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貴
(泗縣黑塔初級中學,安徽 宿州 234341)
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通常直接進行實驗操作.結(jié)果,物理實驗雖然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但是往往不能同樣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思考;學生的物理學習往往停留在“看熱鬧”的層次,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為了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我們把佯謬引入物理實驗教學.
“在物理學發(fā)展史中,最吸引人而又令人絞盡腦汁的大約應該首推五花八門的物理佯謬(或悖論)了”.[1]在英語中,佯謬與悖論常不加區(qū)分.現(xiàn)在,人們通常把導致邏輯矛盾的命題稱為悖論;而把理論或經(jīng)驗與實驗現(xiàn)象或事實之間的矛盾稱為佯謬.“通常出現(xiàn)的情況是:人們從原有的理論或假設前提出發(fā),推出的結(jié)論與實驗事實不符;或者是人們的認識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框架中無法突破,因此無法解釋和理解觀察到的現(xiàn)象或?qū)嶒炇聦?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在物理學中碰到的基本上是佯謬”.[2]
我們把佯謬應用于覆杯實驗.首先,我們用硬紙板蓋上空杯杯口并倒置,如圖1(a)所示,則硬紙板因受重力而下落.接著,杯中裝滿水并倒置,如圖1(b)所示.則水因受重力而灑出.最后,我們用硬紙板蓋上裝滿水的杯子的杯口并倒置,如圖1(c)所示.結(jié)果會怎樣呢?學生肯定會認為,硬紙板下落,水灑出.因為硬紙板不僅受重力作用,還受到杯中水向下的壓力作用.可實驗結(jié)果卻是,硬紙板不會掉下,水也不會灑出,與學生猜想相矛盾.___________________
圖1
這顯然出現(xiàn)了佯謬.此后,教師再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現(xiàn)象,說明大氣壓強的存在就水到渠成了.
再如,利用流體動力學佯謬來說明流體壓強規(guī)律.如圖2所示,圖中的乒乓球相同,玻璃管相同,漏斗相同.學生認為吹氣時更容易掉下來的乒乓球卻偏偏不容易掉下來,如圖2(a)所示;學生認為本該更容易吹起來的漏斗中的乒乓球卻偏偏吹不起來,如圖2(b)所示;學生認為本該更容易吹掉下去的乒乓球卻偏偏掉不下去,如圖2(c)所示.
圖2
淘氣的乒乓球偏偏讓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的推測都與實驗結(jié)果尖銳矛盾,這顯然出現(xiàn)了佯謬.此后,教師再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矛盾的原因,消除認知沖突,得出規(guī)律——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最后,再通過練習鞏固所得規(guī)律.
我們把佯謬應用于電路連接關系分析.教師先接通如圖3(a)所示電路.這時,3燈串聯(lián)發(fā)光,其亮度都很弱.隨后,教師依次接通如圖3(b)、(c)、(d)、(e)所示電路.每次接通電路之前,教師都問學生:“能亮的燈有哪些?它們的連接關系如何?”學生對于如圖3(b)、(c)、(d)所示電路的判斷都沒有問題,但對于如圖3(e)所示電路,學生大多會認為,這一下,肯定是一個都不亮!可實驗結(jié)果卻令人大吃一驚:3個燈原本都該不亮的,可結(jié)果竟然都亮了,而且都很亮,特別是L2.
圖3
為什么用了二根“短接線”,反倒連一盞燈也短不掉了?這顯然出現(xiàn)了佯謬.此后,教師再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佯謬,消除沖突,深化對“短接”的認識.
再 如,把 “2.5V,0.3A”的手電筒燈泡L1與 “220V,60W”的普通白熾燈泡L2串聯(lián),接到220V的電路上,如圖4所示.結(jié)果如何?學生大多會認為,L1肯定燒掉了!可實驗結(jié)果卻是,L1、L2竟相安無事,看上去都正常發(fā)光.為什么L1不會被燒壞呢?這又出現(xiàn)了佯謬.此后,教師再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電路的電阻、電流,化解沖突,消除佯謬.
圖4
我們把佯謬應用于熱學實驗“觀察水的沸騰”.在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到水的沸騰條件之后,教師給出問題:如果把圖5(a)中的酒精燈撤去,那么燒瓶中的水肯定不能持續(xù)沸騰下去.這時,如果用橡皮塞塞住燒瓶口并倒立,再用冷水去澆它,給它降溫,如圖5(b)所示,則燒瓶中的熱水能否沸騰呢?學生大多會認為,你把它澆涼了,肯定不能沸騰.
可實驗結(jié)果卻是,當用汽水澆燒瓶底部時水卻沸騰起來了.這顯然出現(xiàn)了佯謬.此后,教師再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佯謬,消除沖突.這樣,學生對液體沸騰條件的認識就進一步深化了.
圖5
我們把佯謬應用于光學實驗“透鏡對光線的作用”.在學生完成實驗“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如圖6(a)、(b)所示]”之后.教師給出問題:在一塊冰中有一扁球形空氣泡,其形狀宛如凸透鏡.今讓一束平行光從冰中射向這個“空氣凸透鏡”,如圖6(c)所示,則這個“空氣凸透鏡”將會聚光線呢,還是發(fā)散光線呢,抑或既不會聚也不發(fā)散呢?學生大多會認為會聚,因為凸透鏡對光線具有會聚作用.我們用玻璃代替冰,用兩塊相同的平凹透鏡組合成如圖6(d)所示裝置以代替圖6(c)所示裝置進行實驗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個空氣凸透鏡只是披著凸透鏡的“皮”,卻干著凹透鏡的事——它竟然發(fā)散光線!
圖6
為什么這個空氣凸透鏡不但不會聚光線,反而發(fā)散光線呢?這顯然出現(xiàn)了佯謬.這時,教師再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從而深刻認識透鏡會聚與發(fā)散光線的本質(zhì)——光的折射規(guī)律,就水到渠成了.
當然,初中物理中還有許多實驗可以利用佯謬.在此恕不贅述.
既然佯謬“最吸引人”,那么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我們不妨選用或設計一些佯謬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既然佯謬往往“令人絞盡腦汁”,那么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利用佯謬來驅(qū)動學生的物理思維,進而培養(yǎng)并發(fā)展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
在佯謬中,真實鮮活的物理事實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物理理論或經(jīng)驗尖銳矛盾,對比強烈.這不僅強化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記憶,而且還能有效地克服學生頭腦中錯誤的物理前概念,進而深化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認識.[3]
在物理學史上,佯謬往往是導致新理論誕生的關鍵.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如果教師主動地利用佯謬,向?qū)W生展示物理理論與實驗現(xiàn)象之間的尖銳對立,而隨著對立的消除,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jié)構得以更加合理地重構并鞏固.學生長期在這樣的教學氛圍里耳濡目染,便也會在物理學習中有意無意地發(fā)現(xiàn)并提出佯謬,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利用佯謬來建立或反駁物理理論的方法.
由于佯謬中的實驗現(xiàn)象或事實與已知的理論或經(jīng)驗水火不容,那么,我們是尊重事實懷疑理論呢,還是堅持理論否定事實呢?理論源自實踐,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因此,利用佯謬進行物理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因為佯謬不僅吸引學生,而且還會引發(fā)學生思索,所以,在物理實驗中利用佯謬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質(zhì)疑習慣.
為了切實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充分利用佯謬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價值,筆者結(jié)合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實踐,提出實驗佯謬教學法.
簡單來說,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利用佯謬,讓實驗結(jié)果或事實與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理論或經(jīng)驗之間尖銳矛盾,從而誘發(fā)學生頭腦中激烈的認知沖突;在學生為此絞盡腦汁之后,教師再啟發(fā)、引導學生消除沖突,化解矛盾;最后,深化并鞏固知識.這種實驗教學方法就叫實驗佯謬教學法.
從前面的幾個應用實例可以看出,實驗佯謬教學法通常有5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引導鋪墊、猜想預測、實驗檢驗、析因矯正、鞏固深化.其基本結(jié)構如圖7所示.
圖7
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利用佯謬,人為地給學生制造認知沖突,并讓學生為之絞盡腦汁,最后終于找到突破口,學生恍然大悟.也就是說,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不能總是讓學生的思維一瀉千里,而要讓它打著漩渦,激起浪花,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熱鬧,而且更要讓學生悟出門道.只有這樣,物理實驗教學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1 楊建鄴.福音:物理學的佯謬[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2 趙超先.佯謬與物理教學[J].南京師專·南京教院學報,1994(1).
3 嚴麗,韓寶玉,金毅,桑芝芳.國內(nèi)外“力與運動”前概念研究概述及對教學啟示[J].物理教學,2014(3).
4 張憲魁,李小林,陰瑞華.物理學方法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