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靜
摘 要:黃遵憲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維新派人物,所創(chuàng)辦的《時務報》在維新運動中起到了輿論宣傳作用,在當時的中國執(zhí)輿論界牛耳,對近代中國新聞界、思想界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在中國近代新聞史上,黃遵憲的地位不容忽視,他的新聞思想也值得研究一二。
關鍵詞:黃遵憲;時務報;新聞思想
對黃遵憲的歷史地位的認識,目前學界主要把他看作詩人,奉之為“詩界革命新導師”、“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在外交上,與林則徐并肩,被后人稱之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而對于黃遵憲的新聞思想、辦刊理念,卻甚少為人熟知。黃遵憲極力倡辦報紙,發(fā)起創(chuàng)辦《時務報》,后該報對近代新聞界、思想界影響深遠;慧眼識才,推薦梁啟超擔任報社主筆。所以從新聞史角度來看,黃遵憲是自覺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的先行者,同時也是一名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他在新聞宣傳方面的貢獻,并不亞于其在詩界、外交界的努力。
一、對報刊功能與作用的思考
黃遵憲作為近代有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自1877年開始,清廷任命黃遵憲為出使日本參贊,便開啟了他長達十數年,足跡遍及日本、歐美、新加坡等國的外交官生涯。這一時期的西方報業(yè),逐漸開始了大眾化、商業(yè)化的進程,報刊成為西方人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置身于這種環(huán)境之中的黃遵憲,對西方新聞業(yè)的發(fā)展歷程也頗為關注,并提出了自己對報刊功能的基本看法。
早在1887年,黃遵憲即提出報刊可以“啟人智慧”,是較早地將報刊出版活動與開啟民智聯(lián)系起來的中國人。他的這種辦報以開啟民智的思想,直到19世紀90年代后半期,才得到普遍認同和傳播,如1896年,康廣仁在給汪康年的信中也說:“今日之報將以啟其智識?!绷簡⒊舱f:“閱報愈多者其人愈智?!盵1]1897年的《湘學新報例言》就說:“而湘省報館闕如,非所以開民智而育人才也。”[2]到了1900年《清議報》在改定章程中,將之上升到辦報宗旨的高度:“本報宗旨專以主持清議、開發(fā)民智為主義?!盵3]至此,開啟民智成為當時報界乃至整個文化界一個響亮的口號。不過這已經是黃遵憲提出報刊可以“啟人智慧”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二、個人新聞理念
黃遵憲回國后,即以道員身份與汪康年、梁啟超、吳德瀟和鄒凌瀚于1896年8月9日創(chuàng)刊《時務報》,開始新聞實踐活動,也開啟了維新宣傳的新紀元。黃遵憲在時務報館的經營、報紙的編輯宣傳方針、版面安排等方面,“隨時損益”,貢獻頗多,同時也體現出他個人的新聞理念。
(一)報刊要講求時務,服務于現實
黃遵憲:“新聞紙以講求時務,以周知四國,無不登載五洲萬國,如有新事,朝甫飛電,夕既上板,可謂不出戶庭而能知天下事矣?!盵4]
黃遵憲從傳播維新思潮、推動變法運動的宣傳目的出發(fā),主張在時務報內容的設置上,應以政論文章為主;同時內容也應當貼近生活、貼近普通大眾群眾和社會現實,注重報紙的信譽和發(fā)行量,關注讀者需求。同時,實時聚焦社會熱點、難點,在民族危機深重的歷史時期,報刊的思想主張要與民族興奮點保持一致。遵循黃遵憲的主張,《時務報》用大篇幅通俗易懂的文體樣式展開社會政治評論,順應時代的需要,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心聲,引發(fā)社會共鳴。在《時務報》的影響下,維新思潮的得以廣泛傳播,為維新運動造勢。
(二)適量性原則
黃遵憲:“本報取才,已富有矣,每本三十余篇,彼諸公者,匆匆少暇,已難偏閱。故編排此報,取舍之間,濃淡相間,莊諧雜陳,尤須留意,當為閱讀者計其便否,不必專就刊報者詡其富有也。如夸多務得,細大不捐,轉為非宜?!盵5]
適量性是新聞傳播中的一個重要原則。適量,是指對新聞傳播中的信息量的把控,既要避免信息量的不足和斷絕,又要避免信息量過剩和爆炸。要適合受眾的感知、消化能力和滿足需要的程度以及可供使用的時間,把信息量維持或控制在一個適合的限度內。在一百多年前舊中國的一位知識分子已經能夠貫徹運用這樣一條原則于新聞實踐活動中,實屬難能可貴。
(三)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董事會制度
在《時務報》的組織管理方面,黃遵憲主張將西方資產階級的三權分立思想運用于辦報,董事“專司設章程,兼館外聯(lián)絡酬應”,經理“守章程而行,館中一切事皆切督理”,[6]總主筆則負責報紙的文字編輯工作。黃遵憲的這個董事會管理構想,有利于時務報館的持續(xù)生存和長久發(fā)展,可惜,結果卻形同虛設。
究其失敗原因,當黃遵憲在時務報館內推行西方管理制度時,不是通過民主的方式,而是專制地以權壓人,以至于黃遵憲、汪康年之間矛盾重重。但這種管理民主化的追求,運用分權制衡的理念管理報業(yè)的思想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三、“新聞詩”的寫作實踐
新聞詩,是維新人士鼓吹“詩界革命”的一種寫作實踐。所謂“詩界革命”,用梁啟超的話來講,就是“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熔鑄新理想以入舊風格”,“舊風格”指“舊體詩”,“新意境”即“新聞”。黃遵憲是新聞詩作者中成就最大的。他的《琉球歌》《臺灣行》《馮將軍歌》《度遼將軍歌》等名篇,從某種意義上,都可視為新聞詩。
1890年,黃遵憲隨薛福成赴英任參贊,得以游歷歐洲。1891年,黃調任駐新加坡總領事,路經錫蘭。后作《錫蘭島臥佛》發(fā)表在南洋報紙上,梁啟超贊其中國“有詩以來所未有”。從新聞寫作的角度來看,《錫蘭島臥佛》可以看作是一篇文采飛揚、氣度恢宏的新聞通訊作品。開篇作者首先交代行蹤“我行過九真,其次泊息力;……行行復行行,便到獅子國(即錫蘭)?!奔氈氯胛⒌孛鑼懥隋a蘭島臥佛像這一名勝古跡,如就此止筆,那《錫蘭島臥佛》不過是一篇普通的風貌通訊。稱其氣度恢弘在于,描寫完風景后,作者旁征博引,敘議結合,在詩中大談佛教發(fā)展、印度興亡,想到古羅馬、古希臘、古埃及,“今亦歸淪亡”,進而想到自己的祖國,也處于被侵略的境地,喟嘆:人人仰震旦,誰侮黃種黃!弱供萬國役,治則天下強。名望久不作,四顧心茫茫。字里行間透露出悲切的愛國之情。
黃遵憲所作新聞詩,體現了他站在時代潮流前列,以及悲切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在寫作中,也做到了筆端常帶感情,不但報道了新聞事實,而且為變法維新制造了輿論。
四、結語
黃遵憲,這位近代史上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聞工作者。十三四年的海外出使經歷,使他成為那個時代的先知先覺者之一,其新聞思想給予一代又一代人以啟迪。但是,他畢竟是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一個普通中層官員,身上深深浸染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比如,提出了設置董事局的設想,但實施時依舊采取自上而下的專制主義方式。他與那個時代的眾多先行者一樣,在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的驅動下探索救國救民之道,在中西之間、新舊之間、過去與未來之間,徘徊,遠去。(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 梁啟超.論報館有益于國事[A].張之華.中國新聞事業(yè)史文選[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19.
[2] 佚名.湘學新報例言[A].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1)[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588.
[3] 梁啟超.本報改定章程告白[A].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1)[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643.
[4] 陳錚.黃遵憲全集[C].北京:中華書局,2005.
[5] 湯志鈞:《丁酉三月十一日致汪穰卿書》,《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上冊,第421頁.
[6] 黃遵憲.與汪康年書(三十)[A].吳振清,徐勇,王家祥,黃遵憲集(下)[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470
[7] 黃升任.黃遵憲與《時務報》[J].學術研究,2006(6):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