民問題上,基督徒優(yōu)先,猶太人其次;承認原罪說和救贖論。伊斯蘭教認為真主不會像被造物(人)般會疲累,不承認第七日為圣日;認為全人類一律平等,不承認猶太人、基督徒有優(yōu)先選民地位;認為罪不傳遞,每人為自己造的善惡負責。伊斯蘭教認同耶穌(爾撒)就是彌賽亞,稱為麥西哈爾撒。在《古蘭經》中多處將他稱為almasih,但只認為耶穌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先知;他也沒有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是直接升天,將在末日來臨之前重回世上,戰(zhàn)勝這個世界從創(chuàng)世到末日最可怕的敵基督災難。伊斯蘭教認為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封印先知”),部分猶太教信徒承認穆罕默德是先知,但認為其使命只針對阿拉伯人?;浇屉m絕大多數(shù)不承認穆罕默德是先知,但在承認耶穌基督為普世救主的前提下,自由派新教徒亦能接受穆罕默德為眾先知之一。

      二、沖突的本質性

      長期以來,我們的思維和認知似乎停留在,見到有人在看《論語》就以為是儒家、打著慈善大旗就以為是慈善家、玩股票的搞到幾個漲停板就以為是財神的水準。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類思維和認知水準在被社會視為專家的群體中蔓延,也在被視為神學教授層面的一群職業(yè)群體中蔓延。在鋪天蓋地甚至是被視為權威級的大辭典中,尤其是那些有關基督教的書籍中,他們沒有搜集摩尼教、伊斯蘭教那些相對吸取了基督教精華的新教派別,而恰恰以繼承者的姿態(tài)收錄了基督教(新教)的敵人——天主教。

      眾所周知,基督教產生于公元元年前后的兩河流域。廣為人們所熟悉的《圣經·創(chuàng)世紀》中的伊甸園就坐落在這一地域。天主教則產生于公元四世紀左右的亞平寧半島。天主教的產生和出現(xiàn)是基督教歐洲化,體制化和內部化的結果。這一過程也是基督教教義中甚至可以寬容到“愛仇敵”的地步卻不可原諒“惡人”和“敵基督”的過程。

      在基督教教義中,有大量篇幅專門講寬容、忍耐,甚至博愛到有專門章節(jié)講述要“愛仇敵”,如《圣經·馬太福音》五章38~48節(jié),七章12節(jié);《圣經·路加福音》第六章27~36節(jié)等,以至于有人把基督教稱為“博愛”的宗教。然而,卻沒有一處說明要愛撒旦,也沒有一處提到要愛惡人,更不會原諒、寬恕“敵基督者”。

      《圣經·彼得前書》上說:“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游行,尋找可吞吃的人?!保ū饲?:8)在基督教教義中,所謂“惡人”是指行惡事,損害神的公義,違反律法(“十誡”)的人。所謂的“敵基督”有三個層面:其一是指違反《圣經·約翰一書》所載。約翰認為有兩種靈:“神的靈和敵基督者的靈”,“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于神的,從此你們可以認出神的靈來。凡靈不認耶穌,就不是出于神,這是那敵基督者的靈。”(約一,4:2~3)其二是瀆神。在論“敵基督者”中,約翰說:“不認父與子的,這就是敵基督的。凡不認子的,就沒有父;認子的,連父也有了?!保s一,2:22~23)因此,敵基督也就是瀆神。其三是指否定摩西律法前四條者。因摩西十誡中的前四條是神與人之間所立的律法;也是基督教之所以成其為一種信仰、一種宗教的前提和基礎。然而,天主教在產生過程中恰恰違法或修改了十誡的前四條。

      基督教(新教)的“十條誡命”出自《圣經·出埃及記》二十章(3~17)。在這段文字中,神講的最多的主要有2條:其一,“不可雕刻和拜偶像”。神指示摩西說:“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其二,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耙驗橥Q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贬槍Α安豢傻窨毯桶菖枷瘛边@條,圣經解釋說“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fā)慈愛,直到千代。”同時,為強調這條律法,耶和華神親自向摩西等眾人顯現(xiàn)(20:23)補充說:“你們不可做什么神像與我相配,不可為自己做金銀的神像?!比欢诠?00年后天主教的“十誡”中直接廢除了這條;并把“十誡”的第三條“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改為“毋呼天主圣名以發(fā)虛誓”;把十誡中的“第四條”當守安息日(每周的第七天,即從周五晚日落到周六晚日落前)作為圣日改為當時羅馬皇帝的兒子尼祿的生日和異端太陽神教的“太陽日(Sunday),即周日”。

      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圣經“十誡”的第一條:“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保ǔ觯?0:3)天主教“十誡”的第一條是“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要敬拜唯一的天主)”。拋開翻譯和解釋的差異從實際言行上看,在公元538年,羅馬大公教會(天主教會)首腦成為世界所有教會的首領且擁有可以處罰異端的權柄之后,“教皇”自稱是“上帝的代理者”和“耶穌基督本身”。在《天主教百科辭典》中援引教皇利奧十三世的話把“教皇”定義為:“因教皇實在至尊、至高,所以他不能說是人,而是像上帝一樣的存在,是上帝的代理者?!?1894年6月24日的教皇通諭說: “教皇在這個地球上是代替全能上帝的地位?!?1895年7月 的《天主教》月刊說: “教皇不單是耶穌基督的代理人,他也是隱藏在肉體當中的耶穌基督本身?!币虼?,基督教(新教)對神的敬拜和信仰無疑被天主教異化為對“教皇”的敬拜和信仰。在基督教中,赦罪權來自耶穌基督的救贖和末日審判,在天主教那里異化為普通神父都具有的權柄。在《神父的威嚴和義務》第12卷27頁中說: “上帝行事也以神父們對罪的赦免與否的判斷為根據(jù),上帝根據(jù)神父們的判斷進行表態(tài)?!奔s翰保羅二世在1984年12月11日的教皇通諭第137頁中說:“饒恕并不是直接從上帝那里臨到的,所以必須要常常到神父那里去告白罪?!彼羞@些自稱神明的言行在基督教看來無疑是瀆神的。因此,援引圣經約翰一書對兩種靈的劃分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之間的沖突,并不是基督宗教內部或亞伯拉罕諸教內部的沖突,甚至也不是有神論和無神論之間的沖突;而是出自圣父、圣子的靈與出自撒旦的靈最直接的較量和沖突。

      三 、沖突的焦點

      在基督教(新教)史上,自公元313年西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次年與東羅馬皇帝聯(lián)合頒布“米蘭詔書”準許信仰自由,終止迫害基督教開始,以教階化,政教合一、神職人員職業(yè)化,篡改圣經十條誡命,成立羅馬公教會為標志,在世俗生活和信仰上,基督教全面異化并被改組為天主教。至此,基督教在歐洲已名存實亡。天主教則借基督教之名,巧立名目(如買賣贖罪券)、橫征暴斂(如借十一奉獻,強征十一稅),借壟斷對圣經的解釋權之機,肆意篡改歪曲圣經,編織信經、信條取代圣經,選擇有利于其統(tǒng)治的部分妄加發(fā)揮,直到1200多年后的馬丁·路德改革光復基督教之際,基督教與天主教的沖突才全面、集中地顯示出來。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日耳曼人,德國宗教改革的先驅和領袖。青年時代的路德系統(tǒng)地學習了天主教神學,研讀過《圣經》。1511年,路德受修道院的差遣朝拜羅馬教廷,目睹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朽糜爛,使他對教會的說教越來越懷疑,萌發(fā)了改革德意志宗教的思想。1512年,馬丁·路德獲神學博士學位,并被任命為維登堡修道院的副院長和維登堡大學神學教授。他利用大學的圖書館潛心研讀《圣經》,從中悟出了“因信稱義”的道理。1517年,時任天主教奧斯廷會神父的馬丁·路德張貼了反對羅馬大公教買賣贖罪券的九十五條論綱,引發(fā)宗教改革運動,并從羅馬天主教分離出去。此后,天主教一直稱為路德所光復的基督教為抗議宗、抗羅宗或誓反教等。直到1962~1965年梵蒂岡第二次會議后才慢慢改變這些稱呼,稱其為兄弟教會。傳統(tǒng)派被稱為大公教會,華文語境中稱天主教,改革派被稱為新教,又稱基督教。同時期的著名改革家還有慈運理,加爾文等。

      不明就里者,常把天主教納為基督宗教或泛義基督教。事實上,即使把天主教列為亞伯拉罕諸教都是一種謬誤。天主教,其名起源自拉丁語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翻譯作華文“公”取自“天下為公”的“公”;“公教會”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基督教完全為天主教滅化后的宗徒(即使徒)信經中所述的“圣而公教會” (anctam Ecclesiam catholicam)。源自公元381年召開的尼西亞大公會議誕生的《尼西亞信經》:信經中有“我信唯一、至圣、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 (Et unam, sanctam, cathólicam et apostólicam Ecclésiam)。因在公有體制下,對統(tǒng)治者而言,意味著“我的還是我的,你們的都是我的(甚至你們現(xiàn)在所有的也是我恩賜你們的)”。因此,羅馬公教會的建立從一開始就是在反《圣經》基礎上建立的等級森嚴的主教制教會。中文語境通用的“天主教”一詞,是利瑪竇等耶穌會會士于明朝中葉來華后為方便教義容易使華人了解而采用,以呼應華人“敬天”之傳統(tǒng),且多用來指稱天主教會,即由羅馬教宗領導的教會。由此不難看出,因信稱義的發(fā)現(xiàn)具有難以估量的意義?;浇蹋ㄐ陆蹋娬{因信稱義、信徒人人皆可為祭司和《圣經》具有最高權威三大原則。這無疑是和天主教針鋒相對的,也是新教各宗派共同的特點。

      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中,基督教和天主教沖突的焦點集中在對圣經因信稱義的原則理解上。所謂的“因信稱義”是指因信基督稱義,而不是因踐行律法稱義。天主教規(guī)定,人在天主面前稱義需牽涉到領洗、個人的功績和善工,以及由教士施行的贖罪圣禮, 赦罪,等等。若因信稱義貫徹到底就能夠徹底否定教皇和世俗權威在教會和圣徒中的地位。在《圣經》中,的確花費了大量篇幅論述了這一原則。《羅馬書》中說,就如經上所記(3:10~12, 3:23~26, 4:13, 5:1~2):“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yōu)闊o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借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薄耙驗樯駪S亞伯拉罕和他后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義?!薄拔覀兗纫蛐欧Q義,就借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我們又借著他,因信得進入這恩典中,并且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薄都永珪罚?: 16, 3:8~11,3:26~29)說:“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并且圣經既然預先看明,神要叫外邦人因信稱義,就早已傳福音給亞伯拉罕,說:‘萬國都必因你得福??梢娔且孕艦楸镜娜撕陀行判牡膩啿币煌酶?。凡以行律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因為經上記著:‘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沒有一個人靠著律法在神面前稱義,這是明顯的,因為經上說: ‘義人必因信得生?!八裕銈円蛐呕揭d,都是神的兒子。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里,都成為一了。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后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yè)的了?!?/p>

      四、沖突的全面性

      在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中,光復基督教的改革派強調因信稱義,強調《圣經》的權威,主張凡信徒人人皆可為祭司,否認羅馬教會和教皇的權柄。其“五惟說”針鋒相對地提出:

      (1)惟獨圣經才是神所默示并有權威的“神的話語”,是教義的唯一來源。這與東正教諸派和天主教傳統(tǒng)完全相反。在那些教會的教義、教規(guī)認為,只有圣傳才能正確地詮釋圣經。在天主教中,該教義被行政化為教誨權,該權力由主教制度體現(xiàn)。

      (2)否認稱義是基于我們的任何功績,惟信稱義。這條明確指出我們所敬拜的對象必須是神,而不是我們的權力范圍、受歡迎程度、成功與否。神應該在崇拜中作王,而不是我們。通俗點說,就是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作為信仰,改革派主張敬拜的是神,而不是世俗“權、利”崇拜。這否定了羅馬大公教會的成王敗寇邏輯,揭露了羅馬天主教借基督教之名,打著基督大旗敵基督,拿著圣經反圣經。

      (3)救恩沒有可能是人的作為,我們從神的憤怒中被拯救,完全是基于神的恩典,是圣靈的超自然工作。人的辦法、技術、或策略不能產生這個改變。惟有神的恩典才能把我們從罪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賜我們屬靈生命。這揭穿了大公教會通過買賣贖罪券、只有向神父懺悔才能赦罪等系列斂財騙局。

      (4)人類生下來就在靈性上死了,甚至和重生的恩典合作的力量也沒有,惟有耶穌那無罪的生命和代贖工作足以叫我們稱義,與神和好。改革派認為,毫無根據(jù)地對人的能力充滿自信,是人性墮落的表現(xiàn)。

      (5)神對人的救恩是神借著自己的意志和行為獨自完成的,因此,一切榮耀歸于神(而不是人類世界的任何組織、個人或集團)。即使是由羅馬教廷、教皇或教會圣統(tǒng)階層封圣的人,他們也不是配得任何榮耀。不能因為人的好行為而頌揚他們,而應贊揚神并將一切榮耀歸于神。

      “五惟說”的提出表明基督教(新教)與天主教的對立是由內而外的全面的對立。與東方的儒教比,儒教的最高人格和社會理想是做宰相,而羅馬天主教有過之無不及。他們不僅僅是世俗社會之王,而且還杜撰出來一個“煉獄”之王。在梵蒂岡官方著作Prompta Biblotheca第6卷第26頁中說: “教皇以天之王,地之王,煉獄之王的身份,頭戴三層冠冕。”從衣著等行頭上看,天主教又與東方佛教大同小異。他們不僅有《圣經》、各種信經、而且還有《圣母玫瑰經》。佛教有女菩薩,天主教有圣母瑪利亞;佛教有佛珠,天主教不僅有念珠,而且還有胸前的十字架。一句話,凡是佛教入世的一面,天主教都應有盡有;而所有這些在基督教(看來)是在裝神弄鬼、拜偶像。

      在與羅馬公教會的斗爭中,各國教會紛紛獨立。然而,我們并不能因此把那些在宗教改革運動中獨立出來的教會一股腦統(tǒng)稱為基督教(新教)或基督教的某一宗派。因為對一些脫離羅馬公教會的教會而言,他們的獨立僅僅是不再向教皇納貢(繳納十一稅、購買贖罪券等),不再朝拜羅馬大公教會而已。例如,常被列為基督教甚至被列為新教的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亦稱圣公宗)不僅沿襲了天主教的主教制、繁瑣的儀式而且在其頒布的39條信綱中還沿襲了天主教的尼西亞信經、亞他那修信經、使徒信經(信綱第8條)和三位一體說(信綱第1條)、虛構出來的預定說(信綱第17條)、煉獄說(信綱第22條)以及在教會中把教皇為大改為以世俗君王為大(而不是基督教的以圣父或圣子為大,信綱第37條),等等。新教的五條基本信綱:即五個“惟獨”,除“因信稱義”外,都沒有在其信綱中得到體現(xiàn)。

      安立甘宗不僅不是新教的宗派之一。恰恰相反,在歷史上因信奉加爾文教、不滿英國國教并脫離英國國教圣公會的新教徒,稱為清教徒(Puritans)。在德國的馬丁·路德、法國的加爾文在歐陸進行轟轟烈烈地宗教改革之際,英國天主教憑借其政教合一的國教權勢, 遲遲不肯改革。直到1524年,被基督教視為最基本典籍的《新約》(《舊約》一貫被視為專注于猶太人的歷史典籍)才由英國人丁道爾翻譯成英文并在教會內逐漸流傳。清教徒大多是英國加爾文派的信徒,主張對英國國教進行自上而下的深入改革,要求清除國教會中保留的天主教舊傳統(tǒng)、繁瑣禮儀和教規(guī);同時反對君主專制,厭惡王公貴族奢糜生活,提倡教徒過簡樸生活,因而被稱為清教徒。由于清教徒的社會政治成分復雜,在他們中分化出溫和派和激進派。溫和派(長老派)代表大資產階級和上層貴族利益,擁護君主立憲,不主張脫離國教會,只希望用加爾文主義進行改革。激進派(獨立派)代表中、小資產階級、中小貴族、城市貧民和鄉(xiāng)村農民利益,擁護共和政體,主張政教分離,反對溫和派的妥協(xié),要求改組國教教會,建立由信徒共同管理的獨立自主的教會。不少激進派清教徒因受王國、政府和國教的打擊、迫害而逃亡到美國。由此可見,把安立甘宗歸為新教不僅僅是荒誕至極而且是顛倒黑白。

      清教徒雖然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宗教派別, 而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一種與安立甘宗截然對立的生活方式。盡管如此, 清教徒仍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圣潔的新教圣徒。他們認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喚”。每個個體都可以因信直接與神交流,反對神甫集團的專橫、腐敗、繁文縟節(jié)和形式主義;主張簡單、實在、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的圣徒生活方式。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職業(yè)(在古老的英文中,神的英文名為to call,職業(yè)一詞的英文名當時稱calling)就是在冥冥之中神的召喚,而完成該項任務,既是每個個體天賦的職責和義務,也是感謝神的恩召的舉動。因此,盡職盡責成為一種響應神的召喚的神圣使命,而不僅僅是一種工作或生活態(tài)度。響應神的召喚,簽署五月花號協(xié)議、痛擊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和大英帝國殖民者、締造美利堅合眾國的恰恰是一大批這樣的新教徒,而不是英國的圣公會。

      五、結束語

      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國際上雖然天主教通常打著基督教的大旗,但其內在精神規(guī)范與新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一直存在敵對性沖突。盡管《圣經》也是天主教的主要經典之一,但是基督教與天主教的沖突是由內而外的全面的,本質性的沖突。從作為舊約律法核心的前四條被篡改和廢止表明,即使按照產生于兩河流域的猶太教的標準,天主教都是異教,而非兄弟教會。天主教將太陽日(Sunday)作為圣日的立場,意味著是對亞伯拉罕之前時代美索不達米亞信奉的是薩比教的繼承;天主教的入世立場和價值觀與日本的神道教十分相似;其理念、規(guī)范、儀式又與佛教大同小異。所有這些,皆與基督教(新教)的信仰截然相反。因此,天主教根本不屬于基督宗教,甚至也不屬于亞伯拉罕諸教。

      注釋:

      ①威克理夫國際聯(lián)會,圣經與語言統(tǒng)計2014,2014-09-14].

      作者簡介:趙克(1968-),男,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立民)

      猜你喜歡
      新教天主教基督教
      基督教中國化的神學思考與實踐
      明確路向,踐行基督教中國化——以福建基督教為例
      德意志新教與揚森主義
      什么天主教?
      天主教社會思想對社會正義的理解
      天主教新神學運動中的現(xiàn)象學視野
      近代早期英國王室女性地位初探
      晚清新教在華漢語培訓學校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
      種類型的“基督教哲學”
      澳門大三巴牌坊傳遞的天主教意涵 呼叫的石頭
      会宁县| 青铜峡市| 仁怀市| 崇义县| 碌曲县| 石门县| 南丹县| 卢龙县| 永修县| 益阳市| 民县| 邻水| 阿拉尔市| 许昌市| 六盘水市| 乐昌市| 巫山县| 丹寨县| 黑水县| 东源县| 安化县| 洞口县| 中方县| 周口市| 洞口县| 澳门| 凉城县| 韶山市| 塔河县| 凉城县| 宁都县| 许昌市| 永靖县| 沐川县| 星座| 湾仔区| 彭阳县| 新龙县| 太原市| 商都县|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