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云
摘 要 縱觀目前小學生習作現狀,依然不容樂觀:很多學生不是覺得無話可說,就是喜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別人的思想。經過實驗研究表明其根源在于“源頭無水”。那么,該如何讓學生的習作“有米可炊”呢?我認為,運用“微日記”可幫助引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
關鍵詞 九宮格素材庫 時事評論角 文本對話框 閱讀采擷園 即興創(chuàng)作欄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3-0093-02
新課程的實施已普及全國各地,但縱觀目前小學生習作現狀,卻不容樂觀。作文時,很多學生不是覺得無話可說,就是喜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別人的思想卻沒有表達自己的思想”(蘇霍姆林斯基語)。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我所在的課題組經過實驗研究表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源頭無水”。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也是這樣,如果沒有材料,沒有真實感受,學生難免要生編硬造,甚至謊話連篇。那么,該如何讓學生的習作“有米可炊”呢?我認為,運用“微日記”可幫助引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
微日記,即學生生活中提取精彩的點滴用較短小的篇幅來進行具體描寫,學生既可以盡情地書寫自己的喜、怒、哀、樂等對自己的認識,又可以抓住一天中難忘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瞬間、一個善念、一點發(fā)現、一點感悟、一點收獲等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去寫,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現“童心看世界、童心寫世界”的目標。
一、建“九宮格素材庫”,拓展學生的取材思路
素材是寫作的基礎,而素材的來源就是生活的積累。為了讓學生們有素材可寫,我根據學生在學校、在家里,與同學間、師生間、家庭成員間、朋友間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包括聽到的、見到的和想到的,引領學生挖掘,編寫成二十多條小題目,抄寫在設計好的“九宮格”日記本扉頁上。引導學生依據條目時刻留心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事、景、物,調動多種感官參與觀察,手摸、耳聽、舌嘗、心想,全面、立體、多方位地感知事物。學會采摘生活之樹上的片片充滿生機的綠葉,選擇社會潮流中的顆顆閃亮的珍珠,不斷地從生活中捕捉素材。開始,當他們選不到素材時,只要看看這二十多個條目,便會從中受到啟發(fā)。漸漸地,孩子們的思維敏銳了,有時一天就會捕捉到數個素材,我干脆引導有能力的孩子每天都在“九宮格”中做好記錄,再從中選擇一件來寫。就這樣,“九宮格素材庫”成了孩子們最寶貴的習作“倉庫”,里邊的素材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充實,一個學期下來,每人都寫了厚厚的一本。
二、設“時事評論角”,提升學生的思想高度
學生日記的素材有了,但由于年齡、閱歷等原因,他們對時事政治漠不關心,生活面又狹窄,所以日記內容往往流于膚淺,思想性不強。所以我在引導學生進行素材積累時,隨年級的升高,要求也相應提高。我不僅注意啟發(fā)、誘導學生關心時事,鼓勵他們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瀏覽報刊雜志,以此拓展學生的視角,而且要求學生不但要體驗生活,還要反思自身言行,反思社會現實,鑒別人性美丑,弘揚社會正氣。為此特意開辟了一塊“時事評論角”,學生可以在這里或批評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或贊頌涌現出的新人新事,或評論影視新作,盡情地抒發(fā)、宣泄自己的情感。
如:一個孩子在馬來西亞官方宣布MH370乘客遇難239人后這樣寫到:“239”,數字是如此的簡單,又是那樣的無情!這個數字的背后有多少個家庭在轉瞬之間支離破碎!又有多少人悲痛欲絕!我們在愿死者安息、生者節(jié)哀的同時,是不是更應該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呢?生命誠可貴,為了讓我們的生命之花開得更燦爛,為了我們的親人,讓我們共同呵護寶貴的生命吧!
一個孩子看了電視報道“華山上的獨臂挑夫”后這樣評論:險要的華山路,正常人走尚且膽戰(zhàn)心驚、小心翼翼,何天武僅靠那么簡易的的裝備,每天要背著120斤貨物在北峰和五云峰之間走兩個來回,而且,一走就走了十一個春夏秋冬。他是憑著何等的毅力和體能才在這華山上安身立命的?他堅強的毅力令我深深折服!同時,當我們在浪費糧食、浪費資源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感到臉紅呢?
……
漸漸地,學生的日記內容有了強烈的時代氣息,有了清新的內容,活潑的形式。他們觀察社會、觀察生活,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了,日記的思想高度也得到了提升。
三、開“文本對話框”,加深學習的深度、廣度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均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有著極強的生命力。課文所描繪的山川風物、自然景觀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參照的對象;許多古詩文留下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為學生寫作中很好的標題、觀點;教材里優(yōu)秀篇章的寫作方法、技巧,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借鑒,敢于“拿來”;對于有觸動的文段,或質疑,或思索,或引申,可以讓他們把當時的所思所想隨時記下來;對語言特色、篇章結構、立意選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可以讓學生進行分析鑒賞。
學生通過結合課文來寫日記?;蛘勑牡皿w會,或仿寫片段,或深挖作品主題,或續(xù)寫人物命運,或學習主人公高貴的品質,或談有爭議的問題……所有這些,會促使學生或摘抄課文詞語,勾勒提要,或翻閱資料,補充文學文體知識,或展開爭論,明辨是非。學生不僅學會了閱讀課文的思路和方法,還提高了分析課文的能力。
如:學習了季羨林的《懷念母親》后,學生模仿“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揣摩作者的心理進行仿寫:
生1:天階夜色涼如水,梧桐樹影,斑駁搖曳。夜不成寐,我披衣起床在院子里閑庭信步,抬頭看著天上圓圓的月亮,望著望著,自己喃喃自語道“千里共嬋娟”,遠在家鄉(xiāng)歷經風霜的娘不知怎么樣了?也會此時此刻在看著同一個月亮嗎?也會在思念遠在他鄉(xiāng)的我嗎?
生2:黃昏下,孤零零的身影佇立在城市的天橋中心,看著橋下來來往往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車輛,一股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漫上了心頭,思念的心情被西下的殘陽拉得好長、好遠。身在這繁華的大都市里,數著滿街的高樓大廈,心里牽掛的卻全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的一山一水,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
四、辟“閱讀采擷園”,汲取書海的豐富營養(yǎng)
閱讀是學生間接獲得寫作素材的最好途徑。除了教材,要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睍究梢越o予學生無盡的精神力量,給予學生各種各樣的養(yǎng)料。有人形象地把讀書比作“養(yǎng)氣”。它是一個輸入的過程,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更好地輸出釋放,更好地表達。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授之相關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遇到一些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以把它們摘抄、剪貼下來,當然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提倡在直接摘抄的基礎上再做一些藝術的整合加工。堅持下去,學生便能從閱讀中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
五、立“即興創(chuàng)作欄”,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弊魑氖菍嵺`性很強的課程,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他們喜歡的情境,學生就能從內心消除對作文的恐懼心理,產生一種積極表達的欲望。所以我們又添了一塊“即興創(chuàng)作欄”。課堂上,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如游戲、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短劇表演等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學生在觀察、議論、爭議、表演,甚至玩耍的過程中“情動辭發(fā)”。
課題組的一位老師在教學《窮人》這一課后,為了訓練學生心理活動描寫,創(chuàng)設了這么一情境:同學們,這就是大師的作品,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盡力地謳歌,就把漁夫和桑娜這兩個夫婦心地善良,寧愿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大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這樣的作品值得我們把它背下來,老師數了一下,課文不長,也就一千多字……五分鐘后,老師開始抽查背誦。頓時,全班同學情態(tài)百出。之后的練筆非常精彩,一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到:
……
“老師,今天九號,抽九號吧!”不知誰怪叫了一聲,之后全班都開始起哄:“九號,九號!”仁慈的我沒忍心去看九號李春輝的臉,我猜他現在要么臉色發(fā)白,要么手心出汗吧。
“十號。”林老師顯得很淡定。啊?不是九號?而且……這好像是我的座號呀。不會吧?抽到我?真的要背?。靠晌乙稽c準備也沒有!完了,完了,這回要出丑了!我撐著桌子極不情愿地站了起來,雙腿有些發(fā)抖:“呃……屋外寒風呼嘯……”
林老師笑了起來,但這次的笑卻像個計謀得逞的小孩:“好啦,不背了?!?/p>
……
這種即興寫作的做法,抓住了學生心理情緒的沸點,使學生們感到新穎、有趣、有吸引力,有感可發(fā),有事可敘,有情可抒。沒有“無病呻吟”之苦,而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不僅增加了素材,還訓練了觀察力。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挖掘素材,并及時地以微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那么,每個孩子都將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習作素材庫。具體寫作時,學生根據題目,取其所需,左右逢源,稍作加工,就是一篇篇異彩紛呈的佳作。微日記不僅是磨亮學生文筆的磨石,而且成了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無米之炊”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責任編輯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