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進行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過程中,我們不難覺察到,文學作品與男女性別之間似乎是存在著某種關(guān)系的。那么這種關(guān)系具體是什么呢?造成兩種性別與文學不同關(guān)系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女性在文學中又到底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呢?本文就旨在探討這一系列的問題。
關(guān)鍵詞:文學;性別;父權(quán)文化;女性文學
在進行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習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文學與性別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然而,現(xiàn)今對于這種聯(lián)系的研究卻是不夠深入的,人們似乎已經(jīng)在潛意識中接受了這種現(xiàn)象。那么,通過對這一話題的研究,就可以向人們清晰地揭示這一聯(lián)系,在揭示文學與性別這一關(guān)系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從側(cè)面反映了封建時代男權(quán)主義的興盛以及其對女權(quán)的壓制與踐踏。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試圖闡釋這種聯(lián)系。性別的屬性歸屬問題,男女文人數(shù)量上的比例問題,封建社會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問題,以及女性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地位。
1 性別的屬性
一般地,性別被看作是一個生理屬性。一個人的出生所攜帶的生殖器官就確定了這個人是男性或是女性,這一點毋庸置疑。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梢月牭揭粋€女孩子被稱為“假小子”亦或是一個男孩子被叫做“偽娘”,早在南宋時期,秦觀的作品就因其常常以女性的口吻來表達自身情感而被稱為“女郎體”。假如說,男性氣質(zhì)與女性氣質(zhì)真的是與生俱來的,那么上訴的種種現(xiàn)象是不應(yīng)該也不會發(fā)生的。因此,我們可以說,性別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的。
事實上,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人們對于男性和女性的劃分已經(jīng)達成了共識。男性被認為是粗獷的,有力量的,豪邁的,而女性則更多的被認為要溫柔,乖巧,這些看法又往往被認為是天然的。然而不難看出,這其中有一套男女性別的衡量標準在制約著,是很人為的。舉個簡單地例子,男生小時候玩布娃娃是要被罵的,布娃娃被視為是女生的玩具,可以培養(yǎng)她們顧家的品格。而機關(guān)槍,賽車則是男孩子的玩具,意在讓男生從小就有勇敢的品質(zhì)。再放到文化層面上來分析,古代女性被束縛在閨房之中,只有男性才可以進入學堂進行學習,男性又可以通過對女性心思的了解捉摸來表達出女子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也就是所謂“女郎體”產(chǎn)生的原因了。既然性別具有文化屬性,那么把性別與文化聯(lián)系起來也就顯得自然了。
2 古代男女文人比例的失調(diào)
在長達五千年的中華文化長河中,文學自產(chǎn)生以后就不斷地被沖刷,在各個時代展示著自己獨到的風采。顯而易見地,在這龐大的文學體系中,男女文人數(shù)量在比例上存在著極大的不協(xié)調(diào),男性文人遠遠多于女性。甚至可以說,女性文人在數(shù)量上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那么,是因為男性對于文學天生就有比女性更高的審美能力與創(chuàng)造力嗎?還是文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性別傾向呢?
基于我對中國古代文學有限的了解與認知,能回憶起來的女性文人實在是寥寥無幾。印象中,中國古代女性就像一個個帶著鐐銬掙扎著舞蹈卻又不堪忍受身上的重擔以至于一步步走向麻木,最后甘于做男性的附屬品的木偶娃娃。她們被整個社會的重擔壓的不堪重負,也就不能再對于文學提出什么訴求。自然而然的,文學對于女性就成了奢侈品。“女子無才便是德”漸漸成為一種信條。不可否認,即便是這樣的情況下,還是涌現(xiàn)出了諸如李清照、蔡琰這些膾炙人口的女文人,也留下了許多流芳百世的文學作品。然而,撇開文學影響力不談,女文人畢竟是少數(shù)。相反地,說到中國文人,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一群長衣飄飄拿著酒壺花前月下的男性。
3 父權(quán)文化制度文學對女性形象的塑造
基于女性在文學領(lǐng)域沒有話語權(quán)的這個事實,對于女性形象的塑造的工作就交到了男性的身上。在濃厚的父權(quán)文化制度氛圍下,男性筆下的女性形象往往寄予了他們對女性的期待與幻想以及欲望,有時也會有些恐懼。
譬如王寶釧,就是一個典型的男性心中完美的女性形象,賢良淑德、以家庭為生命的中心,毫不怨言地聽從丈夫的要求,從不僭越去插手社會事務(wù)。更可笑的是,這么一個女子,受盡苦難之后,終于等到丈夫回來,還要證明自己的清白才與之相認,又不得不在丈夫的新妻子手下討生活??梢韵胂?,在那樣的時代下,這位女子除了盡其所能地發(fā)揮那種令人欽佩的賢良之外,別無選擇。
當然,除了“好”女人,也免不了“壞”女人的形象。這一方面是文學形象塑造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女性的各方面訴求收到壓制的時代,不免有女性會起來反抗。然而,顯而易見地,這些這些反抗是徒勞的。反而讓男性文人手下的女性形象顯得陰險狡詐?!凹t顏禍水”成了大家普遍接受的定律。其中描述的對象或人或妖,但都往往尤其美麗,妖媚又狠毒。這些女性的外貌與風騷,滿足了男性的審美欲望,對于男性有著強烈的吸引力,男性因此為之傾倒。譬如妲己、趙飛燕等等,她們用妖媚的法子深受君王的寵愛,享受著富貴榮華。但在國家蒙難,社會動蕩時,她們也就隨即成為了萬人討伐的對象,被指責為罪魁禍首,勾引君王、不祥之兆等罪責就洶涌而來,順理成章地成了男性的替罪羊。
4 關(guān)于女性文學與中國古代文學的關(guān)系
4.1 女性文學的概念的探討
對于這個概念,存在著多種看法,是及其混亂的。一般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觀念:①女性自己寫的文學 ②描寫塑造女性形象的文學 ③站在女性主義的立場上進行寫作的文學對于第一種觀念,有許多研究者致力于收集整理歷史上被父權(quán)文化制度所壓抑束縛的女性的作品,從而顯示出女性自己的思想。比如譚正壁的《中國女性文學史》。然而是否只要是女性寫的文學就一定代表了自己的聲音呢?這是不得而知的。她們的作品在不知不覺中很有可能摻雜了男性的思想,不自覺地就承認了男性或者說是整個社會強加于女性身上的那種“特質(zhì)”。這樣看來,這種觀點恐怕是站不住腳的。而第二種就更顯然地需要被摒棄,試想古往今來有哪部作品可以避免寫到女性呢?真是這樣的話,那么女性文學這一概念本身就失去了意義。我認為第三種是比較確切的觀念。女性文學應(yīng)該是以女性為經(jīng)驗主體、思維主體、審美主體和言說主體的文學。是女作家基于性別主體意識表現(xiàn)的關(guān)注女性命運、女性情感、女性生命的文學,或者基于超性別意識、超性別視角表現(xiàn)的包括女性生存在內(nèi)的、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文本。
4.2 女性文學在古代文學中的地位
前文說到,古代的女性文學作品本身就寥寥無幾,再加上有些作品還不自覺地受到男性價值觀的植入??上攵?,在中國的古代文學中,是很難見到女性文學的。更有說法是,女性文學是從五四運動之后才開始出現(xiàn)的。換言之,中國古代并不存在著所謂的女性文學。即便是現(xiàn)在,女性文學體系依舊是不夠完整的。就從政治方面來看,各個國家的領(lǐng)導人大多數(shù)都是男性。因此不得不承認,迄今為止,世界的話語權(quán)依舊是由男性控制的。政治上尚且如此,那么可想而知文學上女性的道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弗吉尼亞·伍爾夫:性別差異與女性寫作研究》/潘建著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2]《女權(quán)主義簡史: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argaret Walters著 朱剛, 麻曉蓉譯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3]《女權(quán)主義》/(英) 簡 弗里德曼著 雷艷紅譯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4]人文國際·第6輯.女性文學專輯/主編周寧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5]《女權(quán)主義文論》/張巖冰著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6]《男性特質(zhì)倫:中國的社會與性別》/(澳) 雷金慶著 (澳) 劉婷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7]《中國女性文學史》/譚正璧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梅玲薇(1995—),女,浙江麗水人,浙江師范大學初陽學院文科試驗班本科生,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