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新萍
拉多加湖是俄羅斯的第二大淡水湖,歐洲的第一大湖泊。今天,如果乘坐直升機飛行在拉多加湖的上空,你會發(fā)現(xiàn)水下的某些地方,隱約可見許多人造的矩形龐然大物。這是七十多年前的“二戰(zhàn)”期間,列寧格勒被圍困的頭兩年冬天,沉入湖底的卡車殘骸,其中有些還載有司機。正是他們曾經行駛在這條傳說中的“生命之路”上,雪中送炭般把糧食和炮彈運往被圍困的列寧格勒。
列寧格勒,即今天的圣彼得堡。1703年,彼得大帝為打開沙俄在波羅的海的出???,下令在涅瓦河三角洲的一個小島上建立要塞,隨后擴建成城,并于1712年遷都至此,從此成就了一個世界史上頗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岸?zhàn)”期間,它創(chuàng)造了被圍困900天而屹立不倒的戰(zhàn)爭史奇跡。
1941年6月,蘇德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8月,希特勒對列寧格勒發(fā)起了猛烈攻勢。9月8日,德軍攻到了拉多加湖,切斷了列寧格勒和其他地區(qū)的陸上交通線。正是這座從沼澤地里拔地而起,凝聚著俄國人民勇敢不屈的靈魂的城市,讓希特勒速戰(zhàn)速決的計劃化為泡影。德軍進攻多次未曾得逞,損失慘重,希特勒決定“用饑餓來扼殺這座城市”,在外采取狂轟濫炸的策略。于是,列寧格勒軍民遭遇了史上最血腥的長達900天的封鎖。圍困初期,城中人口將近300萬,到1944年1月蘇軍全面突破包圍圈時,城中只剩下56萬人。
饑餓成了最大的災難。城里的糧食供應日趨緊張,無法得到補給??罩羞\輸十分困難,一晝夜只能飛五六次,可謂杯水車薪。市蘇維埃不得不一次次降低糧食供應標準,但即便如此,城中每天仍需要將近500噸面粉。想要運來這些糧食,人們只能把目光鎖定地處列寧格勒東北的拉多加湖。
1941年8月底,列寧格勒還未被全面封鎖時,蘇聯(lián)國防委員會就下達了一條有關水上運輸?shù)拿?,其中明確指出了組織拉多加湖水上運輸?shù)囊幌盗写胧?。在湖的西岸距列寧格?5公里處開始修建奧西諾維茨碼頭,它離伊林諾夫鐵路線上的拉多加湖站不遠。9月12日,從拉多加湖的東岸向奧西諾維茨碼頭駛來了兩艘大船,載著626噸的谷物和116噸的面粉。于是封鎖期間的交通命脈——傳說中的“生命之路”就此開始運行。直到11月15日因湖水結冰而被迫關閉,這條水上航路一共為列寧格勒運來了2.4萬多噸谷物,1130多噸肉類、奶制品及其他貨物。而這些是列寧格勒城內二十多天的生命需求。
這一年秋天的水上運輸只是拉多加湖生命運輸線上譜寫的第一個篇章。到了被封鎖的第三個月,即11月,水上運輸因為湖水開始結冰不得不停止運行,城內的糧食儲備也幾乎消耗殆盡,形勢十分嚴峻,列寧格勒方面軍軍事委員會做出決定,要修建一條冰上運輸干線。
是誰想出了這樣一條冰上“生命之路”?
“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答案,”軍事歷史學家米羅斯拉夫·莫洛佐夫如是說,“1941年以前冰上交通就已經不是什么稀奇事。在蘇芬戰(zhàn)爭中,步兵168師正是通過拉多加湖的冰上通道得以成功增援皮特基亞蘭塔地區(qū)……11月25日拉多加湖開始通航,而事實上5天之前冰上交通就已經開始了。筑路勘探隊員們冒著生命危險在冰道上用標桿標明走向,與此同時,車夫們用馬拉雪橇的方式進行試驗性運輸,后來才是汽車?!庇捎诤媳鶎拥暮穸壬星也粔颍枯v雪橇只能運載兩袋面粉,從東岸運往西岸需要將近10個小時。廣袤的拉多加湖面被皚皚白雪覆蓋著,車隊經常會迷路,有時候甚至會莫名其妙又走回原點。
與此同時,為汽車運輸所做的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著。湖東岸的奧西諾維茨在悄悄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司機和筑路工人們在明亮的篝火旁烤火取暖,沿岸的森林里停滿了汽車,數(shù)百位司機們就坐在卡車的駕駛艙里,以戰(zhàn)斗的姿態(tài)時刻準備著。
修建一條冰上公路,其工程的艱巨復雜程度難以想象。這條冰上航線的開辟是數(shù)以千計的平民和軍隊工兵們肩并肩,克服重重磨難攜手完成的。這些平民通常是附近各個村莊的集體農莊莊員,他們砍伐樹木,修筑了通往拉多加湖的汽車公路。軍隊工兵們的任務則是在冰上修建長達30公里的通道。筑路工人們沿途設置了路標,修建倉庫、取暖點、補給站和醫(yī)療站,還有電話和電報等通訊站。為了避開敵人的偵查,需要想盡各種辦法偽裝隱蔽。開始的幾個月里,拉多加湖上只有一些臨時的建筑設施,慢慢地,一個個解決辦法相繼出爐。1941年11月24日,上面決定再修建102號軍事汽車干線。這樣一來,往列寧格勒去的運輸通道就有兩條。次年1月起,冰上運輸開始有序進行:兩條環(huán)狀路線均方向明確,每一條單向40~50公里,一條貨物運輸線開往城里,另一條供回程的車行駛,載著疏散的婦女、兒童、傷員以及貴重文物運往大后方。
當然,德國人花了很大的力氣試圖破壞、阻斷“生命之路”,不過他們的遠射程炮在狹窄的“生命之路”上起不到大的作用。而且,列寧格勒方面軍派出了大量的高炮部隊、機槍連負責保衛(wèi)“生命之路”的安全,1941年-1942年的軍事地圖上顯示,這樣的據(jù)點有二十多個。
然而,行進在這條“生命之路”上,要面臨的艱難險阻還有很多,動輒便是生死的考驗:致命的嚴寒,刺骨的寒風,無情的暴風雪,還有冰窟窿的威脅——冰層破裂的聲音,像炮彈聲一樣令人恐懼。行駛在冰道上還必須遵循一個規(guī)律:由于脆弱的冰層無法承受長時間的重壓,不能連著一個月都沿著同一條通道運行,這就決定了必須經常變換航線。所以冰窟窿不知何時就會出現(xiàn),有時候能達到三米的寬度,往往又是被雪覆蓋,很難被人察覺。在“生命之路”開始運行的前兩周,就有157輛汽車沒有通過冰路。司機們只好敞著車門開車,以便能在落水的前一刻從車中逃命,但不是所有的司機都能那么幸運。這兩個冬天里,大約有1100輛汽車落水,每四輛車中就有一輛。這些就是我們今天在拉多加湖上空可以看到的矩形物體。
O.H.皮薩連科曾經是一位助理軍醫(yī),他回憶道:“炮彈打到冰上——冰塊和炮彈的碎片濺到高空。冰路受到震蕩,在你腳下顫動,然后就看見像蛇一樣的裂紋從彈坑四周四散開去。接著渾濁的湖水慢慢涌了上來。這個時候你覺得,所有的一切都在與人作對:外面的空氣,‘叛變的冰。沒有什么比拉多加湖的嚴寒更可怕了……后來,駛來了一隊雪橇馬車的車隊。我很興奮:終于有人從大后方趕來了!立刻往那邊跑去。只見馬兒們安靜地走著,一個跟著一個,雪橇上堆放著一袋袋面粉,車夫一動不動地坐在上面。我招呼著他們,馬車便停了下來,但是人們卻一動不動。沒有人從上面下來。原來車隊之前在湖上迷了路,車夫們早已經凍死了?!?
不過對司機們而言,在這冰天雪地里,還有一群給他們帶來溫暖和希望的守護天使。“生命之路”上安排了有三百多名調度員,他們的任務是疏散汽車,指揮路線方向,隨時監(jiān)測冰面的完好程度,充當冰上公路的安全保衛(wèi)員。司機B.и.謝爾久科回憶道:“塔尼婭穿著氈靴、棉褲和短大衣,站在崗哨上。外面還套著一件白色的大褂用來隱蔽。她一邊肩上挎著卡賓槍,另一邊是防毒面具,腰上纏著子彈帶。白天,她的手上總是拿著一面紅色的小旗,晚上就拿著信號燈……所有人都覺得她很美。沒有人注意到,她的臉頰已經凍得烏青了?!?/p>
除了調度員,這條冰上航線上像塔尼婭這樣的工作人員數(shù)以千計,他們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職責:潛水隊員負責打撈沉下去的汽車,醫(yī)護人員挽救受傷和凍僵的人們,修理隊負責處理汽車的故障……1941年-1943年間,為“生命之路”服務過的人超過兩萬,他們之中究竟有多少人犧牲,這里又上演過多少個無聲無息的悲劇,至今仍是一個謎。
1942年4月中旬,隨著氣溫上升,湖上的冰面很快消融,冰面上積起了大量的水。整整一個星期里,汽車都是在近半米深的積水中行駛。到最后汽車甚至無法到岸,人們只好徒手把貨物運到對岸。再繼續(xù)在冰上行駛是很危險的。4月21日,冰上通道關閉,但實際上一直運行到24日,因為有一些司機不顧關閉通道的命令,堅持繼續(xù)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當湖水開始解凍,汽車停止在通道上行駛之后,沿途工作的工人們徒手從湖東岸往西岸運來了65噸的糧食。對于被圍困的第一年的冬天,“生命之路”的意義尤為重大。輸往列寧格勒的貨物共計34.3萬噸,包括軍火彈藥、糧食、燃料;疏散人口近50萬,此外還轉移出大量珍貴文物。與之相比,空中運輸只貢獻了前者的百分之一?!皼]有‘生命之路,列寧格勒早已淪陷,因此這個名稱名副其實?!蹦遄舴蛘f道。
在列寧格勒保衛(wèi)戰(zhàn)的歷史上,有一個問題研究甚少,這就是在拉多加湖上曾經嘗試修建過鐵路。1942年一1943年間的冬天,人們從拉多加湖兩岸分別開始修建長達35公里的木制鐵路橋。這架橋梁本是要將拉多加湖邊的卡博納站和西邊的拉多加湖站聯(lián)系起來。兩條軌道——窄軌和普通軌道同時修建。起初由潛水員考察湖底,然后由建筑工人們(基本上為女性?。┰诒翔彸隹吡?,將木樁打入湖底,再在上面鋪上橋板,裝上鐵路路基。工人們拼命趕工,晚上就在冰上搭帳篷過夜。到1943年1月中旬,鐵路工程幾乎完成了將近一半。鐵路鋼軌上已經有一些火車開始運行,參與幫助修建工作。直到1月18日,列寧格勒和沃爾霍夫前線的蘇軍集團軍突破了敵軍的封鎖線,成功建起了一條狹窄的陸上通道,相應地,這條鐵路便沒有了修建的必要。曾經的艱辛和努力在頃刻間仿佛變得毫無意義,或許,這也是為何人們甚少提及這條鐵的“生命之路”的原因。
其實,“生命之路”還包括一條鮮為人知的地下運輸線。為了向列寧格勒供給石油制品,保障軍用燃料,1942年5月-6月,修建出了一條35公里長的石油管道,其中絕大部分是在湖底。1942年6月-1943年3月,通過這條管道往列寧格勒輸送了四萬噸燃料。
拉多加湖畔的奧西諾維茨村,如今就坐落著一座名為“生命之路”的博物館,它始建于1972年,隸屬于海軍博物館。館內設有五個展廳,詳細展示了從1941年11月底到1943年3月底為止“生命之路”的修建過程和運行歷史,并展出文件、照片、線路圖、輪船、飛機模型等戰(zhàn)爭遺物。1990年,在卡博納村又建起了另一座“生命之路”博物館,它隸屬于“列寧格勒突破封鎖”博物館一文物保護區(qū)。這兩個村莊,都是當年“生命之路”上忙得熱火朝天的碼頭和鐵路樞紐。今天的俄羅斯人,尤其是列寧格勒州的居民,永遠不會遺忘這段曾經賜予他們生機和希望的“生命之路”,更不會忘記所有在這條路上為他們奔波過、灑過汗水和熱血的那些鮮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