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傳承
近期,一個回憶老北京大雜院的帖子,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中引起了熱議,那些熟悉的大雜院老照片,勾起了很多北京人童年的回憶。
兒時住在花市的上二條,胡同西口有家錦芳小吃店。爸爸經(jīng)常帶我去吃早點,豆汁兒喝不下,焦圈兒卻是香香脆脆的,爸爸沏碗面茶,我吃著奶油炸糕,眼睛還看著鄰桌的豌豆黃和撥魚兒。元宵節(jié)前,小吃店會搭起大棚現(xiàn)做現(xiàn)賣元宵。一個個方方的小餡料在大盆的糯米粉里被搖得撒歡打滾兒,最后就變成了潔白圓潤的大元宵。大人們排著長隊,孩子們著迷的看著元宵打滾兒。誰能不記得等待元宵煮熟時肚子的咕嚕聲,誰能忘記不顧爸媽的警告,貪吃得被出鍋的元宵燙了嘴?
從錦芳小吃店往東,再走不遠(yuǎn)就是醬油廠,隔壁是玉石廠。放學(xué)回家的路上,總是先聞到醬油和香油的味道;玉石廠會把加工后的邊角料放在大門口的竹筐里等著被運走,我總會去翻翻撿撿,只要不拿走,門房的大爺是不會轟你走的。
玉石廠對面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樹,樹下的石凳,是小伙伴們玩“占地盤”、“扛老根兒”的地方……
北京人的回憶讓那代人的童年歷歷在目:“夏日的傍晚拿著馬扎和一張《參考消息》坐在京廣大夏附近的馬路牙子上,手里搖著用針線縫過的大蒲扇,家長看著報紙,我一會兒數(shù)著過往的車輛,一會兒仰頭望著滿天星斗猜著它們的名字,偶爾還會有流星劃過。那時的夜空透徹的深藍(lán),看星星看到脖子都酸了,好懷念啊……”
“冬日里早起,拎著爐子上溫了一夜的水壺去澆開院子里自來水管上的冰塊,然后接回帶著冰茬兒的水,洗漱后和小伙伴們一起走路去上學(xué);暑假時在胡同各院里瘋跑一上午,中午躺在窗前的床上,看著院子里的大棗樹、金魚缸和藍(lán)天白云進(jìn)入夢鄉(xiāng)?!?/p>
“最喜歡小時候奶奶追著我去天安門廣場喂飯,老叔抱著我在大柵欄里哄睡。每天一罐瓷瓶酸奶,表妹還要先嘗哪罐比較甜。上小學(xué),買了一塊橡皮,三歲的表妹認(rèn)為是好吃的,拿過來就咬下了一大塊,咂摸著滋味,然后開哭。奶奶買回了金桔,說是敗火的,我嘗了一小口,沒說話,也沒繼續(xù)吃,奶奶下班回家時,看到院里的孩子每人揣著幾個金桔在啃……童年,北京,大雜院,滿是快樂的回憶?!?/p>
而老朋友一句的評論“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對不對?”讓我?guī)缀醯粝聹I來。
在胡同里長大的北京人,懷念那充滿“京味兒”的童年,北京的老城墻拆掉了大半,胡同也一片片改建成高樓大廈。是的,我們,再也回不去啦!而比沒有老家更痛苦的是,你自己生長的那些最珍貴的地方,孩子們只能從你的描述中想象!
每念及此,我都想麻利兒地帶上兒子,到北京城尚存的胡同和各種名人故居,去探訪真正的北京,亦或更久遠(yuǎn)的北平城。
十一長假,帶上孩子出發(fā)吧。不是非要山高水遠(yuǎn)才叫旅行,探訪下自己的故鄉(xiāng),給孩子講講你的童年,別讓老情懷和老物件一起消失,一代代這樣傳承下去的,才是文化!
執(zhí)行出版人:劉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