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6日,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的畢業(yè)生身著“紅衛(wèi)兵”服裝,手拿“紅寶書”、面帶微笑、慷慨激昂地在校園里拍攝畢業(yè)照。對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而言,“文革”似乎成為了一個有噱頭功能的特殊意味,那場浩劫,與年輕人之間嚴重錯位了。
我也是在20歲的時候,才知曉了這樣一些人和事:張朗朗因言獲罪,阿城因偷聽敵臺而入獄,陳丹青通過當年辦板報練就了《西藏記憶》,阿堅無意間成為了“四·五”英雄,翟永明為當初青春發(fā)育煩惱而不休,唐曉渡因為門第而初戀失敗,韓少功經(jīng)歷過偷書、換書、騙書、說書,朱正琳敢于堅持真理、讓思想沖破牢籠……
以上這些都是源于我對北島和李陀主編的《七十年代》一書的閱讀,那是我成長經(jīng)歷中和“文革”離得最近的一次。30位那個年代的青年人在30年后所寫的回憶文章,分別從多個側(cè)面,向我呈現(xiàn)出“七十年代”中國社會的動蕩和波瀾,從中感受到的痛楚更是不言而喻。
當年,這些故事的主人公們都是些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他們不愿寂寞,不甘沉淪,與時代抗爭,與命運抗爭,并最終在改革開放之后,逐漸成為了二十世紀末中國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有能量、最受人關(guān)注的知識群體。
而今,我亦風華正茂,因為時代背景不同,我并未能夠親身體會時代之殤,自是不用與時代和命運拼個你死我活,但腦海里關(guān)于“文革”的若干碎片卻成為一種暗示與警醒——這種警醒與我的生活顯然有著不可消除的關(guān)聯(lián)——“文革”所產(chǎn)生的影響,存在于很多人的行為方式、語言風格、思維模式之中。
文本是我們獲取關(guān)于歷史真相的途徑之一,而電影則是另一種途徑。電影時常從文學作品中獲取靈感,正如“文革”之后由傷痕文學衍生出的傷痕電影。在電影中,我們更直觀地獲取對人物以及人物所處背景的知曉、理解和思考。
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引發(fā)了我對“文革”敘事相關(guān)的電影表達的好奇。從上世紀70年代安東尼奧尼的《中國》,到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謝晉的《芙蓉鎮(zhèn)》、徐克和嚴浩的《棋王》、田壯壯的《藍風箏》、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張藝謀的《活著》、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到本世紀初顧長衛(wèi)的《孔雀》,再到去年張藝謀的《歸來》,今年王小帥的《闖入者》,這些電影或多或少,或定睛直視或旁敲側(cè)擊地涉及到“文革”那段特殊的歷史階段,它們用一套更為嚴肅冷靜的語言完成了訴說。
小我6歲、出生于1996年的表弟對上述影片并未表現(xiàn)出多大的興趣,“曾經(jīng)被一部《指環(huán)王》深深震撼,托爾金帶領我進入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奇幻世界。有人說《哈利波特》是科幻界的巔峰,在我看來《指環(huán)王》的高度無人能及。十年后的今天,更喜歡港片的幽默與深邃。其精巧的敘事手法,演員精湛的演技都讓我沉醉。好萊塢式大片固然精彩,卻少了幾份文化上的認同?!眴査麑τ凇拔母铩钡恼J識,他說,“對于我們這一代人,‘文革’離得太過遙遠,我們給它的標簽只有‘錯誤’。剩下的我們一無所知?!?/p>
對“文革”不甚了解的表弟絕對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近三十年來,“文革”研究者王友琴經(jīng)常會收到一些“90后”孩子的郵件:“我的父母從不告訴我,‘文革’時家里發(fā)生了什么,你能告訴我嗎?”導演馮小剛也在一次文藝界別的小組討論上說,“我問我的孩子‘文化大革命’的事情,他說不知道。其實現(xiàn)在的很多的年輕人都不知道?!彼J為這種無知可能造成年輕人對很多東西的誤讀:“于是在砸車事件時,有人把司機從車里揪出來打,這跟愛國沒有關(guān)系。如果不讓現(xiàn)在年輕人了解‘文化大革命’,了解‘紅衛(wèi)兵’的暴動帶來的災難,再發(fā)生暴亂的時候,大家還是會呼的一下起來,大家會覺得拿磚頭砸玻璃是件過癮的事?!?/p>
而究其原因,恰是因為不少經(jīng)歷過“文革”的人的選擇性失明與遺忘,才加深了下一代知道真相的難度,以及對歷史的漠視。而對“文革”有所認識的年輕人則有一些人說“文革”好,一些人說“文革”壞,兩種觀點針鋒相對。而分歧的本質(zhì)恰恰在于沒有人給他們公開真相,歷史在這里斷裂了。
中國電影在“文革”方面的敘述,與這場遺忘脫不開干系。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許子東教授這番話恰如其分:“現(xiàn)在不是說沒有正視‘文革’的敘述,而是這種敘述被社會邊緣化了,這種邊緣化有意識形態(tài)管理的原因,也有商業(yè)化社會后大眾的心理、傳媒等各方面的原因。現(xiàn)在都在拍些什么電影?都在拍些跟我們一點兒關(guān)系都沒有的東西,《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還有最近的《金陵十三釵》,都是用情色片面化歷史,讓你覺得很好看,其實都是些政治上沒有任何爭議的東西。”
這種狀態(tài)十分符合評論家路易斯·柯能伯格所說的,人們不喜歡真實的答案,真實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不愉快或不安,人們想聽讓他們不會憂慮的答案。
可是即便我們?nèi)绾卧趭蕵分了赖臅r代中如癡如醉,也不能讓嚴肅的真相銷聲匿跡,在人人瘋狂追逐六便士的時候,應該有人站出來帶大家抬頭看看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