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華
[摘 要]在新課改提出的語用理念下,傳統(tǒng)閱讀教學中梳理文章脈絡的教學方法得到了全新的運用。文脈梳理讓學生在交融中提升語用能力,在悟法中習得習作技巧,在運用中發(fā)展言語生命,使學生形成了語用能力。
[關鍵詞]語用 文脈梳理 價值 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6-041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文本結構,梳理文章脈絡,一直以來都是閱讀教學的傳統(tǒng)教法。隨著“語用”理念的提出,閱讀教學“聚焦語言學習,提升語用水平”的教學取向日漸清晰?;谶@樣的教學理念,梳理文本脈絡就顯現(xiàn)出更為充足的實施價值。那如何才能讓文脈梳理衍生出新意,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呢?
一、順勢而導,在交融中提升語用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敘事性作品提出了“了解事件梗概”的要求,而對于說明性文章則要求“能抓住要點”,而這些要求必須建立在對文本段落大意和基本內(nèi)容的理解上。從這個角度審視,梳理課文的文脈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教學《“東方之珠”》這篇課文時,學生在初步閱讀感知后知道了課文是按照地點的轉換從沙灘到公園,再到街市的順序進行文本創(chuàng)作的。在教學中,教師就引導學生說說課文中描寫的香港各處都有什么特點。學生在課文的閱讀中,或直接提取信息,為己所用;或適當加以概括,加以提煉,從而感受到了香港沙灘的迷人、公園的熱鬧、街市的繁華。
這種形式的文脈梳理就成功地與學生提取信息、提煉大意的概括能力有機融合起來,讓學生在概括段落大意,甚至是文本大意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教學妙用,提升了學生的語用水平。
二、溯源而下,在悟法中習得習作技巧
語用理念下的文脈梳理不僅僅要讓學生懂得文本的創(chuàng)作思路,更要讓學生依循這樣的文本脈絡,不斷地深入到文本的語言內(nèi)核之中,共同探尋文本語言的內(nèi)在形式和秘秒。
例如,在教學《煙臺的?!芬晃臅r,學生已經(jīng)讀懂了課文按照四季轉換的順序進行描寫的,此時教師提出了一個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為什么這篇課文沒有按照慣有的“春夏秋冬”的順序,而是按照“冬春夏秋”的順序進行創(chuàng)作呢?學生在仔細閱讀思考中會發(fā)現(xiàn),這其實蘊藏著作者的獨具匠心:煙臺冬季的海最具特色,作者在開篇就將凝重、暴怒和壯麗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形成了激蕩的情感之潮;而在結束時,選用秋的高遠輔以悠遠的意味,并將春天的輕盈、夏天的浪漫鑲嵌其中,讓讀者原本激蕩之心歸于平靜,契合了讀者張弛有度的閱讀心理。
不管結構如何安排,文脈如何設置,都是作者出于表達需要的精心選擇。教師應努力引導學生通過對“為何要這樣寫”的思考深度領悟“怎樣寫”的內(nèi)在規(guī)律,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文脈梳理的過程中轉變寫作的理念,習得寫作的技巧。
三、由悟而寫,在運用中發(fā)展言語生命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選擇適切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厘清文本脈絡的同時,引領學生向語用表達層面突圍,從而讓學生經(jīng)歷體悟、悅納、內(nèi)化、運用的思路歷程,借機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1.在反復感知中領悟規(guī)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文本的特質選用其他相關的文本,進行同類文本的滲入,讓學生展開互文閱讀,促進學生對語言規(guī)律的掌握。
例如,教學《“東方之珠”》時,學生感受到課文按照總分總的結構謀篇布局,分寫內(nèi)容與總起提及的內(nèi)容一一對應。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時引入了與此相關的其他文本,如《北大荒的秋天》,讓學生在閱讀感知中進行比照辨析,在眾多文本的共同浸潤下,強化學生對相同語言規(guī)律的體悟,促進了學生語用能力的形成。
2.在語境創(chuàng)設中內(nèi)化運用
在學生習得具體的語言規(guī)律之后,教師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真實可感的語境中進行扎實的言語實踐,真正在感知文脈的過程中歷練學生的語用能力。
如《錢學森》一文采用了倒敘的方式開頭,以錢學森克服種種困難踏上回國征途的意氣勃發(fā)開篇,通過簡潔精練的白描式語言勾勒出了人物鮮活的人格魅力。教學中,教師結合學校運動會頒獎儀式上學生上臺領獎時的得意開展練筆,并讓學生將這段文字放置在習作的開頭,繼而引出其比賽的過程,引導學生將“倒敘+白描”的布局之法運用到自身的習作中。
語文是實踐性極強的綜合課程,僅僅停留于感知體悟這一內(nèi)化層面,是無濟于語用能力提升的。而必須借助相應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達成學以致用的教學效益。
總之,語文教師要積極從“梳理文脈是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鋪墊”這一局限認知中跳出來,充分意識到厘清文脈更是學生感知語言形式,提升語用能力的又一重要契機,并積極付之于語用實踐中,這樣才能讓文脈梳理這一老策略凸顯出全新的價值。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