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緒義
眾所周知,藝術來源于生活,然而,我一直在思考,藝術史來源于什么?
思考的結果是,我認為,藝術史同樣來源于生活。一部好的藝術史絕不應當只是一些客觀史實的梳理與敘述,秉筆直書固然是寫史的一大原則,但真正能給后人留下深刻記憶的歷史,即便是官修的史書,如司馬遷《史記》,都是帶著明顯個人氣息與個性溫度的敘述。藝術史尤其應當如此,那些依賴于“非個人氣息”的文獻和撇清了生活的敘述而書寫的藝術史,固然有其珍貴的一面,但源于生活,充滿濃厚生活氣息與個性敘述的藝術史,所產(chǎn)生的價值或許更多更大。這或許就是口述史學在近些年來興起的一個重要背景。馬建成的《口述湖南美術史(1949-2009)》就是這樣一部充分彰顯了美的力量與活的歷史的現(xiàn)代湖南美術畫卷。稱它是填補湖南口述美術史的一個空白,只是這部口述美術史的一個很基本層次的價值;它更大的價值恐怕還在于它是一部活的藝術生活史,不僅活在當下,還將活在將來。
正是基于藝術來源于生活這一基本共識,我認為藝術史無疑就是反映全面、真實的社會生活史。《口述湖南美術史》的誕生更加堅定了我這一認識。
美術史的撰寫經(jīng)歷了從一般的美術通史到地域性美術史這樣一個過程,然而,不管是哪一種,從已有的情況來看,“一系列的美術史撰述從鑒賞與收藏出發(fā),主要強調美術家傳記和美術作品著錄,重記載而輕論述”,都難以稱得上是反映全面、真實的社會生活史。
《口述湖南美術史》將口述史學作為一種方法引入美術史的書寫,并不是研究者的發(fā)明,但將其用于地域性美術史的研究書寫,應該說突破了一般性的人物口述歷史范式。換句話說,《口述湖南美術史》中的“口述”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是一段較長歷史時期的一群人。它有親歷者、參與者,還有旁觀者。如果說前者是單口相聲,那么,后者則是群口相聲。因而,它的生活性、真實性更為顯著,讀起來也更為意味。
說到真實性,大家也都理解藝術的生命在于真實,那么什么是真實?我以為,社會生活才是真實,并且應當是全面的社會生活才更切近真實?!犊谑龊厦佬g史》呈現(xiàn)的正是這種真實。這或許也是編著者一開始就想通過這本書建立起“1949-2009”這一個時期的“湖南美術史資料庫”的初衷所在。
一、集體記憶與個性抒寫
歷史上,湖南美術在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特別是現(xiàn)代,可以說是大師云集。但是,現(xiàn)代湖南美術到底呈現(xiàn)出一個什么樣的特征,一般讀者是不甚明了的。相對于近現(xiàn)代湖湘文化的燦爛輝煌早為人們所熟悉,現(xiàn)代湖南美術卻缺乏一個清晰的面貌。人們也許可以數(shù)出哪些杰出人物,但對于他們作品尤其是整體情況卻了解不深?!犊谑龊厦佬g史》恰恰在這方面做出了貢獻。它將美術這種高雅藝術以最切合普通人的方式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給讀者的感覺是現(xiàn)代湖南美術史的集體記憶呈現(xiàn)與研究者的個性抒寫做到了完美的結合。
首先是編著者的視角選擇比較到位。一是選擇了這一時期湖南美術史上的重要事件,二是選擇了湖南美術史上的6大主要美術門類。這兩個不同的視角建構起不同于過去以美術家為主線的美術史,使讀者對湖南美術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進而會產(chǎn)生一種親切感。因而,隨著研究者視角所及,讀者從頭至尾能夠感受到一種美的張力。這種美的張力正是通過研究者切入的審美視角與歷史情懷而沁入人心的。尤其是這200來位口述者在敘述發(fā)生在湖湘大地上的一些美術事件時所流露出來的那種湖湘情結,以及不同美術門類的美術家們在追憶他們的美術事業(yè)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藝術美的追求,牽動著讀者的心,感染著讀者的心,讓人振奮。
其次,呈現(xiàn)的方式則是以口述的方式展現(xiàn)出一種集體記憶。所謂集體記憶,是指這些事件并不是研究者個人對史實的書寫,而是來自多個口述者的個體經(jīng)驗的交集。形成交集的子集越多,“事件”的歷史意義就越得以彰顯。同時,研究者還結合來自媒體等公共咨詢平臺的記錄,以及與“大事件”有上下文關系的“事件”,這些公共資訊平臺既有個體經(jīng)驗認知的引導作用,也有集體意識反映的功能。
其三,對集體記憶的處理上,編著者雖然忠實于口述史這一方式并自覺地做了一次身份蛻變,由歷史的書寫者變?yōu)椤皻v史聲音”的記錄者或編輯者,這主要是為了降低由主觀“價值判斷”所帶來的虛擬性、假設性的風險。但是并未局限于一個記錄者身份,通過對歷史分期和研究對象選定的把握,依然表達了自己的個性立場。同時,在保證口述者自身也擁有了話語權的基礎上,也保證自己的個性書寫權利。比如,《口述湖南美術史》在對每一個事件的口述前后都有自己的引導或總結性的段落,并用黑體字標出,這有點類似于司馬遷的“太史公曰”。這樣既保證了口述者的口述話語直接呈現(xiàn),又可以看到編著者參與了對口述事件的研究。
二、活的史料與冷的文獻
口述史其實就是要激活潛藏在親歷者或見證者心中的記憶,這種記憶通過他們的敘述構成一種不同于擺在檔案館或圖書館文獻的新史料。當然相比較而言,二者不存在誰更重要,但是這種史料由于是活的,讀者就能感知到它的溫度與生動。換句話說,這種帶有情感性的史料比起那種冷的文獻,讓讀者讀起來更能引起思考與回味?!犊谑龊厦佬g史》就是采用以口述資料為主,文獻資料為輔的方式書寫的。也就是說,文獻資料在功能上是對口述資料起輔助與佐證的作用。
編著者先后采訪了 130余位湖南美術家,最高受訪者年齡為96歲,收集了他們的現(xiàn)場錄音、現(xiàn)場影像。文獻資料的收集,以年表形式,按檔案館、報紙報刊、私人日記、照片圖片、畫冊(美術作品)等分類形式進行圖片采集或實物收集。
在這里,受訪者與研究者雙方的話語都以敘事的形式存在,在檔案文獻中是極少的。我們從《口述湖南美術史》中可以看到,口述者就是一個個美術學家,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則是史料的一部分,是活的史料。
《口述湖南美術史》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將美術作品與口述資料對接起來。這些美術作品作為一個見證,使口述資料更為具體形象;口述資料作為對歷史事件、美術作品的來龍去脈的“過程”進行回放,幫助讀者更容易理解作品內容、藝術思想與創(chuàng)作過程。
口述史研究的初衷是想和正史保持距離,讓人們知道還有另外一種歷史敘事,讓歷史的聽眾和受眾感受一種面對面的親近和共鳴。
和正史保持距離,就意味著很自然地與生活史拉近了距離??谑鍪繁磉_的是個人和社會對事件表述,表述的是特定場景下的時空,表述的是親身經(jīng)歷和肺腑心聲。
三、旁觀者與親歷者
美術史創(chuàng)作與文學史創(chuàng)作的一個最大區(qū)別在于,讀者更關注藝術史中的作品故事,文學史讀者則更關注作品的意義。因此,美術史以歷史還原為目的,文學史以思想揭示為目的。而口述美術史恰恰就能滿足讀者對于“作品”即“事件”的關注?!犊谑龊厦佬g史》的研究者對讀者這一心理把握是十分貼切的,因而,“事件”的“實際經(jīng)過”始終是全書關注的重點。從這一角度來說,口述美術史其實就是一種還原性研究。
《口述湖南美術史》在還原性研究上做得很成功,主要歸結于他們對史實價值的把握。一方面,通過對“親歷者”的口述進行價值追問;另一方面,通過對“局外人”的口述進行經(jīng)驗審視,既充分挖掘出了藝術家追求的內在邏輯和藝術思潮的流變,又透視了藝術家所在的時代與社會生活的豐富性與真實性。
“親歷者”一般是作為這一時期湖南美術史事件的當事人、直接推動者,對事件、作品“過程”的敘述,不可避免帶有“預設價值”。這種預設價值的背后還有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與反思之后所傳達出來的“反觀自身”。如在《湖南工筆畫》一章中,陳白一、徐芝麟、鄭小娟、彭本人等親歷者對當年參與敦煌壁畫的臨摹一事的口述,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敦煌壁畫”的臨摹活動對促進湖南工筆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讓讀者看到了湖南工筆畫的發(fā)展,特別是湖南工筆畫的影響與成就。再如在《湖南油畫》一章中,通過張月明、陳和西、曲湘建等多位親歷者的口述,讓我們看到湖南油畫藝術這個一直沒有走入過市場的美術門類。湖南美術家的胸懷夢想、刻苦磨練、尋求突破,讓人感動不己,從中看到了他們的精神特質和為藝術獻身的境界??梢哉f,不僅研究者們會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而且也讓讀者能夠深入研究藝術家追求的內在邏輯和藝術思潮的流變特征。
“知情者”在更大程度上是作為“局外人”身份來看待整個事件的。他沒有親歷者預先存在的價值判斷,標準的不確定和缺少對事件的全面了解與把握,以及他們的灑脫,更容易讓他從當下的立場做出分析和判斷。在“局外人”那里,歷史不是過去的歷史,就是當下的歷史。在這種“敘述內容“中更多的是“審視”。這種“審視”帶了很濃的個人經(jīng)驗的味道,與來自藝術家的個人價值判斷相比較,使整個口述史更加豐富、透明。如在《工農兵美術群體與紅衛(wèi)兵美術運動》一節(jié)中,研究者采用親歷者、知情者交錯的方式來敘述當年湖南美術的遭遇,使讀者對文革美術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改變了我們對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湖南美術的刻板印象。
四、重現(xiàn)歷史與解釋歷史
歷史有很多種寫法,從來就是見仁見智?;蛑鲝堉噩F(xiàn)歷史,或主張解釋歷史,各有偏頗。《口述湖南美術史》在這里卻作到了重現(xiàn)歷史與解釋歷史相結合。
作為還原性研究的《口述湖南美術史》,無疑主要通過口述歷史來重現(xiàn)歷史,這一點不用多說,但研究者們并沒有止于重現(xiàn)歷史。相反,在重現(xiàn)歷史之中,融入了對歷史的解釋,使讀者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更為明晰,感受也更為親近。
如何做到重現(xiàn)歷史與解釋歷史相結合呢,《口述湖南美術史》采取了幾種主要方式。
一是口述者的自覺意識。在重現(xiàn)歷史的過程中,編著者并沒有切割或者限制口述者對歷史的解釋??谑稣咴诨貞涍^程中自覺地加入了他們的思考,使得每一位口述者的歷史敘述融入了主觀性的“意義”內容,譬如在《大集結》中對事件的口述。黃鐵山口述:“當時一切政府機構都被打亂了,很多機關的人也都下放的,長沙市商業(yè)局也沒有人了,就空出來做畫室了?!睆堅旅骺谑觯骸霸诰湃琮S樓上我們一人一間房,在里面畫畫?!敝x鵬程口述:“當時,毛澤東革命紀念地是相當于‘核保護傘,我們說我們是被‘核保護傘保護下來的,不用下放。毛主席的事情最大,什么事情都要讓路放行。文革期間正常的美術活動都停頓了,紀念地的活動就成了最主要的。借此種方式勾勒出湖南美術家在文革時期參與革命紀念地活動的生活的輪廊。
二是編著者的自覺意識。他們認為:“口述”在于一個人或者一群的個人體驗的呈現(xiàn),是相對“文字”而言,一旦與“歷史”鏈接,就是“回憶”;“歷史”,意味著需要將個人體驗限制在某種框架之內,比如何時、何地、何人、如何發(fā)生發(fā)展、產(chǎn)生何種影響、及對其所持有的觀點等。事實上,口述歷史的研究者需要將研究理念與受訪者個人體驗融合為一個整體。因此,口述歷史,還是有研究者參與重建受訪者人生的歷史,并通過重建起來的過去了的歷史事件,來了解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所發(fā)生的事情。①
也就是說,《口述湖南美術史》不僅僅是要重現(xiàn)這60年的湖南美術史,更希望重構這段歷史,并且對這段歷史進行剖析。如《湖南工筆畫》的開頭,作者有一段話對湖南工筆畫的發(fā)展作了這樣的剖析:
“湖南工筆畫的歷史源遠流長,出土于長沙的《人物龍鳳圖》《御龍人物圖》《馬王堆T型帛畫》等,都是中國工筆畫史中早期的重要作品?!诤瞎すP畫的發(fā)展過程中,提出過兩句至關重要的口號:‘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傳統(tǒng)。其中,對于傳統(tǒng)的鉆研一直是湖南工筆畫家集體的認知?!雹?/p>
這顯然就是在解釋歷史。這種解釋是專業(yè)的,也讓讀者對湖南工筆畫有一個基本的印象。但更為專業(yè)的剖析方式則是通過口述者更為理性的口述。如陳白一的口述幾乎就是一篇關于湖南工筆畫的學術論文:
“湖南工筆畫表現(xiàn)力強,入木三分,群眾喜愛。工筆畫是由中華民族在中國土地上千錘百煉,經(jīng)幾千年形成的國粹。湖南又有一批工筆畫隊伍,為師大美院、湘繡廠、瓷廠及民間剪紙、年畫、連環(huán)畫作者……”
陳白一是我國著名的工筆畫家,他的口述有史有論,通過他的口述,讀者對湖南工筆畫的特質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要做到這一點,恐怕不一定是研究者所能勝任的。這遠比簡單的重現(xiàn)歷史更有價值。
五、搶救歷史與美術教育
《口述湖南美術史》的研究者曾經(jīng)提到他們寫作的初衷之一,便是要給老一輩湖南美術家留下一部歷史,尤其是他們在研究過程中一些美術名家相繼辭世,給了他們很大的觸動和緊迫感,希望在他們有生之年,從他們口中搶救出一些寶貴的湖南美術史料。他們也確實是抱著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負責態(tài)度來做這項工作的。
必須肯定,《口述湖南美術史》確實是一項非常及時的工程,不管時人或后人如何評說,這都為湖南的文化特別是湖南的美術貢獻出一筆財富。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部口述史在搶救歷史與美術教育方面結合得很好,對于湖南的美術教育也將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史學的貢獻就是對歷史規(guī)律進行揭示,對歷史經(jīng)驗進行總結,從而給人以啟迪??谑鍪妨嫌捎趲е谑稣叩臏囟扰c研究者的熱情,更能讓后人感受到一種不同于一般史料的情感。特別是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口述史研究更能為后人提供重要的價值與線索。有時縱使千言萬語的文字記錄,也抵不上簡短的一刻鐘錄音,短短的一小段錄像。在國外,有些政府非常重視口述史的教育功能,其采集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播,不僅給研究者提供資料,而且也是對國民、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
我們從《口述湖南美術史》一書中看到,1949年前湖南的美術教育對于培育美術人才,推動美術運動、提高國民美育素質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作者一開篇就將美術教育列為“1949年前幾項重要的事”,也足見他們對美術教育的格外重視。倒是1949年以后,湖南的美術教育比北、上、廣等城市相比,差距越來越明顯。這一方面與我們的高考制度有著重要關系,另一方面也與我們缺乏好的美術教材不無關系?!犊谑龊厦佬g史》無疑就是一部彌足珍貴的美術教材。它的可讀性、專業(yè)性和地域性等特色都足以使之成為湖南美術學習者、愛好者的福音。
與一般的歷史研究不同,口述史學的研究對象其實是活生生的人。更值得指出的是,這些人的活動和心理很少見諸文獻,因而,研究的難度可想而知。很多人都把口述史學研究視為畏途??谑鍪穼W不是輕而易舉的工作,不是人人能為的。只有那些接受過歷史專業(yè)訓練,在某一領域有研究素養(yǎng)的學人,才有可能勝任口述史學的工作,并且做出自己的成績。③
《隋書·經(jīng)籍志》云:“夫史官者,必求博聞強識,疏通知遠之士,使居其位。”值得幸運的是,《口述湖南美術史》的組織者、策劃者、主要編著者馬建成先生本身就是一位知名畫家、“中國畫壇百杰”之一。他的美術修養(yǎng)與造詣使其完成了這一歷史性的工程。尤其可貴的是,他本是遼寧人,出生于長沙,他用湖南的情懷來感受這60多年來的湖南美術,用中國的眼光來審視現(xiàn)代湖南美術史。因而,這部《口述湖南美術史》就愈發(fā)有了別樣的意義。
注釋:
①李輝武:《口述美術史與地域美術史建構——以<口述湖南美術史(1949-2009)>為例》,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②馬建成:《口述湖南美術史(1949-2009)》,湖南美術出版社2013年版,文中引用未標明出版者均見此書。
③梁景和、王勝:《關于口述史的思考》,《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作者單位:長沙稅務干部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 馬新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