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zhì)。[1]根據(jù)課程目標結構框架,英語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學生要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由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tài)度和文化意識等方面組成。其中,文化意識首次被列入課程目標??梢?,國家對文化教學十分重視。要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與語言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促進學生形成開放的心態(tài)、良好的品格和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結合閱讀教學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關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積極創(chuàng)設真實的跨文化學習情境,讓學生在體驗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逐步增強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敏感度,養(yǎng)成積極、開放、包容的跨文化態(tài)度,為將來最終形成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筆者以《英語(牛津上海版)》8B Unit 7 Poems中Reading板塊的第二首詩歌“My school”(詩歌詳見教學月刊網(wǎng)站www.jxyk.com“資料下載”欄目中的“原文選登”)為例,探索在初中英語閱讀課中,如何通過實施有效的跨文化教學策略來優(yōu)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益。
一、創(chuàng)設真實的文化情境
跨文化英語教學對個人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所起的作用是通過教學內(nèi)容情景化和個人化來實現(xiàn)的,只有置于具體的情景之中,文化內(nèi)容才會煥發(fā)出活力,才能顯現(xiàn)文化對社會和個人的調(diào)節(jié)和指導功能,才能使學習者身臨其境地感受文化的作用。[2]240為此,教師要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技術與手段,積極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文化學習情境,營造濃郁的英語文化學習氛圍。同時,教學設計要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jīng)歷,努力創(chuàng)造跨文化學習的機會,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
閱讀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在屏幕上打出了我國著名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學生見后非常好奇:“這到底是要上英語課還是上語文課?”于是筆者與學生開展了以下這段對話。
T: Who wrote the poem?
Ss: Li Bai.
T: Can you talk about him?
S1: Li Ba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poets.
S2: He was born in Tang Dynasty and his nickname is詩仙.
T: Great! Is there any rhyme in it?
Ss: Yes. Its -ang.
T: Why did Li Bai write this poem?
S3: Because he wanted to express the feeling of missing his hometown.
T: I agree with you. Today well learn an English poem. English poems have the same characters as Chinese ones. They have rhymes and deep meanings, too.
通過這首人盡皆知的中國古詩,學生了解到英語詩歌同樣具有豐富的韻律與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整堂課從一開始就沉浸在濃厚的跨文化學習的氛圍中,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
二、探尋詞匯的文化淵源
世界各民族的語言都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詞匯能夠最直接地體現(xiàn)該民族的文化價值取向。在語言的諸要素中,詞匯與文化的關系最為緊密。胡文仲認為,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最有彈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載荷量最大的成分”。[3]73英語中很多詞匯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My school”第三節(jié)的第一句是:Mr. Black was sometimes cross. 句中的cross學生以前學過,名詞解釋為“十字(架)”,動詞是“穿越、橫過”的意思。但在這里,這兩個意思顯然都不對。為了處理這個單詞,筆者呈現(xiàn)了準備好的圖片(見圖1)。
學生幾乎都知道耶穌是在十字架上殉難的,這是原有的背景知識。于是筆者發(fā)問: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after he died? 學生望著圖片,個個睜大了眼睛。相傳耶穌逝世后,人們把釘他的十字架做成小十字架,稱為“圣遺物”。中世紀時,歐洲人宗教迷信極深,視擁有“圣物”為升上天堂的階梯。騙子乘機把普通木頭說成是基督教殉道者的十字架,削成木片,當作“圣遺物”出售圖利。[4]當人們發(fā)現(xiàn)受騙時,當然很生氣。于是,cross便有了“十分憤怒的、脾氣不好的”意思。
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可以省下不少時間,但現(xiàn)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讓學生明白了cross解釋為“生氣”的來龍去脈,而且也使課堂充滿了情趣。
三、搭準語音的文化韻律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zhì)外殼。音素的選擇與組合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適應與感受,一個民族的語音特點與它的文化氣質(zhì)存在一種深層的同構關系。語音的重疊、輔音與元音的變換、韻律等都體現(xiàn)著文化意義。[3]65-66英語詩歌具有豐富的韻律。在教學中,筆者首先介紹了頭韻和尾韻的知識。接著,讓學生填寫表1,找出詩中的韻律。
表1
然后,指出第一、二、四、五節(jié)用的是隔行押韻(ABCB型),而第三節(jié)用的是隔行交互押韻(ABAB型),讓學生了解英語韻律的豐富多彩。之后,進行全班誦讀與個別朗讀,平面的文字隨著聲音躍然紙上,完成視覺到聽覺的轉(zhuǎn)換。這樣不僅完全發(fā)揮了語言的聽說功能,而且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英語的韻律之美,領略了別樣的異國文化。
四、挖掘語法的文化特質(zhì)
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和思維風格通常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淵源。與語言的其他部分相比,語法更隱蔽地存在于說話者的思維方式中。[3]68一個語言群體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特點必然會影響這種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和系統(tǒng)。因此,語法也帶有相應的文化成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