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著花一般的年齡,卻有別人難以想象的苦難的成長經(jīng)歷。她自小家庭一貧如洗,與雙目失明的養(yǎng)父相依為命,沒有呵護,沒有豐富多彩的童年,但她選擇樂觀面對,并在逆境中學會了堅強和自立。她,就是安徽省太湖縣新倉鎮(zhèn)牌樓村的“最美女孩”汪淑芳。
生活上空烏云密布
汪淑芳是養(yǎng)父汪李保一手帶大的。汪李保從小就雙目失明,一個人生活時只能靠一根棍子探路,干一些簡單的活兒,勉強養(yǎng)活自己。收養(yǎng)汪淑芳后,幾乎沒有什么經(jīng)濟來源的他們僅靠低保金和好心人的資助維持生活。
父女倆住在一間不到十平方米的小瓦屋里。這是怎樣的一間屋——用黃磚簡易地搭成,低矮潮濕,地面坑洼不平。屋內(nèi)一角放著一張窄窄的床,一角搭了個小土灶,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汪淑芳13歲時,家里才通上了電,買了一臺便宜的小電視機。在汪淑芳的童年里沒有可愛的布娃娃,沒有鑲著蕾絲邊的漂亮裙子,甚至有時候連吃飽飯也是一種奢侈。
少年當家不叫苦
常言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跟她同齡的孩子還在父母懷里撒嬌,無憂無慮地玩著游戲的時候,汪淑芳就儼然成了“一家之主”。四五歲時,她是父親的“小拐杖”,父親要去哪,她牽到哪。父親要去河邊挑水,她就跟著舀水;父親要去地里種菜,她就跟著拔草。八九歲時,父親的身體漸漸差了,她就開始獨當一面了。從那時候開始,她每天要早早起床,照顧父親,包攬家里的一切事務。柴沒了,就帶上柴刀、繩子到山上去砍拾;屋漏了,她自己爬上屋頂翻瓦片;沒菜吃,她就學著在不同季節(jié)種上不同的蔬菜……由于長期干活,她的一雙小手已經(jīng)磨出了厚繭,上面還有不少傷痕,肩膀上常背柴禾的地方被壓出了印記。但她從沒喊過疼。
“有時候也會覺得累,可要養(yǎng)活爸爸,養(yǎng)活自己,總不能事事都靠別人幫忙吧。我有手有腳,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吃點苦不算什么?!蓖羰绶茧m然靦腆,眼里卻蘊滿了堅強。
“小陀螺”的自強之歌
因為要為父親撐起一個家,她12歲時才在村、校的一再勸說下,免費上了學。上學后,她一邊讀書,一邊顧家,忙得像一只不停轉(zhuǎn)動的小陀螺。每天早晨,汪淑芳天不亮就起床,洗好衣服,做好早飯,然后叫父親起床,幫父親梳洗一番,再將飯端到父親跟前,看著他吃完后才匆匆趕往學校上課。下午一放學,汪淑芳就匆匆往家趕, 一放下書包,先收拾鍋碗瓢盆,忙著給父親弄吃的,再到菜地里忙,有時候還要去山上拾柴禾。直到一切都忙完了,她才能安靜地坐在桌前寫作業(yè),復習功課。
她僅僅14歲,卻為近70歲的殘疾養(yǎng)父撐起了一片愛的晴空。她用一顆美麗的心靈溫暖著家人,她用一副柔弱的肩膀擔起了責任,她用一雙靈巧的小手譜寫出了自強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