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軍
近十年來,社會上屢屢出現(xiàn)啃老、厭學、媚富、盲目追星等現(xiàn)象和坑爹、弒親、殺友等極端事件。這些現(xiàn)象和事件的出現(xiàn),固然與社會風氣變壞有關(guān),但教育也脫不了干系。因為現(xiàn)行教育體制是應試教育非素質(zhì)教育,德育缺失在所難免,公民教育和素質(zhì)教育無從談起。本來可以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的歷史科目,也被納入中考的必考科目,教師和學生都為追逐中考分數(shù)而教和學,狂背狂練;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也味同嚼蠟。改革阻力很大,也與社會上沒有一支成熟的公民隊伍配合有關(guān)。
那么如何培育理性和成熟的公民呢?首先得靠教育奠基。初中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期,可塑性很強。因此,初中歷史教育應徹底從應試教育的陰霾中走出,向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的理性教育回歸,向素質(zhì)教育和公民教育回歸。
一、初中歷史教育中真善美的內(nèi)涵是什么?
歷史教育通過回顧歷史、著眼現(xiàn)在、放眼未來,目的是引導學生比照歷史,借鑒反思,做真善美的人,行真善美的事。真善美在語文和文學語境中,普遍或約定俗成的定義為純真、善良、美好的心靈品質(zhì),與假惡丑相對,作為個人對自己道德和心靈的高尚追求是可以的。政治中的真善美,多作為標簽和宏觀的說教,用好人好事來叫人向善。
但在歷史教育的語境中,真善美的涵義是豐富的,而且是獨特的,上面的詮釋是遠遠不夠的。歷史學科和歷史教育語境中,真善美的內(nèi)涵至少包含三層:一是真為純真、真誠、真相、真理,善為善良、完善、改善,美為美好;二是從判斷力來說,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這是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第一步;三是從行動力來說,怎樣追求真理、改良人事、使自己和周圍及現(xiàn)實更美好。呈現(xiàn)史實,能比較、分析、判斷,然后思考決定采取什么措施能向真、向善、向美。在教人真善美的科目中,歷史是最具有理性說服力的,最容易矯正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簡言之,歷史教育就是教學生如何判別是非、追求真理、改善現(xiàn)實、使未來更美好。
二、初中歷史教育,怎樣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善美的品質(zhì)呢?
1.求真,歷史教育的第一要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睔v史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依據(jù)史實,獨立思考,理性判斷,多角度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追求真相、真實、真理和規(guī)律;并反觀檢視自身行為,作真人,說真話,辦真事。
譬如對李鴻章的評價,以前正規(guī)的書籍和教材的一致表述是,李鴻章是清末封建地主階級的大官僚,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妥協(xié)、退讓、簽訂了若干屈辱條約,出賣國家利益,是民族罪人。被貼上投降派和賣國賊的標簽,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可隨著史料的豐富,獨立治史精神的漸進,史學研究的深入,李鴻章的形象開始豐滿起來,人們突破了成見和偏見,開始客觀的看待和評價這個亂世中的專制下的官吏。
提到晚清從實踐上學習西方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務運動,不能不提李鴻章,不能不提其建樹和功勞。在課堂教學中,可列舉李鴻章的不同敘述材料三則,讓學生評價李鴻章;然后再給出前人的不同評價,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評價?你認為應該怎樣評價一個人?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李鴻章,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理性判斷,尋求真相,不可盲從權(quán)威,盲目附和。只有從懷疑出發(fā),尋出歷史事實和真相,才能不被成見、定論和權(quán)威所束縛,得出正確的判斷,從而生成正確的價值觀,激發(fā)合于道義的行動。求真是學生心智健康成長的前提,也是公民必備素質(zhì)的前提,更是歷史教師育人的首要任務。
2.求善,歷史教育的核心價值
善,不僅是指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更重要的是指在總結(jié)前人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chǔ)上,修正自己,造福社會。適應時代的需求,更好地尋求變革、完善和創(chuàng)新,為人類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重新整合教材、精心設計環(huán)節(jié)、挖掘致善因子。
譬如《新經(jīng)濟政策》一課的教學,先用大屏幕給學生展示材料,包含農(nóng)民、工人、士兵的不滿和反抗,列寧的名言,新經(jīng)濟政策的主要措施、實施效果共四則;然后設計三組問題讓學生討論。①三年國內(nèi)戰(zhàn)爭后,蘇維埃俄國又面臨著怎樣的新危機?列寧是怎樣認識的?②列寧是怎樣改變政策克服危機的?改革有哪些成效?③在這件事上,我們可以從列寧身上學到哪些東西?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或挫折時怎么辦呢?這樣可以很好地引導學生從歷史反觀自身,從偉人對待困難的方法、態(tài)度和行動,認識到社會就是在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中克服危機、向前發(fā)展的,逐步養(yǎng)成正視困難、勇于革新的習慣,更好地成長。
我們的歷史課應該充分發(fā)掘其追求進步、止于至善、造福人類的精神價值,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引導學生積極向善;教育學生“己欲立而立人”,引導學生反思完善自身,且利善他人;直至長大后工作,致力于革新求善,助推社會進步。求善是學生心智健康成長的關(guān)鍵,也是理性和成熟公民的必備素質(zhì),更是歷史教師育人的主要任務。
3.求美,歷史教育的終極目標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歷史學科同樣如此,歷史具有特殊美感,是多維度的立體的美,是多層次的厚實的美,是由表及里的可細細品味的美。如果歷史教學僅僅為了應試的需要,羅列史實讓學生記憶,我認為是犯罪。學校和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條件給學生呈現(xiàn)歷史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老師應發(fā)揮聰明才智,給學生勾勒美的歷史規(guī)律。讓學生在歷史課程中置身于美的氛圍,接受美的熏陶。
譬如《秦朝的統(tǒng)一》由大屏幕展示雄偉的長城開篇,從感受長城的壯美,鏈接到始皇的創(chuàng)舉;《貞觀之治》由投影《步輦圖》切入,從觀察畫面人物的逼真,過渡到民族和美與社會和諧;《美國南北戰(zhàn)爭》由“林肯紀念堂”導入,不僅欣賞建筑本身的美,更重要的是穿越時空,去緬懷林肯總統(tǒng)的功績。
歷史發(fā)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這就是歷史規(guī)律的曲線美。我們教完一個專題或一本教材后,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歸納歷史知識、認識歷史發(fā)展趨勢。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發(fā)展道路是艱難的、曲折的,而趨勢是不斷前進的、上升的;進而正確認識自己成長中遇到的失誤、挫折、阻礙,積極面對,不斷完善自己,趨于美好。歷史中蘊含著智慧美、創(chuàng)造美和規(guī)律之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知美、欣賞美、認識美、進而創(chuàng)造美。求美是學生心智健康成長的歸宿,也是理性和成熟公民的重要素質(zhì),更是歷史教師育人的終極指向。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陳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