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繪畫中對于現(xiàn)實空間某一元素的深入提取體現(xiàn)著藝術家對于此的認知和感受,空間的描繪是繪畫中的核心問題,每一位藝術家都有其獨特的表達視角和思考方向。風景空間的存在離不開想象、離不開創(chuàng)作者對構圖、色彩、素材的選取與應用。也離不開創(chuàng)作者對創(chuàng)作動機的把握、創(chuàng)作想象的挖掘以及情感意味傳達的延伸。唯有如此,創(chuàng)作者才能把握空間的想象與意味,從一個實踐者的角度還原創(chuàng)作更恰當?shù)睦斫夂拖胂蟆?/p>
關鍵詞:風景空間 想象 意味
一、風景空間概念的由來
在當下社會,龐大的信息量無死角地填充我們的生活,作為生活在當下的個體對信息的提取可以說予取予求。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新的問題,那就是依靠自我的主觀能動性提取的信息也會變得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進而體現(xiàn)在個體的創(chuàng)作生活,如果個體沒有很明確的創(chuàng)作體系,作品的面貌也會在各種信息和外界新鮮事物的刺激下變得模糊不清。在這種情況下藝術作品的語言也會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難以表達清楚。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會影響到藝術家個人藝術觀念體系的形成。
穩(wěn)定的藝術休系必定來自與自我的內心對話,某個瞬間、某個畫面、某種景象中感受到,都會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被放大、拉長,他們好比我們生活足跡中幾個點,這些點就是來描述我們的生活,因為我們每個人對大部分時光的記憶會被沖淡。然而每一個點也必然會伴隨在某種景象空間中,他們都歷歷在目。
在漫長的藝術長河中,藝術家對風景空間的描繪離不開現(xiàn)實生活的左右,所有的想象與組合都是基于對現(xiàn)實自然空間的模仿。隨著時代的進步,思維的多樣性開始,藝術家的觀念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的產生很多來自于信息時代情況下影像,媒介,材料等多種發(fā)展帶來的全新觀感的體驗。帶入到作品當中就是無限的可能性和任性存在的合理性。這大大刺激了藝術家對風景空間維度的認知,進而激發(fā)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象當中,他們對空間的認識是全新的,甚至是超越時代的。藝術家把內心中的記憶空間挖掘再造,跨越了時間、空間的界限。
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是英國當代著名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大多以抽象的表現(xiàn)形式再現(xiàn)童年時代在加拿大的雪景。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不斷涌現(xiàn)出對逝去時光的回望:白雪皚皚的森林,通透的湖水,不知從何而來不知去往何處的人影。在《橙色的陽光》《藍山》《白色獨木舟》等作品中,圖像相繼產生又彼此循環(huán)仿佛時間在這里靜止。他的作品多以空茫、斑駁的場景來表達細膩破碎的傷感、空虛與無序。
彼得·多伊格的繪畫語言并沒有過多地凸顯其過人的繪畫才情,相反他的天賦在于發(fā)現(xiàn)荒謬與和諧,混論與秩序,并將其恰當?shù)卣澈显谝黄?。他的作品制作過程相對進行的比較長,他個人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觀看上面,他深刻地意識到了等待的重要性。他的作品更好的去展現(xiàn)幽閉的氛圍,盡可能的放大視覺上的有效性。他認為,自然在畫面中是再造的過程,記憶和幻想,而不是效仿。
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深深的影響著我的繪畫。我認為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對畫面的認識很適合他的表達方式,這些相似的想法告訴我,創(chuàng)造一幅真實的作品,要有與之相應的成長經(jīng)歷的真實體會,要真實的把握自己的性格特點,把它有機的結合進去。這是一個不斷追問自己的過程,體現(xiàn)在繪畫過程里,我們就要真實的判斷去審視進行中的作品,直到等到最有效的繪畫情感完整出現(xiàn)的那一刻。
二、景象在空間表達中的再造與延伸
風景的變化伴隨著我們的成長,自然的力量給予我們生存的意義,我們存在的每一個瞬間都融化在一幕幕場景中,自然界的所給于我們的就是留我們存在的痕跡。這些印痕訴說著人類一切,同時也傳達著人類的文明演變。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不為人的意志所轉移的。然而在人的情感思考中,無數(shù)的瞬間被放大或是被提取出來存在于記憶的某個點上,他就成為了一段時光的代表。
我的創(chuàng)作也正是意在捕捉這些瞬間,把他重新的去組合去解讀,重新把這些風景空間撿拾出來去包含一部分記憶。任何階段都有他的重點部分和重點部分中的核心價值,凸顯核心價值更是重中之重。這個時候空間的陪襯就顯得謹慎細微,大到畫面空間遠近的控制小到一根枝條的扭向,他們都在左右這畫面的核心價值和生命體現(xiàn)。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要去斟酌再三,讓畫面中景象的搭配更趨于合理與平衡,同時又不失韻律。
構圖的形成往往最先決定一幅創(chuàng)作的基調,畫面大的體塊切割看似簡單,其中卻包含著視覺的第一感受。我在創(chuàng)作中深刻意識他的重要性,因此我的構圖搭配也尤為在意。我嘗試各種形式的構圖方式,打破常規(guī)的空間組合也是我所嘗試的。不按常理的組合具有它的風險,我們如何去建立一座橋梁把不合理扭轉為合理就成為問題的核心思考部分。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只有真實的情節(jié)存在于風景空間中,他只要能服務好我們的表達中心,這種強大的向心力才能說服觀者的聯(lián)想,因此結論存在于風景空間的向心力是否足夠的凝聚,這要我們把握好這一點,風景空間的搭配才會換發(fā)新的形式,構圖的多樣性也就真實的成立了。
從色彩的角度來講,自然界中的色彩千變萬化,他的某一瞬間的產生伴隨著情緒的產生,物象的特性是穩(wěn)定的,他的不確定來自于光的反應。在風景空間的表現(xiàn)中,色彩是處理方式中的重要手段。色彩的變化發(fā)生在某一瞬間,這一瞬間整個環(huán)境都會由此產生或多或少的變化,然而為了形成場景的運動感,我們試圖要延長這一瞬間。因此必然存在某種隔絕,最終形成作品的發(fā)展。
三、萬物的牽引
創(chuàng)作一定是建立在生活之上的,把創(chuàng)作融入生活把生活融入創(chuàng)作該是藝術家最好的狀態(tài)。當自己置身在畫室里,一切的想法都變成了一個主題,那就是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主題。我相信任何一個被自己所用的創(chuàng)作素材都應該擁有它的生命力和閃光點。素材是自己的一種創(chuàng)作可能性,也就是說建立自己的生活與取材之間的橋梁。在畫面的呈現(xiàn)中不是單單的機械性描繪,要時刻圍繞自己的中心表達意圖獲取自己想要的部分。素材的切入點是個人去定義的,在這個過程中,自身的判斷與理解會左右素材的作用。主動的去處理素材與畫面之間的關系,清醒的認識素材的價值是作者時刻要注意的。素材的作用僅僅是一個輔助的手段,它并不可以被無限的放大,這樣會失去個人情感的真實性,有方法的運用和個人方式的呈現(xiàn)才是創(chuàng)作之本。
四、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與感受
完成一幅作品,往往伴隨著大量的心理活動與腦力思考,而且我的畫面尺幅相對較大,因此需要自己有更加準確的判斷和控制能力。每當生活中有一個動機我都會第一時間記錄下來,長此以往,我會積累一定數(shù)量的想法,在不斷地深入與否定當中形成初步的創(chuàng)作依據(jù),以小稿的形式去把握畫面的核心氛圍。創(chuàng)作小稿往往是靈動的是生猛的易把控的,但如果要數(shù)倍放大我深知將面臨許多不可預見的難題,然后我就會將這些不確定性留在大的創(chuàng)作描繪中,我不允許自己的創(chuàng)作沒有意外,這樣畫面自身會失去他的魅力。真實的創(chuàng)作就是在不斷地攻克難關中完成的。這恰恰會激發(fā)我的欲望和戰(zhàn)斗力。這也是我認為一幅作品訴說的樂趣所在。
在繪畫的方法上我會用很快的速度去捕捉畫面大的氣氛,哪怕是大的制作,我也會做好充分的準備做到一氣呵成,在這個過程中是對個人體力和腦力巨大的考驗,但是畫面的流暢性是我所在意的。作品雛形的建立奠定了我的最初表達。在長久的審視畫面中我會用更多思考去重新定義畫面,不斷涂抹,一步步接近自己最終的效果。我會很堅持一部分最初的筆觸和色彩,我堅信他的合理性和價值。這種碰撞更利于畫面節(jié)奏的動感。在繪畫中的每一次決定都是一種自我的重塑。在改進中獲取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
一幅作品創(chuàng)作的始末,更多的是一種自我的交流,在這種交流當中我們會經(jīng)歷復雜多樣的情緒起伏變化。美妙的狀態(tài)可遇不可求,我更多的時間是在否定與肯定中徘徊推進的,這些心路歷程恰好訴說了我們對于創(chuàng)作體驗的感知,這種感知又與我個人的生活產生了關系,它們見證了我們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這種無法去取代而又無法去割舍的關系使我們理應需要去戰(zhàn)勝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創(chuàng)作不變的套路。
參考文獻:
[1] 李本正.彼得·多伊格:將一種樸素帶入藝術中[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0(01):1008-8822
[2] 廖宗蓉.繪畫的凱旋——彼得·多伊格的繪畫藝術[J].美術觀察,2012(09):130-133
[3] [英]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李秋實,上海大學美術學院2012級油畫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