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愛娟
小雪節(jié)氣過后,天氣越發(fā)地冷了,那天和堂姐在網(wǎng)上碰見,我習(xí)慣性地問道: “冷嗎?”堂姐回: “還行,我捂著湯婆子呢?!?/p>
“湯婆子”三個字,頓時就把我愣在了那兒,好熟悉的名字,卻一時又記不起它的樣子。想了好一會兒,我才記起這是一種扁扁的橢圓形狀的壺,灌熱水之后取暖用的。我小時候也曾在同學(xué)家見過一次,他家那只不大,大概只有12厘米的直徑,金黃色的銅質(zhì),有一個可拎的環(huán),還有一個同材質(zhì)的塞子,很精致的樣子,據(jù)說是他家祖上傳下來的。
可現(xiàn)在這種物件真的很難見了,所以對于堂姐的回答,我疑惑地問道:“湯婆子?”堂姐反應(yīng)挺快,趕緊解釋:“就是熱水袋,叫湯婆子習(xí)慣了而已。”的確,堂姐比我大好幾歲,而且她一直是由她外婆帶大的,所以秉承了外婆的許多口語與習(xí)慣。
雖然知道湯婆子的名字,但一直不知道這三個字的真正含義,既然提到這個物件,索性百度了一下,終于得知,湯婆子從宋朝就開始有了,多為銅質(zhì),也有陶瓷質(zhì)的?!皽保糯鷿h語中指滾水,“婆子”則戲指其陪伴人睡眠的功用。
可我家祖上沒傳下湯婆子,從我有記憶起,冬天我被窩里的取暖工具就是鹽水瓶。鹽水瓶是貨真價實的鹽水瓶,都是大人們從村里的赤腳醫(yī)生處找來的,洗干凈,裝上熱水,塞好塞子,就是很實用的取暖工具。
但配套的塞子真的很難找,原配的橡皮塞因為用過,也會有漏水的跡象,所以當(dāng)我的被窩被鹽水瓶弄濕幾次后,母親下狠心為我買了一只在當(dāng)時來說很流行,但也頗貴的橡皮熱水袋。
我清晰地記得,那只熱水袋是暗紅色的,容量很大,足夠灌下一瓶熱水壺的滾水,因此它的取暖效果特別好,剛把水灌下去那會兒,特別燙手,根本拿不住,所以母親又想法為它做了一件衣服,把它整個身體包住,只留下頭和尾巴,這樣既隔了熱,還更保溫了,每到第二天早晨起床,這里面的水都是溫?zé)岬?,能?dāng)洗臉?biāo)媚?!它那件衣服的顏色我也記得,是用一層黃色的棉布縫的,縫得很精致,對于熱水袋來說,更是修身,這個熱水袋,陪我度過了好幾個嚴(yán)冬。
現(xiàn)在,我們有了更方便的電熱餅和電熱水袋,只要充充電就能取暖。雖然如此,但我感覺它的溫暖度遠(yuǎn)遠(yuǎn)比不上母親為我買的那個暗紅色的熱水袋,因為,這里面有無可比擬的親情存在,就像堂姐,她始終把熱水袋叫作湯婆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