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華
新課程改革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個性化體驗,不斷提升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這對于認知語文教學本體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在此筆者在原有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對語文教學本質(zhì)作了初步探究。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以個體為主線,語言為支點,思維為橋梁,文本為起點,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為終點,構建起一個文本和個體相通的橋梁。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活動不僅要進行語言教學還要進行思維教學。所謂思維教學是指培養(yǎng)學生認識現(xiàn)實世界時的動腦筋的過程,提升個體動腦筋時進行比較、分析、綜合以認識現(xiàn)實的能力。它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探究文本內(nèi)部深層次意義,觸摸文本靈魂的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為個性的鍛煉與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當前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中,教學思想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要把教學的出發(fā)點放在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fā)展上。筆者對于如何實踐語言教學和思維教學也進行了探索。結合教學經(jīng)驗和新課程理念,提出了以下一些方法和策略,以饗讀者。
一、語言教學法
語言教學法并不是研究語言內(nèi)部結構規(guī)律(那只能留給語言專家去研究),而是讓學生體味語言的外部意義。鑒賞詞語、句子以及語段的妙出。在鑒賞中感受名家的語言個性風采,學以致用,觸類旁通,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做到融會貫通。那么該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1篩選法。此法在語言教學活動開始階段以問題形式提出,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參與意識。這種方法適用于各種文體的閱讀教學,而且效果也很明顯。 如:教學《孔乙己》,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初步體驗魯迅語言精練、深刻、含蓄的基礎上,提出:在文中劃出你認為精練、深刻、含蓄的句子,或者劃出你覺得用的好的句子。此問題一出,學生再次快速有目的地閱讀課文,具體深切的感悟了魯迅語言的風格。學生一:我覺得魯迅語言的精練。如“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就這一句簡單明白地把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給揭示出來。學生二:我喜歡孔已己說的那些話,如“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魯迅模擬一個窮途末路又迂腐不堪的書生的話很到位。學生三:“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焙汀八麖钠埔麓锩鏊奈拇箦X,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边@一“徘”一“摸”寫得出神入化。 篩選法的精髓在于篩選,就是感悟文中的亮點并把它篩選出來,統(tǒng)一整理,它是一個由理性到感性的過程。
2體悟法。所謂體悟法,顧名思義,就是體味、感悟文中的亮點。如果說篩選法由理性回歸到感性,那么體悟法就是由感性升華到理性。它是個體靈感火花碰撞的一次深化過程。為了能觸摸語言深處的精華,可以運用添、刪、換、調(diào)等多種技法剖析語言,提升語感。 如:(1)《孔乙己》中讓學生體悟“排”、“摸”的妙處。(2)《窗》中讓學生感悟一位病人優(yōu)美的語言:公園野鴨、天鵝、鮮花、球場、情人……進而窺探他們內(nèi)心的善,感悟另一位病人的心理語言:為什么偏偏是挨著窗戶的那個人,能有幸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么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呢?以此窺探他們內(nèi)心的丑。(3)《神通廣大的基因》 讓學生體味“人體的某些 性狀或疾病是受多個基因共同控制的?!薄澳承眲h去以后的效果。(4)《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讓學生體味“形狀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發(fā)芬香,這就成為蟲媒花,昆蟲給花完成傳粉受精的任務。”中添加“蜂爭粉蕊蝶分香”這一詩句效果又如何。(5)《食物從何處來》讓學生體味“食物就是一種能夠構成軀體和供應能量的物質(zhì)。”中把“和”換成“或”效果如何?
二、思維教學法
陶行知先生“教育要解放人”這一教育理念道出了今天我們的教學應以完善和提升人為主要宗旨,學生的發(fā)展是目的,學問、知識、技術是手段?!敖虒W的本質(zhì)意義應使自在的知識有目的地進入人的自覺領域,不斷地推動人由自在走向自為。”如何由自在走向自為?如何借助語言這一橋梁窺探作者貯入文本中深層次的意義?一句話,在于教者的一個“導”字導向學生內(nèi)在的個性思維,意在讓學生有話可說,從而鍛煉學生的個性思維。筆者試以案例說明之。 教學《始得西山宴游記》時教師讓學生在體味柳宗遠筆下西山“怪特”語句基礎上,導引學生思考:柳宗元眼中的西山為何寫得如此優(yōu)美、怪特?學生一:作者的心情好,所以看見的事物也優(yōu)美。 那作者是什么樣的心情? 學生二:心胸完全放開毫無雜念那種。用文本的話講就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學生三:我覺得與他的性格有關。他性格是超沉拔俗、卓立不群、桀驁不馴,所以非常喜歡怪特的景物。
至此學生基本上完成了對文本意義上的感悟、提升。但僅此而已,教師應乘勝追擊,進一步完善學生對文本意義的建構、整合,促進學生與文本、作者的對話交流。提出:學了這篇文章,受到不少啟發(fā),你想對柳宗元這位古代名人說一句什么樣的話呢?學生一:從您的文章中,感悟到您品格的偉大。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我深深的被您的不同留合污的品格所熏陶。 ?學生二:我想用劉禹錫筆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菊花來比喻您。學生三:我被您的寂寞、惆悵、孤標傲世的情懷所折服。但我生性是一個不怕挫折、不怕困難的一個人,面對現(xiàn)實的殘酷,我不會移情山水陶醉大自然,求得一時的安寧,我會選擇挑戰(zhàn)困難,攀登人生高峰。教育家贊可夫說:"學生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他們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聯(lián)系。而消極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實踐證明,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同學們煥發(fā)了極大的學習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挖掘教材質(zhì)疑解疑,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主體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總之,語言教學和思維教學是新課程教學活動中的兩個點,一般是先語言后思維,當然也有特殊情況,但這兩個點在教學中必須擊打到位,才能深入文本,提升個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