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康銘 陳剛 左海明 劉文舟
個案報道
Ⅰ型神經纖維瘤病 1例報告
葉康銘 陳剛 左海明 劉文舟
患者男,35歲,發(fā)現顏面部、右足背包塊5年余。患者近5年來發(fā)現顏面部、右足背出現一包塊,無紅腫、無疼痛,未做任何檢查及治療,近半年來包塊逐漸增大,右足背增大明顯,影響穿鞋和行走。查體:全身非暴露部位遍及形狀大小不一,邊緣不整,不凸出皮膚的牛奶咖啡斑 (圖1),兩側腋窩雀斑 (圖2)。右眉弓處有一約4cm×3cm的橢圓形包塊(圖3),右足背外側有一約15cm×12cm的橢圓形包塊 (圖4),質韌,無紅腫,無壓痛,邊界不清,不能推動,背部亦有三個2.5cm×2.0cm大小的包塊,質軟,無壓痛。深淺發(fā)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右足 X線示:第3、4、5跖骨,第2、3楔骨,距骨呈不同程度的破壞。顱腦MRI平掃:未見明顯異常,右前額皮下見軟組織腫塊,大小約4.0cm×4.0cm,鄰近顱骨無破壞。右足 MRI示:右足外側巨大軟組織包塊,T1W 1與肌組織等信號,見有條片狀高信號,T2W 1高信號,見明暗相間紋理狀改變,骨質破壞,鄰近組織受壓推移,增強掃描輕度強化 (圖5)。診斷:神經纖維瘤病惡變待排。患者由于足背包塊較大,影響穿鞋和行走,以"神經纖維瘤病"收住院。交代清楚病情后,姑息治療行包塊切除術,術中見包塊位于皮下,順包塊依次剝離,見包塊侵入關節(jié)腔,深及足底,彌漫性生長,呈乳白色魚肉狀,第3、4、5跖骨,第2、3楔骨,距骨呈不同程度的破壞,無法切除干凈(圖6),只能行大部分切除+關節(jié)融合術。術后病檢結果示:腫瘤內可見成簇的假Meissner小體(圖7)。診斷:Ⅰ型神經纖維瘤病。術后2月足背包塊再次復發(fā) (圖8),未做特殊處理。(圖1-8彩圖見插頁)
圖1 皮膚牛奶咖啡斑
圖2 腋窩雀斑
圖3 叢狀神經纖維瘤
圖4 足背神經纖維瘤
圖5 左足MRI片
圖6 術中所見
圖7 腫瘤內可見成簇的假Meissner小體
圖8 術后2月包塊復發(fā)
Ⅰ型神經纖維瘤病 (NFI)由于基因缺陷導致神經嵴細胞發(fā)育異常而引起多系統(tǒng)損害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其中約50%的病例來自自發(fā)性基因突變,是突變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基因位于17號染色體長臂,發(fā)病率約1/3000[1]。1882年首先報告。臨床表現:(1)皮膚癥狀:①出生時就有皮膚牛奶咖啡斑,形狀大小不一,邊緣不整,不凸出皮膚,好發(fā)于軀干非暴露部位,全身和腋窩雀斑也是特征之一。②大而黑的色素沉著,伴有肢體彌漫性肥大。③皮下包塊位于軀干和面部,數目不定,多可達數千,大小不等。(2)神經癥狀:50%患者有神經系統(tǒng)癥狀,主要是中樞或周圍神經腫瘤壓迫引起的癥狀。(3)眼部癥狀:上瞼可見纖維軟瘤或叢狀神經纖維瘤,眼瞼可捫及包塊,有虹膜錯構瘤,可隨年齡增大而增多,為NFI特有。磁共振中樞神經神經系統(tǒng)影像表現為:視神經膠質細胞瘤,T1加權低信號,T2加權高信號。病理學:神經外胚層過度增生和腫瘤形成,尚伴有中胚層過度增生。病理改變:瘤細胞呈短梭行或卵圓形,間質也多為均勻一致的原纖維狀,常見含有色素的樹突狀細胞;另一種形態(tài)特征是腫瘤內可見成簇的假 Meissner小體[2]。診斷依據 (以下2條以上):6個以上的咖啡斑;2個以上任何類型的神經纖維瘤或一個叢狀神經纖維瘤;腹部或縱軸區(qū)的雀斑;明確的骨質改變如蝶骨大翼發(fā)育不全,脊柱側彎畸形等;視神經膠質瘤;2個以上的虹膜錯構瘤;父母、同胞之一患有該病或具有該病的子女。治療:手術治療如瘤體較大發(fā)生壓迫癥狀,有導致功能障礙趨勢或有惡變者,一般主張外科切除,術后易復發(fā)、惡變。非手術治療:牛奶咖啡斑影響外觀者可用激光或化學剝脫術治療,有一定療效,化療、放療、分子靶向治療可進行,但不確切[3]。陳旻靜、劉林嶓[4]報道遺傳病的最佳療法是基因治療,NFI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于 NFI基因突變多,臨床表現多樣化,動物模型制作困難等因素的研究一直未有突破進展,基因治療尚不成熟。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水平及基因突變檢測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將為基因治療帶來光明的前景。
本例患者,有全身牛奶咖啡斑,腋窩雀斑,兩個以上的神經纖維瘤,一個叢狀神經纖維瘤,磁共振表現和病理改變均符合Ⅰ型神經纖維瘤病,診斷明確,治療必須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嚴重影響功能及有惡變傾向的神經纖維瘤,才能進行手術治療,治療也只能行姑息手術或截肢術,手術難以切除干凈,術后容易復發(fā)。
[1] 王信華,邱勇.Ⅰ型神經纖維瘤病合并Ⅰ型Chiari畸形一例報告.中華骨科雜志,2010,30:802-803.
[2] 王堅,朱雄增.軟組織腫瘤病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10-417.
[3] 張超,滕利.神經纖維瘤病的相關因素與治療進展.中國美容醫(yī)學,2010,19:133-136.
[4] 陳旻靜,劉林嶓.神經纖維瘤與神經纖維瘤病發(fā)病機制、診斷與治療新進展.鄭州大學碩士(2004)學術論文.
葉康銘(1968-)男,本科,副主任醫(yī)師。脊柱、關節(jié)、創(chuàng)傷。
2014-07-27)
10.3969/j.issn.1672-5972.2015.02.022
swgk2014-07-0133
湖北省孝昌縣第一人民醫(yī)院骨科,湖北孝昌43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