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碧霞
春秋時期,晉文公殫精竭慮終成中原霸主,為了進一步擴張領土,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慫恿秦王,各率大軍一起圍攻鄭國。而鄭國只是一個小國,情勢危若累卵,此時最好的出路就是外交,燭之武正是受任于這危難之間,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動了秦王,讓秦晉聯(lián)盟瓦解。
對于一個小小的鄭國,在“黑云壓城城欲摧”之際,竟然能“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化干戈為玉帛”,為什么呢?掩卷認真思索,不得不佩服燭之武的迂回外交策略和真誠透徹、邏輯嚴密的外交辭令。
一、外交策略
1運用邏輯同一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奔热荒貒菫槔鴣恚揖陀髦岳?,說辭全過程都緊緊圍繞一個“利”字。
2運用邏輯矛盾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不斷擴張領土,展開“爭利”拉鋸戰(zhàn)。秦晉表面上結(jié)成聯(lián)盟,實際上是各懷野心。燭之武充分利用兩國之間的矛盾,成功說退秦師。
3運用邏輯排中律
站在“秦利”的高度上,燭之武通過邏輯嚴密的層層遞進剖析,入情入理地告訴秦王:滅亡鄭國,秦獲利還是晉獲利?滅亡鄭國之后,對秦國而言,晉國究竟是敵,還是友呢?攻鄭與友鄭,孰利孰弊?
聰明的燭之武,一開始采用欲擒故縱法,說如果滅亡鄭國對您有益處,那就打吧!接著,一字不提鄭國的利益,就說我們已經(jīng)知道自己會滅亡,就這樣以一個弱國的身份站在強大的秦王面前,消除了秦王對他的心理戒備,拉近了他和秦王之間的心理距離,這應該是外交心理戰(zhàn)術的成功。接著處處圍繞“秦利”,為秦國大局著想,一步一步地引導秦王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自己帶來的危害,而和鄭國結(jié)盟會讓自己受益匪淺。
二、外交辭令
1開門見山提出觀點
如果滅亡鄭國對您有益處,那就打吧!(假設推理)
2假設論證和歸謬推理
(1)滅亡鄭國對您秦國有益(假設前提)
秦國攻打鄭國,必須越過晉國,戰(zhàn)線拉長,勞民傷財;滅掉鄭國,獲益最大的是距離鄭國最近的晉國,其東邊疆域變大,而并不是您秦國。(在假設的前提下推出此情景下的必然的錯誤性的結(jié)論)
(2)結(jié)論:這場戰(zhàn)爭結(jié)束,“鄰之厚,君之薄”。秦國勞而無得,而晉國腰桿更粗了。
這一層次的論證推理,結(jié)果是:利字當頭,不得不引發(fā)秦王對自己現(xiàn)有舉措利弊的認真思考,以利松動秦王攻打鄭國的念頭。
3對比論證
(1)滅亡鄭國對秦國沒有益處。(從“越國以鄙遠”到“君之薄也”)
(2)不滅鄭國對秦國有益處。(從“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到“君亦無所害”,其中又使用假設論證、純粹關系推理、遞進推理)
a如果秦國不攻打鄭國,和鄭國和好結(jié)盟;那么,鄭國也不計前嫌,和秦國和好結(jié)盟。(純粹關系推理)
b那么,鄭國樂意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招待秦國來來往往出使的人,并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遞進推理)
對比論證的結(jié)論:不攻打鄭國,和鄭國友好相處,益處多多。
這一層次的論證推理結(jié)果是:既然保存鄭國對秦國有種種好處,那么,何不放棄進攻鄭國?更深入地引發(fā)秦王對秦晉鄭三國格局的利弊權衡,動搖了秦王攻打鄭國的念頭。
4引申論證、歸謬推理和溯源推理
(1)況且秦王曾給予晉文公恩惠,晉文公承諾:他順利回國成王時一定給予秦王您焦、瑕兩座城池。(引申論證)
(2)晉文公剛回國就對您劈腿了,不僅沒按諾言給予您秦王焦、瑕兩座城池,更讓人看不下去的是“朝濟而夕設版”。
(3)結(jié)論:晉文公過河拆橋,言而無信。(以上三點屬于歸謬推理)
(4)為什么晉文公會過河拆橋、言而無信?究其根本,在于晉文公野心大,永不滿足;城府很深,善于蒙人。(溯源推理)
這一層次的論證推理,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曾有過的歷史矛盾,戳傷了秦王心底多年不曾再注意的傷疤,激起秦王曾經(jīng)的傷痛,使他不得不對晉文公的為人和自己的此次行動做重新的審視。
經(jīng)過這一層次的論證,晉文公的為人怎么樣,不言而喻了,這就為下文論證樹立了靶子;更重要的是挑起秦晉曾有的矛盾,破壞秦晉友好關系。
5求同推理
(1)此時晉文公已是中原霸主,野心大,永不滿足,不斷向四周擴大他的疆界。
(2)晉文公向東攻打鄭國,擴大他東邊的邊界。
結(jié)論:他的目標不僅僅是鄭國,下一步就是向西攻打秦國了,擴大西邊的邊界。
這一層次的論證推理結(jié)果是:使秦王不得不直面過去、現(xiàn)在和今后可能發(fā)生的境況,正視晉文公,并對晉文公有所警戒。這一招從心底上瓦解秦王對晉文公的信任,以此松動秦晉聯(lián)盟。
6歸納推理
(1)焉用亡鄭以陪鄰?
(2)闕秦以利晉
結(jié)論:還是不打鄭國好。
我作為秦王,怎能一時沖動呢?我祖輩幾代苦心經(jīng)營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怎能置之不顧呢?再則,我的發(fā)展呢?
這一層次的論證推理結(jié)果是,秦王意識到自己國家今后可能面臨的危險,或者也可以說是今后稱霸中原的障礙,最后決定與晉國分道揚鑣,不僅與鄭國訂立盟約,還反過來幫助鄭國,保存鄭國。
縱觀整個推理過程,燭之武作為一個說客,在鄭國“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充分利用秦晉聯(lián)盟的各懷野心、各欲稱霸的不牢固的外交關系,在秦王面前,不失時機地迎合秦王,打擊晉文公。論說過程處處站在秦國的角度,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層層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先消除了秦王對他的心理戒備,松動秦王攻打鄭國的念想,引發(fā)秦王對秦晉鄭三國格局的利弊權衡思考,動搖秦王攻打鄭國的舉動,戳傷了秦王傷疤,激起秦王傷痛,重新審視自己的此次行動,挑起秦晉曾有的矛盾,破壞秦晉友好關系,瓦解秦王對晉文公的信任,終于成功瓦解了秦晉聯(lián)盟。
福建派語文界泰斗孫紹振曾說過,要有理性,就要做不動感情的分析,滿足于抒情就膚淺了,就沒有頭腦了。議論的基礎就是全面(至少是正反兩面)分析,這是常識。議論文的教學需要重新啟蒙,我們?nèi)沃氐肋h。語文教師可以立足于教材名篇,引導學生做深層閱讀,在學習欣賞語言藝術的同時,滲透一些相關的邏輯學知識,讓學生學會站在邏輯的角度去大膽發(fā)聲,學會分析世間萬物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做一個有思想的人。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學(351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