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乙拉其其格
幼兒到了幼兒園,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上廁所,玩具自己玩……而幼兒長大了,進中學了,父母還要為他們收拾書包,送他們上車。有的幼兒考大學了,考什么專業(yè)都是父母原先擬定的,沒有一點自我的意愿。我認為, 矯治獨生子女自私、懶惰、做事膽小、依賴性強等弱點,應從幼兒時期入手,尤其是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意識,尤為重要。在實踐活動中,我們利用以下幾種方式來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意識。
1 游戲中體現(xiàn)自主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游戲過程中的玩具和活動場地是幼兒最直接接觸的。同時,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最能發(fā)揮主動性;它不僅使幼兒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得到再現(xiàn),而且為幼兒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在游戲中教師常常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教師不參加游戲?qū)嵺`過程,只是提供豐富的玩具和材料,讓幼兒自主活動。另一種則是教師參加游戲?qū)嵺`過程,只做幼兒的伙伴,不操縱游戲過程,發(fā)揮幼兒的自主性,尊重幼兒的活動。
在游戲中,幼兒自主、自由,活動類型老師不做硬性安排,由幼兒自己選擇,玩什么,怎樣玩均由幼兒自己做主。幼兒在游戲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盡情玩耍。老師只是作為游戲伙伴參加游戲,并以飽滿情緒感染影響幼兒,對幼兒的活動表示支持、贊許。為幼兒營造寬松、民主、自由的游戲氛圍,讓游戲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流露出幼兒的真實感受。當然在游戲中,教師并非完全放任,而應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依平時對幼兒活動特點的觀察和了解。進行相應的指導。當幼兒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時,我們都積極鼓勵幼兒,自己動腦想辦法,去克服困難,在活動中我們允許幼兒有失敗,鼓勵幼兒再試一試,幼兒就會在一次次嘗試失敗的過程中獲得經(jīng)驗、發(fā)展能力,從而體會到了克服難關之后的愉悅。
2 啟發(fā)語言表達
愛說愛問是幼兒的天性,對幼兒提出的各類問題,教師要表現(xiàn)出很濃厚的興趣,花一點時間同他們進行討論,并認真做出解答,以后他們就會大膽地表達想法。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過多地限制幼兒說話,教師要圍繞教育內(nèi)容積極引導,選擇有吸引力的話題。引導得當了,幼兒們就不會說題外話,而是圍繞教育內(nèi)容向老師左問右問。這樣不但不會影響教學,而且能使教育內(nèi)容在幼兒頭腦中打下更深的烙印。如主題活動《小雨傘》中,我與幼兒認識了傘的開與合,站在不同角度觀察傘的不同形態(tài)后,我請幼兒想雨傘有什么用途,幼兒的回答令我大開“耳”界?!跋掠甑臅r候打傘”、“下雪、天氣熱的時候打傘”、“我過生日的時候,媽媽送給我小傘做生日禮物”、“我看見電視里面小朋友拿著小雨傘跳舞”、“我看見時裝模特拿著傘進行表演”……小朋友有的邊想邊表演,有的拿著雨傘去操作,通過不斷的探索,幼兒增加了對雨傘的認識,能夠比較清晰的表達出雨傘的形象,并積極考慮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思。
3 自己處理問題、想辦法
幼兒是一個有別于大人的獨立個體,他們總想掙脫大人的控制,要自己動手做好每一件事情,除非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地方外,幼兒要做的事情是不想要大人插手的。讓幼兒自己解決問題,不僅培養(yǎng)了幼兒的自主意識,還提高了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幼兒辦錯事或自己能處理事情時,盡量讓他們自己處理或參與,使他們成為主角。一次,有個小朋友把一個小插片放在了兜里。我看到后沒有說什么,而是講了一個故事讓大家討論、解決。這個小朋友發(fā)言說:“如果拿了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應該馬上還給人家?!笔潞?,她把別人的東西悄悄地放了回去。還有一次我教幼兒做美麗的花環(huán),我只教了一種方法,并對幼兒們說:“你認為怎樣做漂亮就怎樣做,不必按老師要求做!”結(jié)果做的花環(huán)有很多種,幼兒們對自己的作品非常滿意。教師應該對所有幼兒的想象給予鼓勵,肯定他們,使他們從自己的創(chuàng)造成果中感到莫大的快樂。
4 鍛煉意志
首先,要讓幼兒在活動中不受到別人的影響和干擾。許多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往往不能有始有終,看到別人游戲就會轉(zhuǎn)移注意力,而去進行別的活動。這時需要教師進行引導,鼓勵幼兒把事情做完、做好、專心致志。其次,要對失敗不灰心。在體育活動中有的幼兒做不好就會哭泣,甚至不敢進行活動。教師及時給予鼓勵,而后請他再重做一次,引導幼兒養(yǎng)成一種鍥而不舍的良好習慣。再次,樹立自信心。有的幼兒對自己缺乏自信心,比較膽小、懦弱,說話聲音小,做事情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消極被動。對這樣的幼兒,教師一方面要多接近,多給予鼓勵;另一方面,教師要對這部分幼兒課上多提問,多請他們當值日生、負責人,給他們鍛煉的機會,使他們在實踐中增強自信心。同時,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增強。家長應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放手讓幼兒去獨立完成任務。如自己穿脫衣服、收拾玩具、完成作業(yè)等。還可適當為幼兒安排勞動:如洗碗、擦桌子、倒垃圾等。在這些獨立的活動中,幼兒能夠發(fā)展能力、鍛煉意志。逐步擺脫依賴性。并能夠體驗到經(jīng)過努力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5 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
分享行為是指把自己的快樂和需要與他人聯(lián)系在一起,克服自我中心,學會把自己的快樂分給別人,與他人共同享用屬于自己的東西。幼兒剛?cè)雸@,我先采用“平均制”,即生活中,事物平均分配,學具、用品每人一份,游戲中玩具人人都有,不獨占,并及時評價,使良好的行為在班上產(chǎn)生正效應。然后進行“分享”教育。使幼兒在集體活動和生活活動中認識到他人的需要,學會關心他人,逐步理解、表現(xiàn)分享行為,并給予及時的表揚和贊賞。在“大家玩”的活動中,我請小朋友把自己家里最好的玩具帶來,并在同伴面前當眾介紹和表演,還配以教師生動、有趣的小品表演。最后啟發(fā)幼兒把玩具交換著玩或幾個人玩一件玩具,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興奮地全神貫注地看著同伴的玩具表演和積極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玩具,體驗著“大家玩”的樂趣,學習著怎樣一起玩的行為方式。從而順利地使“有玩具大家玩”的要求在活動中轉(zhuǎn)化為孩子“希望同伴分享自己玩具”的自我需要。平時,故意設置障礙,“圖書不夠怎么辦?”“新玩具太少了怎么辦?”讓幼兒討論后再進行活動。以后,就有許多幼兒把自己最喜愛的玩具、物品帶到幼兒園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促進了分享行為的保持、延續(xù)和發(fā)展。
總之,未來是屬于幼兒的,幼兒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chuàng)造,教育者應循序漸進、耐心引導幼兒逐漸養(yǎng)成獨立習慣,特別是多給幼兒自己去嘗試體驗的機會。在培養(yǎng)過程中積極鼓勵幼兒的每一點進步,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讓幼兒在獨立中成長吧!在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當今時代,讓幼兒自己做主,自我發(fā)展,形成自律、勤勞、負責的能力或品質(zhì),開發(fā)幼兒的內(nèi)在潛能,就必須讓幼兒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