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利亞,王秀娟,王黎梅
(嘉興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浙江嘉興 314000)
原發(fā)性肝癌是臨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早期癥狀隱匿,患者就診時多屬中晚期,手術切除率低,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治療手術不能切除的肝惡性腫瘤的常用技術[1],發(fā)熱是TACE后常見的反應[2]。冰袋物理降溫是臨床高熱患者常用的降溫方法,傳統(tǒng)的清水冰袋冰敷降溫,效果肯定,經濟實用,但在工作中存在著一些實際問題,影響了臨床的使用。筆者自制15%乙醇冰袋用于原發(fā)性肝癌TACE 后伴發(fā)熱患者的物理降溫,取得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原發(fā)性肝癌TACE 后伴發(fā)熱患者。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94例,按住院時間分組,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患者為對照組,2014年1月至8月住院的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齡46~76歲,平均(59±0.5)歲;首次TACE 29例,第2次或第3次TACE 17例;最高體溫39.0~39.9℃,平均39.4℃。觀察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齡45~74歲,平均(56±0.7)歲;首 次TACE 34 例,第2 次 或 第3 次TACE 14例;最高體溫39.0~40.1℃,平均39.5℃。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溫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降溫方法
1.2.1 觀察組 采用15%乙醇冰袋物理降溫。
1.2.1.1 材料 清水,75%乙醇,藍墨水,回收經清潔、消毒后的一次性輸液軟包裝袋(250 ml、500ml),一次性1ml和50ml注射器各1支。
1.2.1.2 制作方法 采用250ml、500ml兩種規(guī)格的一次性輸液軟包裝袋,經清潔、消毒后用50ml注射器按1∶4比例注入75%乙醇和清水(配制后乙醇濃度為15%),再用1 ml注射器注入0.1~0.2ml藍墨水著色,在袋子外面貼上“15%乙醇冰袋”標識以區(qū)別于其他靜脈輸注的藥物,最后排除空氣后平放入-18℃冰箱冷凍24h即制成。用純棉布縫制與兩種規(guī)格配套的冰袋套,并在外套上縫上搭扣。
1.2.1.3 使用方法 使用前先用一次性無紡布手術帽包好15%乙醇冰袋[3],再裝入配套冰袋套內,置于患者前額、頭頂部及全身大血管處,如頸部兩側、腋下、腹股溝等,冰袋使用后30min測體溫1次(統(tǒng)一測耳溫),當體溫<39.0℃,取下冰袋[4]。使用冰袋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局部皮膚的變化,以免凍傷。
1.2.2 對照組 材料中無75%乙醇,冰袋外標簽注明“清水冰袋”,其余材料、制作方法、使用方法均同觀察組。
1.3 效果評價
1.3.1 室溫18~24℃時冰袋溫度 從-18℃冰箱內取出兩種冰袋各1袋,剪一能容納水溫計的小口,將水溫計放入袋內浸沒在冰水中,記錄每小時溫度變化。
1.3.2 患者體溫變化 患者冰敷后0.5h、1h、2h及3h,分別測量患者體溫動態(tài)變化,做好記錄。
1.3.3 患者滿意度調查 自行設計患者滿意度調查表,調查表共有8項條目,設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個選項,總滿意=滿意+基本滿意。
1.3.4 使用中冰袋更換次數(shù) 患者冰袋降溫過程出現(xiàn)同一患者2次及以上更換冰袋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重復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降溫后體溫情況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冰袋降溫后體溫情況 ℃
2.2 兩種冰袋室溫下各時間段形態(tài)與溫度情況 見表2。
表2 兩種冰袋室溫下各時間段形態(tài)與溫度情況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的比較 例
2.4 患者冰袋降溫過程更換冰袋情況 對照組7例患者降溫中途因冰塊水化需更換冰袋,而觀察組沒有出現(xiàn)更換冰袋情況。
冰可使機體局部血流減少和微血管壁的滲透性減少,血液黏稠度增加,降低體溫。冰袋降溫作為一種有效的物理降溫方法在臨床上效果得到肯定。傳統(tǒng)清水冰袋冰塊硬度高,有棱角,易刺破冰袋,與體表接觸面積少,難以固定,患者主觀舒適感差,且冰塊溶化后冰袋升溫較快,降溫維持時間短,使用時需頻繁更換冰塊,增加了護士工作量[5]。根據(jù)“一定溶劑中有一定量的溶質時,則形成的溶液其沸點上升、冰點下降”的原理[6],及趙惠明[7]提出的:“10%~20%乙醇冰袋,在室溫20℃的環(huán)境下持續(xù)3h,溫度保持在-6~-8℃,低溫持續(xù)時間長,融化形態(tài)為冰泥水狀,松軟”的理論,筆者制作了15%乙醇冰袋。乙醇的冰點為-114℃[8],乙醇與水混合可配成不同濃度的乙醇溶液,水的冰點為0℃,將乙醇與水混合后可以降低液體的凝固點,同時溫度上升緩慢。本文臨床實驗表明,15%乙醇冰袋在-18℃時呈冰沙狀,持續(xù)3h溫度為-7℃,冰袋松軟,能充分接觸體表面積,并且容易固定;降溫效果比較結果顯示,使用冰袋降溫0.5h時,兩組患者降溫效果相同(P>0.05),1h、2h、3h時15%乙醇冰袋的降溫效果優(yōu)于普通清水冰袋,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15%乙醇冰袋隨時間延長,降溫效果優(yōu)于普通清水冰袋;患者滿意度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滿意率為97.9%,1例患者由于堅持藥物降溫見效快,使用中途改用藥物降溫;對照組滿意率為80.4%,5例患者認為冰袋堅硬,容易移位,感覺不舒服,3例患者認為冰袋水化較快,護士更換冰袋影響患者休息,1例患者對使用冰袋降溫持懷疑態(tài)度,配合度不高;對照組7例患者降溫中途因冰塊水化需更換冰袋,而觀察組沒有出現(xiàn)更換冰袋情況。15%乙醇冰袋制作材料來源廣,成本低廉,制作簡單,冰袋制冷后為冰沙狀,不易摔壞及刺破冰袋,冰袋溶解時間長,無需頻繁更換,減輕了護士工作量。
[1]郭麗萍,王茂強.肝動脈化療栓塞術中監(jiān)測的臨床意義[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08,14(32):3395-3396.
[2]王江云,李彥豪,盧偉,等.肝癌TACE治療后發(fā)熱影響因素分析[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27(9):1417-1418.
[3]李麗香,王瑞麗,沈秋風.一次性手術帽在冰袋降溫中的巧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1):2751.
[4]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84-185.
[5]蔣麗萍,王晶,費琴仙,等.10%鹽水冰袋在物理降溫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與康復,2007,6(8):509-510.
[6]莫惠彬,何英,楊平,等.不凝固冰墊的制作與應用[J].護理學報,2012,19(3B):43.
[7]趙惠明.冰袋的制作與研究[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14):3470.
[8]徐叔云.中華臨床藥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