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長英
摘 要:要想故事講得生動且精彩,并能深深地吸引孩子,使他們喜歡聽老師講故事,從而豐富孩子們的生活,并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shù)處理方法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講出孩子們喜歡聽的故事,帶給孩子藝術(shù)的享受。同時,這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yǎng)。
關鍵詞:幼兒;講故事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9-056-01
在幼兒園,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故事像一只神鳥,張開彩色的翅膀,載著孩子們飛向廣闊、新鮮而神奇的天地。給孩子講故事不僅是一門藝術(shù),更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所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那么,怎樣才能講出幼兒喜歡聽的故事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聯(lián)系實際,靈活選材
給幼兒講故事,應該選擇怎樣的故事呢?我認為得結(ji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以及你的教學目標來選材,注意選取那些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符合幼兒年齡心理特點、并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的故事。開學初,我發(fā)現(xiàn)新來的幾個小朋友在吃點心時,總是用最快的速度挑個頭較大的饅頭,或看到別的小朋友手中的饅頭比自己的大時,就想方設法把它換過來,常造成學生間吵架甚至打架;為此,我利用班級活動時間給他們講了一個《孔融讓梨》的故事,通過故事,這幾個小朋友終于明白了:同學間要相互禮讓,不能只顧著自己的道理。改變了他們的壞毛病。
二、深入分析,巧妙加工
為了讓故事更加生動,更能適應幼兒的年齡特征、淺顯易懂,講故事前可對故事深入分析,并進行巧妙加工,方法如下:
1、名稱加工。我們??吹诫娨晞≈械囊恍└改冈诮o孩子講故事時,總是手里拿著一本故事書,一字不差地給孩子讀下來。我個人認為這只是讀故事,而不是講故事;這樣的講出來的故事一定很泛味的,我們要盡可能地把故事背下來,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故事進行適當?shù)募庸?,多采用第一人稱來講,孩子聽起來會感到更加親切;同時,有些故事中人名、地名太多,孩子聽起來容易搞亂,也記不住。在講述時,可去掉必要的人名、地名,改變一些難記的稱呼,如“丁丁”、“明明”等,如果主人翁是幾個兄弟,就用“老大、老二、老三……”,這樣一聽就清楚。
2、形象化加工。有些故事采用平鋪的敘述,讓人聽起來暗淡無味,造成小朋友們不愛聽,如果能對它進行形象化加工,把一些平鋪的敘述改編成人物的活動和對話,用兒童化的語言來描述,故事就會變得生動有趣得多了。例如,《小貓釣魚》故事里說:蜻蜓又飛來了,蝴蝶又飛來了,小貓就象沒看見一樣。不大一會兒,小貓也釣著了一條大魚。我把它改成:蜻蜓飛來了,蝴蝶又飛來了,它們撲閃著美麗的翅膀?qū)π∝埡暗溃骸靶∝?!小貓!我又來了,你快來追我呀!”小貓就象沒看見一樣,非常專心地在釣魚,不大一會兒,只聽見小貓高興地喊到:“你們快看哪!我也釣著了一條大魚了。”
三、講究方法,靈活生動
1、用聲音塑造形象。根據(jù)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個性特征和環(huán)境變化,應選擇恰當?shù)恼Z音、語速、語調(diào)、口氣等角色語言和動作來刻畫人物,力求做到繪聲繪鈀。用聲音塑造人物形象,就是要求講述人抓住人物的個性心理,盡可能符合生活真實,活靈活現(xiàn)地把人物形象展現(xiàn)在孩子面前。同時發(fā)音要清晰,這是講好故事的基本條件。如果講故事時有個別音發(fā)不清楚就會大大降低故事的質(zhì)量,影響故事情節(jié)的生動性。
2、巧用停頓、善用填空。教師在講故事時,要時刻關注幼兒的感受,充分調(diào)動孩子的思維,而不是自己把整個故事從頭到尾一口氣說下去,把孩子當著了“收音機”,應多留給孩子想像發(fā)揮的空間。遇到長句或者幾個句子,中間就要適當?shù)拈g歇。講到故事最為精彩的地方,也可稍加停頓,讓孩子們根據(jù)前面的故事情節(jié)展開豐富的想像。當故事中的主人翁遇到困難了,要不斷地向孩子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讓他猜想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結(jié)局,或續(xù)編故事,引導孩子們?yōu)樗龀鲋饕?,幫助解決,以培養(yǎng)培養(yǎng)幼兒的想像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烏鴉喝水》中有這么一段:它看見一個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烏鴉喝不著?“你們猜怎么了?”當孩子們會根據(jù)自己的想像說出不同看法,然后我又問“想一想,你有什么好辦法讓烏鴉喝到瓶子中的水呢?”孩子們會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法,從中獲得成就感。
3、巧用眼神和姿體語言。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講故事時眼里要有神,要能與觀眾真誠的交流,能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眼神隨著變化,配合一定的姿體語言更好地講出故事的效果,增強故事的感染作,在故事講述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把握時間,培養(yǎng)興趣
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5-7歲的孩子能聚精會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時間為15分鐘左右。教師要掌握孩子的注意力特點,科學合理安排時間。給幼兒講故事,堅持每天一次,一般也不要超過15分鐘。因為幼兒的興趣很廣,玩的內(nèi)容也就不能很單一,更不能一個內(nèi)容持續(xù)時間太長,否則孩子就沒興趣了,注意力也不集中了。講完故事,可讓孩子自己仔細想想,回家后試著講給爸爸、媽媽或同學聽;在平常組織的講故事活動中,因為幼兒的記憶力不足,往往在孩子們講故事明有遺忘造成講不下去的情況,教師一定要積極加予鼓勵,可幫助孩子一道回憶,不要輕易說孩子笨,更不要有“你不講給大家聽,以后我就不講給你聽了”這樣威脅孩子的話。
總之,要想故事講得生動且精彩,并能深深地吸引孩子,使他們喜歡聽老師講故事,從而豐富孩子們的生活,并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shù)處理方法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講出孩子們喜歡聽的故事,帶給孩子藝術(shù)的享受。同時,這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yǎn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