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艷紅 文/顧紅梅
讓“橡樹”長成“橡樹”
編輯/張艷紅 文/顧紅梅
你的孩子是“橡樹”,可是你希望他是“松樹”。是的,也許你會成功,但是一棵長成了“松樹”的“橡樹”,他該是多么的痛苦與悲傷。作為家長的你,想過嗎?
在生活中總是期待美好,尤其是在孩子成長這件事上。而在心理咨詢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種現(xiàn)象,而且這種現(xiàn)象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有一群人他們感到痛苦,卻不知為何痛苦。他們有著體面的職業(yè)、滿意的收入、穩(wěn)定的情感生活,但不知為何,他們就是不快樂。他們對自己的描述是空虛、沒有活力、覺得生活沒意思,但卻說不出具體生活中有哪些不滿意,總體的感覺是似乎自己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我想所有的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快樂的人生,希望他們感到有活力、有創(chuàng)造力、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對于這樣一種現(xiàn)象,英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大師溫尼科特(D.W.Winnicott)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出了解釋。我們先來了解溫尼科特對此給出的幾個心理學專業(yè)概念:
自體用于描述個體對其主體性的感覺,如內在現(xiàn)實感,個體意義感,自我體驗的真實感。
真實自體(真我)包含每個人獨特的、原創(chuàng)性的部分,也與身體的活力聯(lián)系在一起,只有真實自體才有真實感。
虛假自體(假我)虛假自體來自于對環(huán)境的順從,它有著符合教育與社會化需求并保護真實自體的積極意義,但它也會使個體變得僵硬,永遠不會真實和自發(fā),它感覺到不真切。
虛假自體障礙(假我障礙)真實自體和虛假自體之間需要平衡,健康的虛假自體是需要的,但如果走向極端,就會造成虛假自體障礙。虛假自體障礙是主觀感受本身出了問題,個體通常有不真實的感受和無用感,同時感覺空虛并缺乏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溫尼科特將我們前面提到的現(xiàn)象歸結為“虛假自體障礙”,并將此現(xiàn)象與嬰兒生命初始母嬰之間的互動變化聯(lián)系了起來。他認為“真實自體”是否能夠得以健康發(fā)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母親是否有能力對嬰兒的需要做出反應,是否能夠對嬰兒體驗的“個性化”特征進行響應。
小嬰兒在出生的最初幾周是如此弱小,所有的需求要完全依賴于母親的響應才能滿足,同時他對自己身體的感知與運動嘗試的意義,也靠母親的回應得以確認。若母親能全然跟隨小嬰兒的節(jié)奏,及時滿足他的各種需要(餓了及時哺乳、哭了及時安撫等),同時欣喜地對小嬰兒的各種嘗試給予注視與確認,那么小嬰兒的自體就會在這種良好的環(huán)境中建立起來,他會覺得自己仿佛可以控制整個世界一樣無所不能,弱小的自我漸漸變得有力量。
相反,若母親不能跟隨小嬰兒的節(jié)奏,卻要小嬰兒適應自己的節(jié)奏(比如定時喂養(yǎng)、哭聲免疫法等等),對小嬰兒表情與動作的發(fā)展視而不見,小嬰兒就會因無法獲得控制感而充滿恐懼與焦慮,他對自己認識的嘗試也會遭受挫折。他會因需要順從環(huán)境而開始發(fā)展出虛假自體。這樣的母親不是出于惡意,她只是沒有能力去理解孩子的需要。
隨著小嬰兒漸漸長大,做自己或順從環(huán)境的選擇一直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隨時浮現(xiàn)。完美的母親并不存在,不可避免地,小寶寶總會受到一些挫折,所以所有人都會有虛假自體。但根據環(huán)境總體促進性的不同,虛假自體具有不同的程度:極端的虛假自體像真的自體一樣建立起來,旁觀者也認為它就是真實的個體,但它有本質上的缺陷,真實自體是被隱藏的;健康的虛假自體代表一種日常的適應性的“社會禮節(jié)”,一種健康的對社會化禮節(jié)的妥協(xié),個體仍然是創(chuàng)造性和自發(fā)的存在。大多數(shù)人的虛假自體處于這兩種極端情況之間。
在這里又有另一個問題需要媽媽們思考:我們的孩子是帶著先天的傾向與潛能來到我們身邊,還是降生時只是一具空空如也的軀殼,等著我們用我們喜歡的內容去填滿?或者換一個說法,小嬰兒的精神核心是一顆種子還是一張白紙?
若我們相信它是一顆種子,就要有足夠的耐心與好奇,等待種子破土而出,細心地觀察它的需求,給予水、陽光、空間,讓它慢慢長成一株植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來它是一棵橡樹,或是一棵松樹,或是一株玫瑰,或是一棵小草。如果我們認為它是一張白紙,可以任由我們圖畫,最終的作品完全在于我們如何創(chuàng)作,那我們就可以不去關注小嬰兒的需要,憑自己的愛好隨意發(fā)揮。
溫尼科特解析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體,就像植物一樣,但是在一開始,自體只是潛在的,我們可以理解為像一粒種子。那我們也很容易理解,一粒種子要成長為一株健康的植物,需要一個適合它的環(huán)境,對于小嬰兒來講,這個環(huán)境就是母親。
顧老師的育兒心經
在此,我想聰明的媽媽們都已經知道如何去避免了。我們對孩子要做的就是注視與跟隨。我們用欣賞的目光注視著孩子的變化與發(fā)展,讓他在我們的目光中確認,真實的自己是被期待與允許的;我們跟隨著孩子的節(jié)奏,等待著這顆種子破土而出,成長開花。
我們不去制造順從聽話的孩子,而是幫助他們成為自己。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好,幫助他們煥發(fā)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具體的做法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花時間用心地陪孩子,參與到孩子的游戲之中,觀察孩子的興趣與需要,必要的時候提供幫助。不要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一直缺席,不要在陪孩子的時候心不在焉,不要對他期盼的眼神視而不見,不要逼迫孩子成為你喜歡的樣子。
顧紅梅
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會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北京飛迪曼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
中意精分取向軀體治療三年連續(xù)培訓項目第一屆畢業(yè)生,擁有多年教育行業(yè)從業(yè)經驗,曾接受現(xiàn)代行為治療、精神分析治療、軀體治療、認知治療、婚姻家庭治療的專業(yè)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