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小學科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雙主”學習。從事科學教學十幾年,如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學習,以及在探究學習中如何讓學生各盡所能,發(fā)揮自主性、合作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作為科學教師,筆者想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不囿于教材,使學生的探究更符合客觀真理
長期以來,我們對一些實驗課不越雷池半步,嚴格按照傳統(tǒng)的實驗方式引導孩子們進行科學探究。例如,在青島版四年級下冊《白天與黑夜》中,為了使孩子們明白晝夜交替的成因,我們一直用手電筒代表太陽,用地球儀代表地球,為了讓孩子們看到地球自轉一周出現(xiàn)的晝夜變化,我們假定地球固定在一點上進行自轉。如此,我們用這種實驗方法教育了很多孩子。可是,事實上,地球除了自轉之外,它還在圍繞太陽公轉,我們不能為了讓孩子探究晝夜的成因而忽略了地球的公轉。實際上這種實驗方法是不符合客觀真相的。正確的實驗應當是讓地球儀在自轉的同時還在圍繞太陽公轉,這樣學生可能理解起來有難度,老師不妨在完成實驗后,把相關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這樣學生會加深理解。
二、敢于創(chuàng)新,使科學常識課變成學生能動手的探究課
科學課大部分是實驗課,學生也最喜歡動手,對于少量常識課,學生的興趣不濃,主要是孩子們在這樣的課堂上缺乏探究動手的機會。為了讓這些常識資料課上得更有探究味,筆者著力把這樣的課變成學生親自動手實驗的課。
例如,在青島版四年級上冊《航海家的發(fā)現(xiàn)》,重點知識是讓學生動手查閱資料,知道地球是個球體以及航海家的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的探究活動重點是教會學生查閱資料,但是在查閱資料、匯報資料的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不如實驗課。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把這節(jié)資料匯報課加入動手實驗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其中之一是讓學生試著沿麥哲倫的航線在地球儀上完成他們的“環(huán)球航行”。這個任務雖然有難度,可是學生非常有興趣,為了尋找航線,他們就必須先了解地球上的重要標識,這就為下節(jié)課的巧妙學習埋下了伏筆。第二個任務,筆者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長木板和地球儀以及小船,實際是啟發(fā)學生做在球面上紙船運動和在平面上紙船運動的對比試驗。學生這樣一對比,自然知道了因為地球是個球體,所以小船在地球儀上往遠處航行就會看不到,從而加深地球是個球體的認識。
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孩子們對常識資料課也有了濃厚的興趣,也體現(xiàn)了“做中學”的理念。通過“做中學”的體驗,能利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在學生精神狀態(tài)比較困乏的情況下喚起學習動機。
科學教材僅僅是我們教學中的一個憑借,可能我們的教材本身是不完美的,需要教師的智慧來讓它更完美;需要教師大膽革新,把教材教活;需要教師用慧眼從生活中尋求符合提高實驗效果的材料;需要教師用多種多樣的導入和結課方式,讓孩子更加喜歡科學課堂。這是我們每一個科學教師要努力做到的。
參考文獻:
莊紹文.科學處理教材構建創(chuàng)新教學的課堂氛圍.福建中學數(shù)學,2008(0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