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人尊為“國技”的相撲,有著2 000多年的歷史。要了解相撲,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一場相撲比賽。
左圖中的這個臺子叫“土表”,是相撲比賽的場地。那個圓圈是用裹(ɡuǒ)著石頭和泥土的稻草包拼成的。比賽開始后,相撲手就只能在這個圓圈里活動。首先出圓圈或是除腳掌以外其他身體部位觸地的相撲手就算是輸了。
看到這樣裝束的人,就知道比賽快開始了。他們叫作“呼出”,就像主持人一樣,會在土表上用獨特的調(diào)子像唱歌一樣唱出雙方選手的名字。選手就此依次上場。
然后,你會看到穿成這樣的人出場。他們叫作“行司”,相當于裁(cái)判。
這時,會舉行一個賽前儀式。相撲手們交替高抬雙腿,以腳跺地;搽“力水”,喝“力水”,用“力紙”擦身;往空中撒鹽。
只聽行司一聲令下,本來雙手靜靜地放在線外的相撲手迅速躍起,扭打在一起。
相撲的技法有75種之多,相撲手要根據(jù)情況,靈活改變戰(zhàn)術(shù)。觀眾們這時連眼睛也不敢眨,因為,很可能在幾秒鐘之內(nèi)就勝負已定,結(jié)束了一個回合。
在兩人都跌出圈外的情況下,后跌出的人獲勝。
分出勝負后,行司將扇子指向勝者,以宣告他的獲勝。
比賽是短暫的,正如相撲手們常說的“訓(xùn)練時流淚,土表上微笑”,場外的訓(xùn)練生涯,漫長而艱苦。
許多相撲手從小學起就進入了部屋——相撲學校,在這里吃、住、訓(xùn)練,為了實現(xiàn)心中的夢想——成為橫綱(相撲手的最高等級)而奮斗。
不同于舉重、拳擊等比賽,相撲比賽是不分重量級的,所以,重一些的選手往往更有優(yōu)勢。在相撲手們的部屋生涯中,同勇氣、氣勢和技巧一同增長的還有體重。練習生平均體重為90千克,而高階相撲手的平均體重則在153千克以上,有的選手甚至超過了250千克。這也是相撲手平均壽命不超過60歲的重要原因。
對所有人來說,長胖的秘訣都是一樣的:多吃多睡。除了要睡長長的午覺,相撲手的食量可達常人的10倍,他們常吃的相撲火鍋更是全球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