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冬梅
【摘要】本文從吉林省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遼代文物中,探尋契丹民族的文化特色。這三件文物都是金質(zhì)帶飾品,本文從它們的質(zhì)地、紋飾、工藝三個方面闡述其民族特色。
【關(guān)鍵詞】契丹 金飾品 民族特色
在中國歷史上,遼、宋、夏、金是繼五代十國之后又一個分裂的時期。在這四個王朝中,宋朝的工藝美術(shù)最重要。宋朝實施了抑武修文的國策,這對當時工藝美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教授尚剛先生認為:在中國古代,兩宋的社會文化素質(zhì)最高。遼和金是與宋同時存在于我國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這兩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都存在百年以上。他們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中,創(chuàng)立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我國的歷史文明中寫下了濃重的、不可或缺的一筆。遼與金這兩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與兩宋同時存在,他們的民族文化,受到了兩宋文化的影響,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特點。但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堅定地保持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在漫長的藝術(shù)歷史上獨樹一幟。
吉林省博物院收藏了幾件遼代的金帶飾。一件為金帶銙,1972年9月王如昌于哲里木盟科左后旗海斯改公社牙馬吐大隊征集。這件金帶銙寬6.5厘米,高4.5厘米,重87.1克。菱花形,下部焊接著一個方形的小孔,即為古眼。帶銙正面飾一條飛龍,張口吐舌,眼部突出,龍須卷曲,整條龍盤曲于云紋之上。帶銙通體鏤空,在古眼上飾有水波紋飾,背部有對稱長方形梁,用于穿帶之用(見圖1、圖2)。在我國北方游牧民族中,有一種民族服飾的組成部分,叫做蹀躞帶,這種帶銙就是蹀躞帶上的一個組成部分?!磅搋蟆笔窍祾煊趲с捝瞎叛鄞┛字械男ё覽1],帶子上習慣系刀子、解錐、針筒、箭囊等生活與攻戰(zhàn)的必需品。 “蹀躞帶”就是這種配有蹀躞的腰帶。蹀躞帶基本上由帶鞓、帶銙、帶頭及帶尾等部分組成。 《遼史·儀衛(wèi)志》記載:“武官七事:佩刀、刀子、磨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痹谶|代,通常是通過“蹀躞帶”上帶銙的質(zhì)料、形狀、數(shù)量、紋飾來辨別佩戴者的等級。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shù)研究中心 研究員韓雪巖將遼代官服蹀躞帶帶銙分為Ⅰ式和Ⅱ式。[2]他認為Ⅰ式屬于高級勛貴正式場合束佩的腰帶,在帶銙上穿有古眼,古眼下系蹀躞。Ⅱ式所綴帶銙數(shù)量較少,往往沒有古眼,蹀躞較少,應(yīng)為一般官員非正式場合所束。本文所說的這一對金帶銙就是下具古眼的形制,據(jù)此判定應(yīng)為高級勛貴所佩戴的形制。
還有一件金陀尾,1972年9月王如昌于哲里木盟科左后旗海斯改公社牙馬吐大隊征集。這件金陀尾長6.7厘米,寬2.3厘米,重14.5克。略呈長方形,鏤空。正面飾一條飛龍,張口,唇上翹,圓目,呈飛奔狀,四周有卷云紋飾。背面有殘留金釘,為連接腰帶所用(見圖3、圖4)。制作工藝精細。 “帶尾”亦稱為“鎧尾”“鉈尾”“獺尾”“撻尾”或“魚尾”[3]。帶尾的材料和裝飾,一般根據(jù)帶銙而定。各條腰帶通常僅用一塊帶尾,其造型比帶銙略長,一端方正,一端則做成弧形。按規(guī)定,腰帶系束之后,帶尾必須朝下,以表示自己對朝廷的順服。此規(guī)定產(chǎn)生于唐初,按照《新唐書·輿服志》記載:“至唐高祖,以赭黃袍,巾帶為常服。腰帶者,搢垂頭于下。名曰鉈尾,取順下之下?!?這件金陀尾,材料和紋飾都和上述的金帶銙一致,都為純金質(zhì)地,紋飾也為鏤空龍云紋,可以判斷出是同一時期的器物。
另一件金帶環(huán),此件器物為遼代器物,1972年9月由王如昌從內(nèi)蒙古哲里木盟科左后旗海斯改公社牙馬吐大隊社員手中征集。這件器物質(zhì)地為金,長3.2厘米,寬2.6厘米,重11.7克,保存完整。這件金帶環(huán)略呈橢圓形,底面平整,有接口,焊接痕跡明顯,上面微弧。帶飾的邊緣凸起,緊鄰一圈突起的連珠狀紋飾,主題紋飾由兩部分組成,底部為刻劃的海水紋,線條細致均勻,上部微弧的部分為突起的云紋,以凸雕的手法體現(xiàn),云卷云舒,自然流暢(見圖5、圖6)。這件金帶環(huán)金質(zhì)厚重,做工精致,紋飾精美。
從這三件遼代金飾品中,不難看出,它們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契丹風格,承載著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藝術(shù)氣息。
首先,從器物質(zhì)地上看,這三件器物均為純金質(zhì)地,這一點上就充分體現(xiàn)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遼金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崇尚貴金屬,這一時期的金屬制造業(yè)達到了歷史上一個巔峰時期。遼金時期也正是中國藝術(shù)文明最發(fā)達的唐宋時期,受唐宋的影響,遼金時期的藝術(shù)水平也達到了一個高峰。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教授尚剛先生在《中國工藝美術(shù)史新編》 中提出:契丹人建國后,擁有發(fā)達的貴金屬制造業(yè)[4]。中原地區(qū)尚玉,以玉為尊。而契丹族由于受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影響,特別喜歡金銀器等貴重金屬。貴重金屬有堅固耐用易于修補的優(yōu)點 ,這對居無定所、流動生活的游牧民族是十分有利的。契丹人將中原漢地的一些工藝制作很好地運用在貴金屬的制作上面,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shù)品。契丹人吸收了漢文化的精華,又加以適當?shù)母淖?,為本民族所利用,這點充分地展示了他們的民族智慧。這一改變,擴展和豐富了我國文物的種類,也使得契丹的民族風得以很好地保留和展現(xiàn)。
其次,從紋飾風格上看,遼代金銀器的紋飾一方面承襲唐代風格,另一方面,由于契丹民族是游牧民族,生活的范圍廣泛,接觸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很復(fù)雜,所以受周邊其他民族等文化的影響也很明顯。但是無論怎樣,他們總是堅強地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點。內(nèi)蒙古博物院張景明、趙愛軍先生將遼代金銀器分為三個時期[5]:第一時期,太祖至圣宗(907~1030年),這一時期主要受唐文化和西方文化影響,紋飾采用環(huán)帶夾單點裝飾和滿地裝飾。紋飾種類可分為動物、植物和人物故事。動物紋以龍鳳、摩羯、鴛鴦最為常見。龍的體形纖細,胸脯細??;鳳的形體瘦長,頭無頂帽,尾巴較短。第一階段后期始出現(xiàn)宋代風格。第二時期,興宗時期(1031~1054年),紋飾受唐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較第一期減少,單點裝飾和滿地裝飾的布局仍然使用,素面器大量增加。第二期紋飾比第一期種類減少,簡練明朗,沒有分區(qū)裝飾,在紋樣構(gòu)圖上不講究,缺少規(guī)劃整齊的布局。第三時期,道宗至天祚帝時期(1055—1125年),紋飾主要是受宋文化的影響或直接從宋地輸入文物,完全是宋的風格,唐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響微乎其微。這三個分期中,我們可以看出,遼代金銀器上唐代的風格由濃至淡,唐風對遼代的金銀器影響由強到弱,到第三期,宋風占據(jù)了遼代工藝水平風格的主體。從這種分期來看,吉林省博物院藏的這三件遼代金飾品應(yīng)為遼中期的作品。這三件器物的紋飾上,金帶銙為一對,主體圖案對稱,龍首相對,輔以云紋,為滿地裝飾,周圍飾有連珠紋;金陀尾也是飛龍紋飾,下襯云紋,四周輔以連珠紋;金帶飾則是云紋和水草紋,云紋兩側(cè)也輔以連珠紋,這些紋飾都是承襲了唐風,卻又不完全同于唐代的風格。唐代文物的裝飾風格端莊大氣,細膩精致,富麗堂皇。契丹民族畢竟是草原民族,其風格比之唐朝要樸素和簡化。三件器物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契丹風格,那就是紋飾簡潔大方、粗獷豪放,沒有精雕細刻,但意會神傳,充分體現(xiàn)了游牧民族豪放簡練的藝術(shù)風格。
最后,從制作工藝上看,這三件器物上運用了鑄造、鉚焊、鏤雕、鏨刻的工藝手法,其中金帶銙和金陀尾上,有鑄造、鏤雕、鏨刻的工藝手法,而金帶飾上則體現(xiàn)出了浮雕和鉚焊的工藝。這些工藝手法雖然受教于唐代,卻也體現(xiàn)出了契丹民族粗獷簡練的手法,較之唐代,缺少了精美細致,增添了粗獷豪放。
從這幾件帶飾上,我們不難看出,契丹族是一個擅長學習的民族,他們積極吸收所觸及的先進文化,以促進本民族的發(fā)展,但是他們絕非是忘我的吸收,他們?nèi)匀槐3种约罕久褡宓膫鹘y(tǒng),他們把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
參考文獻:
[1][2][3]韓雪巖.遼代官服“蹀躞帶”帶銙之形制淵源考[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9ec1090100sc95.html,2011-04-19.
[4]尚剛.中國工藝美術(shù)史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5.
[5] 張景明,趙愛軍.遼代金銀器的器形紋飾演變及工藝[J].北方文物,200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