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艷芳 王圣利
摘 要:有關于法人本質先后產(chǎn)生了擬制說、否定說和實在說等學說,本文從法理及現(xiàn)實角度對這三種學說進行了簡要分析,并通過將法人本質問題與人的本質問題進行對比分析闡述了一些對于法人本質問題的看法,同時以此方法對當下幾種有關法人本質的解讀進行了分析,闡明了自己較為認同的解讀及理由,并對有關法人的幾個概念進行了解讀,法人制度的探討歸根結底是要指導現(xiàn)實,正確認識法人的本質對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法人;本質;分析
一、擬制說、否定說和實在說的法理及現(xiàn)實分析
法人擬制說,顧名思義指的是將法人擬制為自然人使其具有因法律上的目的而被承認的人格,可以看到擬制說的觀點主要有兩個層面,第一是法律上的權利義務主體必須是自然人。第二,法人與自然人在人格、財產(chǎn)和責任上有具有重大的區(qū)別。通過對擬制說主要觀點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其學說背后的時代局限性。擬制說沒有解釋為何不能給予法人權利義務主體資格資格,自然也就沒有涉及到法人的本質。擬制說的權利義務主體只能是自然人的論述已沒有現(xiàn)實意義,但作為對法人本質的探索,法人擬制說也有其積極意義,當前學界普遍認同的法人的基本法律特征包括擁有獨立的財產(chǎn)和承擔獨立的責任等,這在法人擬制說中是做了分析的。
法人否定說是否認法人這一主體的存在,其學說主要觀點在于法人作為整體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法人的財產(chǎn)及日常運作、管理都是其背后的自然人的活動,法人的意思表示也是由法人的成員創(chuàng)造和表達,因此賦予其權利義務主體資格沒有意義。通過推敲不難發(fā)現(xiàn)其學說架構也沒有涉及到法人本質,其相較于擬制說具有一定進步,但是只分析構成部分也未能剖析到法人這一主體的本質,因此這顯然是一種否認法人這一社會主體客觀存在的學說,不僅不承認法人應當具有成為民事主體的資格,甚至都不承認法人的客觀存在了。
法人實在說認為法人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具體的又分為有機體說和組織體說,但分析其學說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仍有其局限,首先從有機體說來看,法人是客觀存在的實體,所以應當和自然人一樣被賦予權利義務主體資格,這顯然于常理不和,按此說法凡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均應成為權利義務主體,而現(xiàn)實顯然不是如此,組織體說相較于有機體說更為全面,認為法人應當成為權利義務主體。這是目前學界比較認可的一種觀點,但是仔細推敲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論斷對于法人的本質是什么也并未清楚表達,可見其權利義務主體資格的來源尚未揭露法人本質。
二、本質與本質屬性角度對法人本質的解讀
法人本質問題學說的發(fā)展也是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這期間產(chǎn)生了很多學說,但從上文分析來看幾種主流學說都并未真正涉及到法人的本質。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理解研究法人的本質呢?
首先我們要明晰本質是什么。筆者認為有關法人本質的幾種學說之所以都未能很好理解或者沒有涉及到法人本質的首要原因在于對本質的界定或者認識不清。我們要探討一個事物的本質時應考慮或者研究的方面:本質必須使該事物得以區(qū)別于其他事物并且能從根本上反映其特點,并且本質不是對現(xiàn)象的簡單歸類。我國《民法通則》第36條對法人的概念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顯然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是法人的本質屬性,但是由知道法人的本質屬性并不能逆推出法人的本質是什么,簡言之,法人的本質屬性是我們知道了一個事物是法人之后概括出的它眾多屬性中具有特殊性本質性的一些,最多只是在屬性上使其與其他非本質屬性有區(qū)別,但是法人的本質是什么并不能很好推斷,因此我們發(fā)現(xiàn)通過對法人定義的研讀最多只能知道其本質屬性,但是對于法人的本質是什么卻并未觸及。
其次我們要明晰本質屬性和本質的區(qū)別,我們再來解讀一下有關法人本質的幾種學說有無認識到這一區(qū)別,法人擬制說和法人否認說主要爭論點在于有無法人,既然有無法人尚有爭論自然也就沒有切合的定義,那么法人的本質屬性自然也無從談起,更勿論本質屬性和本質的區(qū)別了。所以這兩種說法沒有涉及到這一區(qū)別,實在說可以說是在承認法人存在的前提下探討法人的本質屬性,但其實對于法人的本質和法人本質屬性的區(qū)分依舊不清晰,因此對于何為法人的本質也未能給出答案。
三、人的本質與法人本質對比分析法人本質
基于法人的本質屬性和法人的本質的區(qū)別的重要性以及難以比較性,下面將法人本質和本質屬性的區(qū)分與理解和人的本質和本質屬性加的區(qū)分比較進行對比分析。不同的研究領域對人的定義各不相同。作為一個人要具備哪些本質的屬性:要能夠使用語言、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fā)展,還有其他的諸如馬克思主義提出的會勞動、會制造和使用工具等。我們定義人的本質當然不能說人是會勞動、會語言、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靈長目動物。而使用語言的背后體現(xiàn)的是人與人的一種社會關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本質屬性一定程度上反映本質,本質不是通過對客觀屬性的歸納中得來的,更不是對現(xiàn)象的分析和概括,本質具有一種抽象概括性,是對事物一種抽象概括升華后的分類。
基于此認識,我們來分析幾種有關于法人本質的新討論。
有的學者認為法人是一種法律賦予的人格,法人的人格來源或者其本質則是能承擔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具有社會價值。但是認為法人是一種法律賦予的人格在學界有較多附議。但是將法人本質視為一種作用,似乎有點難以理解,更何況法人之所以有此作用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比如法律承認法人人格并賦予其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等。因此將法人本質視為一種作用仍不夠深入。以我們之前的本質與本質屬性分析方法來看,法人制度的作用相較于資格法人人格等仍是外在表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故以此作為法人的本質并不十分恰當。??
有學者指出:“所謂法人,是被承認具有成為獨立權利主體資格的團體,成為這種獨立權利主體的資格,成為法人格”,①從這一定義來看,作者認為法人本質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法律上的主體資格。資格當然點名了法人制度創(chuàng)立的原因和意義,即適應社會經(jīng)濟變化發(fā)展的趨勢賦予新產(chǎn)生的主體以權利義務主體地位。在這一定義中,作者將法人定義為一種具有獨立權利義務主體資格的團體,而其本質是法人的這種資格。這一論斷大致符合我們說的本質與本質屬性的區(qū)分,資格不是外在現(xiàn)象,但是通過資格的外化表現(xiàn)出的是法人獨立享有權利,獨立承擔義務,即具有成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這是一種資格的外化。符合我們之前的本質屬性是對于本質的表現(xiàn)的說法,即法人本質上體現(xiàn)的是一種資格,是法律根據(jù)社會經(jīng)發(fā)展需要賦予法人這一社會組織的法律地位和法律界定。且相較于目前存在的作用說而言更具合理性。
那么在上述定義中我們?yōu)槭裁床粚⑷烁褡鳛榉ㄈ吮举|呢?我們知道法律上的人是相對于自然人而言的,法律上的人之所以稱其為人是因為其有人格。因此人格體現(xiàn)在法律上便是可以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能力。人格是法律上的人的外化屬性,因此將其作為法人本質便不符合我們之前的對比了。用我們之前的人類社會的對比來分析的話,人格即是一個人變現(xiàn)出來的人的性格、情感特征等。以一個人的人類性情感特征和性格作為人的本質顯然有失偏頗。
順便指出,在對法人本質的探討上,常常會涉及到意思表示能力。自然人只要有生理和心理基礎便有意思表示能力,但是法律上的人的意思表示能力值得必須是能表達出來的那一部分,如果不允許表達或者不是由自身表達,那么在法律上來說該主體就不具備意思表示能力。也正因為此,對于擬制說、否定說和實在說三家學說爭論的法人本質問題,有的學者認為它們都在探索法人意思表示能力的有無。擬制說支持者們認為法人無意思表示能力和自由意志,故不能成為權利義務主體,法人否定說認為法人的意思表示等均來源于法人的成員,故法人主體不存在,實在說認為法人和自然人一樣,其有意思表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故實際存在,并對其本質屬性進行了初探。
四、探討法人本質的意義
將法人的本質定性為一種對社會的作用固然有失偏頗,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反映出法人制度對于社會的巨大影響。因為我們對法人的本質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大的來說,從國際社會來看,聯(lián)合國,國家,地區(qū)團體、組織等主體是否為法人,其本質如何,與法人本質問題的研究息息相關。從刑法上來看,公司與其他類型的社團等組織犯罪牽涉的犯罪能力等問題與法人的本質有關,在私法上,法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都與法人的本質有關。因此法人本質的問題也是長期以來法學界研究和爭論的重大問題。筆者認為這一論述是有客觀依據(jù)的,法人作為一種法律制度,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由一定的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決定的。法人制度的本質,歸根結底是取決于統(tǒng)治階級所依賴的物質生活條件。結合我國現(xiàn)實來看,對法人本質的探索還有利于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系建設和為我國經(jīng)濟轉型提供指導。
我國當下的市場經(jīng)濟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共同發(fā)展,在這些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中,私人企業(yè)、外資企業(yè)、合資企業(yè)等對社會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法人的本質時權利義務主體資格,其外化表現(xiàn)為人格,即擁有獨立的意思表示能力。法人通過資格的外化對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其人格利益也是促進其按照自己道路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和保障,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要促進這些企業(yè)的活力,必須充分保障這些法人作為權利義務主體的資格,而人格權外化的表現(xiàn)即具有獨立的意思表示能力,因此在國家在宏觀調控過程中要充分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尊重企業(yè)的自主權,不過分干預企業(yè)的經(jīng)濟活動,不過分干預其意思表示,在做好管理監(jiān)督的基礎上加以引導,而不能以行政能力直接干涉企業(yè)經(jīng)濟。在國有企業(yè)的轉型方面,要切實做好政企分開工作,給予企業(yè)自主權。促進國有企業(yè)的更好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林嘉主編:《外國民商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 《馬列著作選讀》,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版。
[3] 鄭玉波:《民法總則》,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