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紅,高凌娜,孟微
遼寧省新民市氣象局
霧霾天氣的形成及對人類的危害與防范
劉麗紅,高凌娜,孟微
遼寧省新民市氣象局
通過對霧霾的定義、霧霾天氣的形成、霧霾天氣對人的危害及防范措施的簡介,以達到讓人們了解霧霾天氣給人帶來的危害,從而加強防范意識的目的。
霧霾天氣;形成;危害;防范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工業(yè)、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導致人類居住的整個自然環(huán)境也在隨著不斷地發(fā)生著改觀與變化,整個大氣環(huán)境的污染變化表現更為明顯突出,霧霾天氣的明顯增多、影響范圍的逐漸擴大,即是一個有力說明?,F就霧霾天氣的形成、危害及防范作一簡單介紹,以增加人們對霧霾天氣的了解,從而增強防范意識。
簡單地說,霧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km。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0km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霧的主要成分是微小水滴或冰晶。霾的形成主要有3個重要因素:水平方向靜風現象的增多,近年來城市建設迅速發(fā)展,高大建筑物增多,建筑物的阻擋和摩擦都大大增加,這樣得風流經城區(qū)時風力明顯減弱,造成靜風現象增多,從而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擴展稀釋,卻使大氣污染物在城區(qū)內和近郊區(qū)周邊大量積累;垂直方向上出現逆溫層,逆溫層使得大氣層低空的空氣垂直運動受到限制,導致污染物難以向高空飄散而被阻滯在低空和近地面;空氣中懸浮顆粒物的增加這也是形成霾的重要因素之一。夏季時,空氣中的顆粒物含量受煤煙塵影響較小,而冬季時則受到的影響較大。污染物又分為天然源排放物和人為污染物,其中以人為污染物為主。按照排放源對大氣顆粒物濃度的貢獻率來看,汽車尾氣的直接排放占70%~80%,其次為工業(yè)污染源及其他人類活動的直接排放。除一次性污染物外,霾上還附著有氣體污染物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所形成的二次污染物。霾天氣時的空氣污染程度明顯高于正常天氣,其中顆粒物的污染程度最為顯著。
冬季發(fā)生霾的次數最多,其次是緊挨著的春季,而夏季時發(fā)生霾的次數最少。冬季大氣層較穩(wěn)定,對流活動較弱,而且冬季取暖時期燃煤煙塵排放量大,降雨量少,故而容易形成霾。而夏季降雨量多,降雨對空氣中懸浮的灰塵和粉塵等顆粒物起沖刷作用,有效地減少了霾的形成。另外,夏季大氣對流活動旺盛,近地層污染物擴散稀釋變得很容易。
霾的主要成分為灰塵、硫酸鹽、硝酸鹽、銨鹽、重金屬、地殼物質、含碳(包括元素碳和有機碳,元素碳主要產生于高溫燃燒過程,有機碳則主要來自相對低溫過程的不完全燃燒產物)等。
據文獻報道,對1961-2005年中國霾日統(tǒng)計資料的分析表明:全國的平均有霾日近年來大幅增長,增長率為每10年增加1.19天。經濟發(fā)達、人口密集的特大城市霾天氣現象加劇嚴重。北京市2000-2010年霾日呈波動上升趨勢,在過去的10年間增加了30天。2011年1-10月份霾日達到72天,比2010年的平均水平35.4天增加了一倍。目前我國霾污染區(qū)主要為華北地區(qū)、黃淮海地區(qū)、長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3.1 對呼吸系統(tǒng)的影響損傷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氣污染物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病和死亡存在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大氣污染物對呼吸系統(tǒng)的急性效應包括肺功能下降、呼吸道癥狀加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感染增多以及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死亡率增加。既往研究提示,空氣中顆粒物(PM10或PM2.5,PM的英文全稱是particulate mat?ter,即顆粒物質,所謂PM2.5就是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質。)濃度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死亡風險升高約1%,而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住院率和急診就診率會升高2%~3%。美國的研究表明,PM10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COPD住院率增加1.47%,肺炎住院率增加0.84%;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心病的死亡風險增加6%。歐洲近期的一項研究顯示,PM10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呼吸道疾病的住院率增加0.59%,COPD住院率增加0.67%,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率增加1.91%,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增加3.95%,其中醫(yī)院外的病死風險比醫(yī)院內高得多。PM2.5不僅與兒童哮喘發(fā)病率、急診就診率和住院率增加有關,還與成人哮喘相關,而且可以增加COPD患者的首次住院率。PM2.5還與肺癌的死亡率相關,其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的死亡率增加15%~27%。流行病學調查顯示,PM0.1對肺功能的影響比PM2.5更大。除了顆粒物以外,國內研究發(fā)現,SO2、NO2日均濃度的增加也會導致呼吸系統(tǒng)疾病急診就診率增加。空氣中NO2和O3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兒童中的哮喘急性加重的發(fā)生率分別增加3%~6%和5%~6%??諝庵蠳O2濃度的升高也會增加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且作用更強、持續(xù)時間更長,影響甚至超過PM10。
3.2 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
PM2.5可增加缺血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和缺血性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及住院率。多項研究顯示,日平均PM2.5濃度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增加3%~76%。北京市的數據提示,空氣中SO2、NO2和PM10濃度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心腦血管疾病死亡危險性分別增加0.4%、1.3%和0.4%。短期吸入細顆粒物可促進動脈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風險。短期或長期吸入顆粒物均與心率和血壓波動相關,可引起心肌自主節(jié)律性改變,增加心律失常發(fā)作的風險。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PM0.01~0.1、PM0.1~1.0、PM2.5與冠心病患者心電圖缺血改變的危險度明顯相關,且顆粒物越小其影響越大。此外,大氣污染物的長期暴露還與心力衰竭、心臟驟停的風險升高有關。
3.3 對皮膚的影響
霧霾天氣時,大氣中所含的物質包含有毒的酸性物質,會對皮膚產生很大的刺激,引發(fā)一系列的皮膚問題??晌腩w粒物會阻礙皮膚的正常呼吸與排毒,這些吸附在皮膚上的物質會侵蝕皮膚、滋生細菌。當空氣中可懸浮顆粒含量長期維持在一定高的水平時,就很容易引發(fā)皮炎、皮膚敏感等狀況,如不及時清潔肌膚,將會造成皮炎、臉部皮膚晦暗,肌膚受損加倍。
3.4 不同污染物對人體的損害:大氣污染物中的不同成分可引起不同的癥狀和疾病。除上述主要提到的顆粒物引起心肺為主的疾病以外,SO2吸入可引起心悸、呼吸困難等癥狀,重者可引起喉頭水腫、窒息,SO2在空氣中氧化形成的酸霧對皮膚、眼結膜、鼻粘膜、咽喉均有強烈刺激和損害;NO2可引起肺水腫,還可造成神經系統(tǒng)及血液系統(tǒng)損害;一氧化碳(CO)可引起頭痛、頭暈、記憶力下降和嚴重缺氧;O3可導致黏膜刺激癥狀、肺功能下降及意識障礙等;硫化氫會刺激皮膚黏膜引起眼結膜炎、角膜炎,嚴重時影響視力,急性中毒時導致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氰化物吸入輕者有黏膜刺激癥狀,重者會出現意識障礙、強直性痙攣、低血壓及呼吸衰竭,并可遺留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氟化物可對骨骼、血液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牙齒及皮膚黏膜等造成損害;氯可通過呼吸道和皮膚黏膜對人體造成損害,高濃度會引起肺內化學燒傷而死亡。
4.1 戴防護口罩
口罩的過濾材質采用一般是針對細小顆粒的粉塵。其中,N95口罩所用的材料因廠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是用丙綸紡粘無紡布作為外保護層,丙綸超細熔噴無紡布作為中間層,也有用靜電濾棉作為中間層的。這些材料可以過濾直徑為0.1~0.5微米的氯化鈉氣溶膠,過濾在95%以上。N95能有效濾過大氣中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的直徑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PM10),尤其是PM2.5。
4.2 使用空氣凈化器
空氣凈化器是一種針對于霧霾天氣的新型家用電器。它具有調節(jié)溫度、過濾塵埃、自動啟動煙霧檢測、吸附減小異味及有害氣體、殺滅多種細菌、增加空氣中負離子指數等功能。它能夠向用戶提供清潔和安全的空氣。
4.3 霧霾天氣時在飲食方面應注意
增加水的攝入量:建議每天飲用白開溫水在1500~2000毫升。飲水可以潤肺,加速肺循環(huán),促進痰液排出,有利于沉積在肺部的有害顆粒物隨痰液一起排出體外,降低有害物質對機體的損傷。
多吃水果和蔬菜:水果蔬菜中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果膠,尤其是維生素C,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飲食中應注意多吃山藥、綠豆、百合、藕、白蘿卜等具有清熱解毒潤肺安神功效的食品。
補充優(yōu)質蛋白質:適當增加豆制品、牛奶、蛋清、魚蝦、和瘦肉類食物,保證蛋白質的攝入量,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力。
總之飲食要清淡: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
霧霾天氣時,因風力小空氣流動慢,空氣中各種細菌、懸浮物和化學物質會比平時多。這些都會刺激呼吸道而傳播疾病。在太陽出來之前,地面的霧霾沒完全散開,因此,在早晨鍛煉,吸入的有毒物質相對更多,容易誘發(fā)疾病。所以,在出現霧霾時,我們可以在太陽出來、霧霾消散后再進行戶外鍛煉。
據權威醫(yī)學雜志《柳葉刀》周刊2012年12月發(fā)表的報告說,2010年全球死于空氣污染者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320萬人,是10年前的4倍,其中120萬人來自東亞地區(qū)。霧霾與每個人的健康都息息相關,面對霧霾我們每個人都應當科學地認識霧霾、了解霧霾,掌握應對霧霾的方法,盡可能減少霧霾對健康帶來的危害。
[1]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11P23
[2]徐東群主編霧霾與健康知識問答.—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13.5引P9-11、23-24、83ISBN 978-7-122-16995-2
[3]高占成馬艷良主編霧霾天氣保健指南.—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1 P23-26、53-74,ISBN 978-7-117-18461-8
劉麗紅(1973-),女,工程師,新民市氣象局,從事地面氣象綜合觀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