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秋紅等
摘要:為了研究不同海藻磨碎液在櫛孔扇貝暫養(yǎng)階段的攝食效果,通過投喂微綠球藻(Nannochloropsis sp.)、孔石莼(Ulva pertusa )、孔石莼+微綠球藻、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角叉菜+微綠球藻、裙帶菜(Undaria pinnatifida)、裙帶菜+微綠球藻七組不同的天然海藻餌料來對櫛孔扇貝的性腺發(fā)育和增重進行評價。30 d的對比實驗結果顯示:投喂孔石莼+微綠球藻的櫛孔扇貝性腺指數(shù)增長量為0.036±0.002,顯著高于其余餌料組(P<0.05);其增重率為53.4%±6.3%,均顯著高于其余餌料組(P<0.05)。對比結果顯示,孔石莼+微綠球藻餌料處理組能有效促進櫛孔扇貝性腺發(fā)育和增加軟體部的重量,在扇貝育苗中可作為替用餌料與單胞藻混合使用。
關鍵詞:櫛孔扇貝;海藻碎屑餌料;性腺指數(shù);增重率
櫛孔扇貝(Chlamys farreri)俗名干貝蛤、海扇,屬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珍珠貝目 、扇貝科、扇貝屬。是我國主要的海水養(yǎng)殖經(jīng)濟種類[1]。產(chǎn)于我國北部沿海,山東長島、威海、蓬萊、石島、文登和遼寧大連、長山島等地是主產(chǎn)地[2]。
大型海藻是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重要的初級生產(chǎn)者之一,在自然界產(chǎn)量高,分布廣。在自然情況下約有十分之一的海藻會被海洋中的牧食性生物作為食物直接攝食,剩余的海藻則變成有機碎屑進入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成為濾食性生物的潛在餌料[3]。
近年來,隨著海水養(yǎng)殖業(yè)的快速規(guī)?;l(fā)展,單胞藻餌料由于培養(yǎng)成本高、易受污染等問題,限制了海洋生物苗種的質(zhì)量和生產(chǎn)規(guī)模。在這種情況下,海洋中的大型海藻逐漸被重視,并被廣泛應用于魚類、蝦類、貝類及棘皮動物的增養(yǎng)殖上,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4-7],但在櫛孔扇貝蓄養(yǎng)效果上的研究還未見報道。為此筆者于2014年5-6月在大連旅順口海珍品育苗場進行了不同海藻碎屑在櫛孔扇貝性腺發(fā)育和增重效果上的比較試驗,取得了預期效果?,F(xiàn)將試驗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生物
試驗用的櫛孔扇貝購買于大連市長??h廣鹿島海產(chǎn)品養(yǎng)殖場,試驗前扇貝放置于暫養(yǎng)水槽進行暫養(yǎng),暫養(yǎng)密度25~35 ind./m2,水溫(8±1) ℃,鹽度32‰,此期間投喂微綠球藻(Nannochloropsis sp.)[8]。暫養(yǎng)結束后,選取健康的個體進行實驗。
1.2試驗餌料
試驗所用微綠球藻和大型海藻(裙帶菜-Undaria pinnatifida、孔石莼-Ulva pertusa和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碎屑懸浮液來自大連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1.3試驗方法
在暫養(yǎng)后的扇貝中挑選大小較為均勻的個體,培養(yǎng)于帶有充氣控溫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玻璃鋼水箱(70 cm×45 cm×40 cm)中。在每個水箱上做好編號及餌料種類(如表1)。
每天投餌兩次(07:30和19:30),日投餌量根據(jù)扇貝的生長逐步增加,大約為扇貝干重的1.0~1.8%。每天投喂后3.5 h進行全換水,并開啟循環(huán)系統(tǒng),在投喂前關閉循環(huán)系統(tǒng)避免投餌時餌料流失。從第一天投喂開始,每6 d水溫設定增加1 ℃[9](前三天增加0.5 ℃,后四天增加0.5 ℃),當水溫達到(14±1) ℃時,恒溫培育。每個餌料組設定三個重復。
表1餌料組編號及餌料成分
編號ⅠⅡⅢⅣⅤⅥⅦ微綠球藻100%50%50%50%孔石莼100%50%角叉菜100%50%裙帶菜100%50%
試驗共進行30 d,實驗前,每個重復組隨機取扇貝枚8枚,作為各自初始試驗個體,試驗結束后,從各試驗組分別取8枚扇貝,將其性腺部和軟體部剝離下來,測量其重量并計算性腺指數(shù)和增重率。
性腺指數(shù)(GI) = [性腺重量/軟體部重量]×100%;
性腺指數(shù)變化量 = 實驗末性腺指數(shù)- 實驗初性腺指數(shù);
增重率(WGR) =[(試驗末軟體部重量- 試驗初軟體部重量)/ 試驗初軟體部重量]×100%。
2試驗結果
2.1櫛孔扇貝性腺指數(shù)變化
如圖1所示,投喂Ⅲ組餌料的櫛孔扇貝性腺指數(shù)增長量顯著高于其余餌料組(P<0.05),其增長量達0.036±0.002。其余餌料組中,櫛孔扇貝性腺指數(shù)增長量表現(xiàn)為Ⅴ>Ⅵ>Ⅳ>Ⅶ,四個餌料組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其增長量均大于Ⅰ和Ⅱ組(詳見圖1)。這說明投喂孔石莼和微綠球藻的混合餌料投喂對櫛孔扇貝的性腺發(fā)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圖1不同餌料投喂下櫛孔扇貝性腺指數(shù)變化
2.2軟體部增重率
如圖2顯示,在7種不同餌料處理組中,投喂Ⅲ組餌料的櫛孔扇貝軟體部增重率相對較大,為53.4%±6.3%,其次為Ⅴ組(47.8%±3.3%),兩者之間差異比較顯著。Ⅱ和Ⅳ組增重率相對較低,顯著低于其余餌料組。從整體來看,混合餌料投喂的櫛孔扇貝親貝增重率均大于其單一餌料投喂的增重率。這從增重效果方面說明孔石莼和微綠球藻的混合投喂能有效促進櫛孔扇的生長。
圖2不同餌料投喂下櫛孔扇貝增重率變化
3分析與討論
3.1孔石莼碎屑餌料對櫛孔扇貝攝食效果的分析
櫛孔扇貝屬于濾食性海洋生物,粒徑范圍在2~60 μm的有機顆粒、藻類和浮游動物都可成為其潛在的餌料基礎[10]。大型海藻通常經(jīng)自然分解后以碎屑形式進入扇貝的食物鏈中。但是,不同海藻碎屑投喂不同生物對其生長發(fā)育的效果也不盡相同。本試驗發(fā)現(xiàn)投喂孔石莼和微綠球藻的混合餌料對櫛孔扇貝性腺指數(shù)增長量都顯著高于其余餌料組。這主要是因為鮮孔石莼碎屑富含纖維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各種微量元素及多不飽和脂肪酸,其中蛋白質(zhì)和氨基酸的含量較高[11],同時微綠球藻含有相對較高的蛋白質(zhì),兩者混合投喂櫛孔扇貝能使其獲得更多、更全面的營養(yǎng)物質(zhì),確保其性腺快速發(fā)育。
此外,混合餌料處理組對櫛孔扇貝攝食存在誘導和刺激作用,混合餌料組櫛孔扇貝性腺相比單一餌料組的扇貝餌料利用率相對比較高,性腺比較飽滿。這主要是因為混合餌料中各種餌料的營養(yǎng)成分互相補充,促進了櫛孔扇貝獲得全面營養(yǎng)。此外,各種餌料消化速度的不一致性也促使了混合餌料得到充分的消化[12]。
3.2孔石莼碎屑餌料替代單胞藻的可行性
通常情況下,在櫛孔扇貝人工養(yǎng)殖過程中,主要通過投喂浮游硅藻、金藻、綠藻等單細胞活性餌料和濃縮單胞藻進行繁殖和培育。單胞藻的培養(yǎng)對環(huán)境要求特別高,培養(yǎng)藻類的水體很容易被真菌、細菌、原生動物等大面積污染并且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很難恢復,加之藻類培養(yǎng)周期較長,培養(yǎng)藻類成本也相應較高。為了緩解單胞藻餌料供應不足的問題,目前常用細菌類、酵母類和微顆粒配合飼料等來替代單胞藻,但是這些替代餌料的營養(yǎng)價值相對比較低,并且會對水體環(huán)境造成一定污染,甚至會誘發(fā)一些有害微生物的爆發(fā),導致養(yǎng)殖動物質(zhì)量的下降甚至大量死亡。而大型海藻碎屑的制作過程簡單易操作,對培養(yǎng)環(huán)境的要求相對較低,并且海藻碎屑餌料在經(jīng)過滅菌殺毒低溫保存后不容易被污染,其碎屑懸浮液制作成本低廉,相對于浮游藻類的培養(yǎng)更能對養(yǎng)殖的規(guī)模和養(yǎng)殖的質(zhì)量起到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櫛孔扇貝蓄養(yǎng)階段,投喂孔石莼碎屑餌料能有效促進扇貝的增重和性腺發(fā)育,并且可以在實際生產(chǎn)中替代或部分替代微綠球藻進行混合投喂。
參考文獻:
[1] 燕敬平,孫惠玲.名優(yōu)貝類[M].北京: 中國盲文出版社,2000
[2] 王如才,王昭萍,張建中.海水貝類養(yǎng)殖學[M].青島: 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3
[3] 王鍵,王萍,何義朝.濾食性貝類營養(yǎng)需求和代用餌料研究進展[J].海洋科學,2000,24(4) :26-30
[4] 常巧玲,孫建義.海藻飼料資源極其在水產(chǎn)養(yǎng)殖中的應用研究[J].飼料工業(yè),2006,27(2):62-64
[5] 周歧存,肖風波.海藻在南美白對蝦飼料中的應用研究[J].海洋科學,2003,27(3):66-69
[6] 殷旭旺,林華劍,閔文武,等.投喂不同餌料對刺參海上網(wǎng)箱育苗幼體培育效果的影響[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4,29(2):126-130
[7] 周瑋,李曉春,白海鋒,等.投喂不同海藻餌料對海上網(wǎng)箱幼刺參生長及成活的影響[J].河北漁業(yè),2014(12):6-8
[8] 王興章,張起信.櫛孔扇貝親貝暫養(yǎng)促熟技術的探討[J].海洋科學,1988(06):63-64
[9] Yin,X.W.,Min,W.W.,Lin,H.J.,et al.Population dynamics,protein content,and lipid composition of Brachionus plicatilis fed artificial macroalgal detritus and Nannochloropsis sp.diets[J].Aquaculture,2013,380/383:62-69
[10] 蔡英英.貝類學概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
[11] Sargent J.R.,McEvoy L.A.,Estevez A.,Bell J.G.,Bell M.,Henderson J.& Tocher D.Lipid nutrition of marine fish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Aquaculture,1999,179,217-229
[12] 王子臣,張國范,高悅勉,等.溫度和餌料對魁蚶性腺發(fā)育的影響[J].大連水產(chǎn)學院學報,1987 (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