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科霞
重慶綦江中學
談初中語文學科的美育教育
毛科霞
重慶綦江中學
語文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即美育教育。當前的素質教育給語文學科帶來了新的課題,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陶冶學生美的思想情操,提高生活情趣,使學生在思想感情上健康、全面的成長。本文論述了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活動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初中語文;美育
作為培養(yǎng)學生感受、鑒賞、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美育教育,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都十分崇尚誠實和善良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初中語文中融入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和創(chuàng)新觀,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審美觀”是一個人用什么樣的審美觀點、抱什么樣的審美態(tài)度和運用什么樣的審美方法對自然景觀、社會生活、文學藝術和人生進行審美活動的總稱,是一個人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的集中表現(xiàn)。審美觀可以理解為審美感知和審美判斷,一個有審美觀的人,不僅能感受到美的現(xiàn)象,還能理解與評價美得本質,能肯定美的本質,從理論上說明它為什么美,美在哪里。
語文教材和文學作品中包含著美的情感、美的形象,是美育教育的素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帶領學生充分挖掘其中的審美價值取向,在遵循語文教育體系的一般規(guī)律的同時,也按照審美的規(guī)律來組織和運用材料。帶領學生愉快的接受美與善的熏陶,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學習中的美。此外,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的能力,應該使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感受客觀存在的美,產生美觀,欣賞美。比如在語文教學素材中有很多美得素材:《小石潭記》、《春》、《岳陽樓記》等,這些文章中描寫的祖國的大好山河,景象或壯麗、或優(yōu)美、或神奇,都能激起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總之,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因勢利導,引導學生鑒別事物美丑,引導其學習鑒別藝術美,發(fā)現(xiàn)藝術美,感受藝術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氛圍,簡而言之就是氣氛和情調。它由許多因素構成,其中最有價值最活躍的是人的情感和人的活動。教師是美育的實施者、組織者,是學生審美對象和美感的誘發(fā)者。教師的形象、教學活動本身蘊含著巨大的美育資源。教師優(yōu)雅莊重的形象和談吐,流暢的教學組織,漂亮的板書,甚至得體的服飾都會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美的學習氛圍,創(chuàng)設愉快的學習情境,給學生的感官造成滿足感,這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從最普通的課文解讀來說,教師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優(yōu)美意境中,激發(fā)學生對美好情境的向往,對生命、自然的關心,使他們受到美得熏陶,美的感染。在教學形式上,教師可以輔助以音樂,視頻,畫面等多種手段,幫助學生進入課文情境,調動學生情感投入,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一百個讀者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所以,教師還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個性體驗,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悟表達個人對文章的理解,抒發(fā)自己對美的感悟。
除了在學校、在教室個學生營造美的氛圍,還可以組織學生的戶外活動,去掉廣大師生身上的繩索,讓其能在校園外的廣闊世界中接觸大自然,在社會的廣闊舞臺上接觸美、感受美、了解美。如對大自然中的園林、天氣景物、美好山水、可愛動物等等,社會生活中感人的人和事,這都需要學生親身參與才能觸發(fā)真情實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從美好的大自然中從分汲取美的營養(yǎng),提升美的素養(yǎng),增強對美的辨別能力。
俗話說:“書讀百般,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默讀是個體活動,便于閱讀者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能提高讀者的閱讀速度,側重于知識的梳理。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能夠以聲音增強原作力量,誘發(fā)讀者通感,喚起其內心現(xiàn)象,激發(fā)美感,有利于讀者感受到課文意境,在班級范圍內的朗讀能引發(fā)群體效應。聽到聲音,讀者會不自覺的進行審美判斷,更真切的感受作品的氣勢和情韻,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受到感染,怡情怡性。教師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特點,讓學生具有初步的語感,有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
此外,朗讀是學生對內心情感的抒發(fā),課文中同一句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朗讀節(jié)奏、語氣、緩急,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心情表達,這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對作品的領悟,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不會限制審美主體的自覺意識。朗讀是美的創(chuàng)造,也是審美判斷的外化。同時,由于審美主體的個性化是圍繞課文內容的中心,因此其審美評價、審美情趣仍大體趨于一致,這就保證了審美認同感,使得情感和理智,想象和感知均衡發(fā)展。
學生應該對未知世界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嘗試新方法,走進新領域。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評價鑒賞可以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提高審美能力,有利于其主動創(chuàng)造美的意境。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評價鑒賞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教師應該積極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學生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啟發(fā)和誘導,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文學作品評價的投入程度和興趣多少。
第二,教師應該有機整合學生的評價鑒賞能力與其他語文能力。教師應該以靈活多變的培養(yǎng)方式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比如在課文朗讀時,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獨特性,在字詞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行用詞造句,在分析文章結構時,讓學生分析作者思路發(fā)展等等。
第三,教師應該努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個體知識的儲備決定了其評價、鑒賞能力的高低,個體知識面越寬廣,評價能力和鑒賞能力就越強。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舉辦作品閱讀競賽,演講比賽,話劇表演,詩歌朗讀等多種活動,將課內課外聯(lián)系起來,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其鑒賞能力。
第四,教師要進一步增強學生思維的批判性。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因而在美育教育時,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也要培養(yǎng)學生對其不足之處做出理性批判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利用現(xiàn)代的眼光和歷史的觀點公允的評價人事物,這樣才能真正使美育教育對學生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美育教育是一種滲透教育,是融合科學與藝術為一體的潛意識教學活動。美育教育中應緊緊聯(lián)系課本內容與實際生活,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感受美,進而欣賞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讓我們用美的信念激發(fā)學生鑒賞美、熱愛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
[1]董學文,美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03).
[2]楊斌,語文美育略說——我的語文教學觀[J],語文教學通訊,2010(14).
[3]梁曉萍,初中語文審美教育理論與實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8).
[4]俞玉姿張援編,中國近現(xiàn)代美育論文選[M],上海教育出版,20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