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舉
教材的目錄是我們“即類求書,因書究學”的指南。利用目錄,能夠使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具體化,實現知識“薄”與“厚”的統(tǒng)一。讓目錄成為政治課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讓學生去求知、探索、實踐。
目錄 出發(fā)點 歸宿
多年來,筆者堅持聽他人開學的第一課。在第一課上,絕大多數老師首先是用三言兩語簡介本學科或本模塊的主要內容,然后就直奔主題:“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一課第一框……”。筆者不解,意義非凡的“目錄”,不少老師為何“三過家門而不入”?清人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一《史記集解分八十卷》中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涂,方能得其門而入?!薄胺沧x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庇纱丝梢?,目錄是我們“即類求書,因書究學”的指南。下面筆者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為例,談談如何利用目錄來提高教與學的有效性。
一、目錄,求知的出發(fā)點
1.由感覺到感知
從教多年,筆者的第一節(jié)課都是“目錄課”。我在教學每一個模塊之前,都讓學生先打開目錄,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去通讀目錄,讓學生先去找“感覺”,感知該模塊“是什么”,要“學什么”,做到心中有數。
2.由“解目”到“提趣”
學生通讀目錄后,要給學生“解目”,提高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光讓學生看目錄,學生往往會有云里霧里之感,甚至產生厭惡的情緒。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中的有關哲理是比較深奧的,如何讓深奧的哲理“深入淺出”,進而讓學生“熱愛”哲學?老師首先要從目錄講起,不要讓“空洞”、“抽象”的目錄阻擋了學生的興趣。對照《生活與哲學》的目錄,可以追問學生: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有的學生認為是“上帝、神仙”,有的學生認為是“鬼怪、靈魂”,有的學生認為是“水、土”……對光怪陸離的回答,筆者讓學生看目錄中的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再讓學生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學生簡直是異口同聲:“物質”。然后,筆者又讓學生看目錄中的第二課“百舸爭流的思想”,把學生分為兩類:把認為世界本原是“上帝、神仙、鬼怪、靈魂”的學生作為一類,把認為世界本原是“水、土”的學生作為另一類。讓學生回答自己屬于什么“主義”(哲學派別),有學生把自己定位為“唯物主義者”,還有學生把自己定位為“唯心主義者”……筆者趁熱打鐵:“你們不但知道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而且還能夠區(qū)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了,哲學就是這么簡單”。緊接著筆者又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學生(個體)是聯系的,還是孤立的?是發(fā)展的,還是靜止的?我們應該用全面的觀點,還是應該用片面的觀點去看問題?讓學生對照第三單元的目錄去回答這些問題,沒過多久,有個學生很自信地說:“我們學生是相互聯系的、發(fā)展的,我們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對他的回答筆者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你不僅知道世界‘是什么’,而且還知道世界的狀況‘怎么樣’,哲學要解決的兩大問題就是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樣’,你們這么聰明,學不好哲學才怪!”此時,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已經“膨脹”了。
3.由興趣到求索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如果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名師都十分重視興趣在教學中的作用。開學第一課讓學生看目錄,在目錄中幫助學生找興趣,興趣來了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就會事半功倍。
二、目錄,知識的歸宿
一個模塊結束或一本書結束后,通常我們都要進入知識的復習、鞏固、提升階段。這時通過回歸目錄,去鞏固、提升所學的知識,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1.翻開目錄,打開記憶的閘門
心理學家認為:記憶是良好的品格,記憶的知識越多,觀察就越敏銳,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準確,就越富有創(chuàng)造力。一本書或一個模塊學習結束后,我們要記憶的東西太多,如何記憶,有些學生很頭疼。筆者的做法是讓學生打開目錄,按照目錄的順序,打開記憶的閘門,回放所學的知識。在回放中有的學生對有些知識的把握已經變得模糊,此時,教師要允許學生看課本里的具體內容,以恢復記憶。如果回放一遍不行,就再回放一遍,直到記住為止。這個環(huán)節(jié)一般要花一至兩節(jié)課的時間,老師在這方面要舍得時間的投入,因為在這方面的投入定會收到可觀的產出。
2.說說寫寫,留下記憶的痕跡
說就是在獨立回放、記憶一番后,同桌的兩個同學按照目錄的順序共同闡述課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知識間的聯系與區(qū)別等,以此達到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目的。結合某一具體問題,老師還應鼓勵學生到講臺上去說,尤其是要讓平時不善于表達的同學多說,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能夠鍛煉、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對記憶模糊的知識還要多寫,寫多了自然而然地就記住了。有時候,寫比說更重要,會說不會寫,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肯定是吃虧的。
3.歸納整理,提升所學的知識
一本書的學習結束后,學生往往有零、亂、散的感覺,此時,老師要指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使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再由面到體。只有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我們才能從整體上去把握知識,提升知識,進而去運用所學的知識。教學中的這一環(huán)節(jié)也要圍繞目錄進行。從結構體系上來看,《生活與哲學》分為四大塊:唯物論、認識論、辯證法、歷史觀和人生價值觀。筆者讓學生打開目錄,讓學生指出目錄中的哪些內容屬于唯物論,哪些屬于辯證法……讓學生對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歸類。老師要提醒學生看目錄要從宏觀到微觀,即先看單元、課題、框題,再去填補框題的具體內容。如《生活與哲學》的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從宏觀上看它是屬于辯證法,從微觀上看,第七課是辯證法的聯系觀,第八課是辯證法的發(fā)展觀,第九課是辯證法的矛盾觀,第十課是辯證法的辯證否定觀,而這些觀點再從微觀上看,它們又包括一些更為具體的內容。如果我們把宏觀與微觀結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有機的知識體系。這個體系必須讓學生動手構建,構建好以后,這座哲學大廈就會屹立在學生的腦中,使其終生受益。
以下是學生按照《生活與哲學》第三單元的目錄所構建的結構圖。
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我們都要利用好教材的目錄。這樣既有利于我們整理知識,使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使書越讀越“薄”,薄到僅剩下目錄;又能使我們的知識立體化、具體化,使我們獲得的知識越來越“厚”;還能夠促使我們的學生在憶一憶、說一說、寫一寫、整一整的鞏固和提升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增強自主意識,培養(yǎng)記憶、理解、整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愿我們的老師“善待”目錄,愿我們的學生緊抓目錄。目錄是“目”,又是“綱”,兩者結合,才能達到綱舉目張。
【責任編輯 王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