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龍 張翔宇 馬雪妍
渭河下游河段是指從渭河咸陽隴海鐵路橋(渭淤37斷面)至入黃口的渭河河段,其河長208km,比降較小,水流較緩,河道泥沙淤積嚴重,屬三門峽庫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門峽水庫建庫前,渭河下游是一條天然的河流,河道兩岸未建堤防和河道工程。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后,渭河下游由于泥沙的嚴重淤積,主槽過洪能力迅速降低,兩岸先后修建了堤防和河道工程。2010年,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省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高度,在總結(jié)以往渭河治理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啟動了渭河綜合治理工程,目前,渭河下游兩岸已全面建成連續(xù)堤防,并提高了設(shè)防標準。咸陽、渭南城市段為防100年一遇洪水,西安市城市段為防300年一遇洪水,城市段以外的農(nóng)防段為防50年一遇洪水,堤防堤頂寬度20m~49m?,F(xiàn)已建成河道整治工程66處,壩垛1428座,工程控制長度138.54km。渭河綜合治理工程的建設(shè)必將進一步提高渭河防洪保安能力,以安瀾渭河、綠色渭河、和諧渭河帶動關(guān)中城市群及其周邊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快速發(fā)展。
目前,渭河下游設(shè)有咸陽、臨潼、華縣水文站和耿鎮(zhèn)、交口、渭南、陳村、華陰、吊橋6處水位站。涇河下游設(shè)立有張家山和桃園水文站,北洛河下游設(shè)立有狀頭、南榮華水文站。
為觀測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后渭河下游的河道淤積情況,渭河下游共設(shè)置了56條淤積測驗斷面,到目前為止,除渭河河口段的渭攔12、11、1、2斷面倒入黃河外,其余斷面至今仍繼續(xù)進行觀測,為掌握渭河下游的河道沖淤情況積累了寶貴的資料。
對渭河下游咸陽、臨潼、華縣及支流張家山站三門峽水庫建庫以來的年水沙量以及2000年以來各年的水沙量情況進行統(tǒng)計,見表2-1。
從表中看出,咸陽、臨潼、華縣站1961~2013年多年平均的年水量分別為38.05億 m3、64.88億 m3、64.94億 m3,涇河張家山站多年的平均水量為12.62億m3。從多年平均水量來看,臨潼、華縣站的水量相差不大,主要是區(qū)間的支流流域面積較??;從多年平均沙量來看,咸陽站多年平均沙量為0.926億t,涇河張家山站的沙量為2.00億t,臨潼站和華縣站多年平均沙量分別為2.79億 t和 2.88億 t。
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分析,渭河干流咸陽站年平均水量占涇渭河匯流后的臨潼水文站的年平均水量的58.6%,涇河張家山站的年平均水量占臨潼站年平均水量的19.5%,咸陽站的年平均沙量占臨潼站年平均沙量的33.2%,涇河張家山站的年平均沙量占臨潼站年平均沙量的71.7%。由此說明,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以來,渭河下游的水量主要來自渭河干流,而渭河下游的泥沙主要來自涇河干流。
表2-1 各水文站歷年水沙量統(tǒng)計表
2000 年以來,咸陽站的年平均水量為27.43億m3,占咸陽站多年平均水量(1961~2013年)的 72.1%,涇河張家山站年平均水量為7.803億m3,占張家山站多年平均水量(1961~2013年)的61.8%,渭河臨潼、華縣站年平均水量分別為53.14億m3和50.70億m3,分別占多年平均水量(1961~2013年) 的 81.9%和78.1%。以上數(shù)字表明,渭河下游2000年以來,其年水量是減小的,僅占多年均值的80%左右,咸陽干流以上來水量只有多年均值的72.1%,而涇河來水量減少的較多,僅為多年均值的61.8%。由此說明,2000年以來涇河來水來沙更少,南山支流(灃河、灞河)的來水增多,也從一定角度說明局部暴雨對渭河下游來水條件的影響。
2000 年以來,咸陽站的年平均沙量為0.278億t,是1961年以來多年均值0.926億t的30.0%,從渭河干流來沙情況看,其年沙量是大幅減少的。涇河張家山站1961年以來的多年平均沙量為2.00億t,2000年以來的年平均沙量為1.02億t,為多年平均沙量的51.0%。渭河下游干流的臨潼和華縣站,1961年以來的多年平均年沙量分別為2.79億t和 2.88億t,而2000年以來,臨潼站和華縣站的年平均沙量分別為1.13億t和1.26億t,分別為多年平均沙量的40.5%和43.8%。從以上數(shù)據(jù)分析,渭河下游自2000年以來,其來沙量是減少的,基本上僅為1961年以來的多年均值的四成左右。其中,渭河干流來沙僅占多年均值的30.0%,涇河來沙僅占多年均值的51.0%。因此,渭河下游干流的來沙減少的幅度更大。
表3-1 渭河下游沖淤情況統(tǒng)計表 單位:108m3
圖3-2 1960~2013年渭河下游各斷面間累計淤積量圖
圖3-1 2000~2013年渭河下游各斷面間沖淤量圖
經(jīng)過與1961年以來各站多年平均水量相比得出,2000年以來,渭河下游的來水來沙量均呈減少的趨勢,其中來水量減少約2成左右,而來沙量減少約6成左右。由此可以得出,2000年以來,渭河下游基本上為平水枯沙系列。
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以來,隨著潼關(guān)高程的抬升,渭河下游泥沙淤積不斷發(fā)展,渭河下游各時段的沖淤情況統(tǒng)計詳見表3-1。
根據(jù)表3-1的沖淤數(shù)據(jù)分析,1960~2013年,渭河下游共淤積泥沙10.8896億m3,其中渭淤10斷面以下河段淤積泥沙8.0868億m3,占渭河下游淤積總量的74.2%,渭淤10~26斷面河段淤積泥沙3.6897億m3,占渭河下游總淤積量的33.9%,渭淤26~27斷面沖刷泥沙0.8869億m3,其沖刷量占渭河下游總淤積量的8.1%。由此可見,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以來,渭河下游泥沙淤積的重心仍在華縣以下河段,華縣~臨潼站河段(渭淤10~26斷面)仍為淤積,但淤積量較小,僅占渭河下游總淤積量的33.9%,臨潼~咸陽站河段(渭淤26~37斷面)為全河段沖刷。渭河下游各斷面間的沖淤量詳見圖3-2。
從圖中看出,渭河下游在渭淤26斷面(臨潼水文站)以下河段為全段淤積,在渭淤26斷面以上為全河段沖刷;在渭淤26斷面以下淤積河段,其下游的斷面間淤積量大,以下游向上游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具有水庫溯源淤積的特性,到目前為止,僅從淤積方面的分析,三門峽水庫在渭河下游的淤積未端在臨潼水文站附近。
2000 年以前,渭河下游共淤積泥沙12.5399億m3,各河段都基本上為淤積,其淤積的重心在華縣水文站(渭淤10斷面)以下河段,渭攔~渭淤10斷面共淤積泥沙8.7910億m3,占渭河下游淤積量的70.1%,而渭淤10斷面以上僅占29.9%。
2000~2013 年,渭河下游總的來講是以沖刷為主要趨勢,共沖刷泥沙1.6503億m3,除渭淤10~26斷面淤積泥沙0.1944億m3以外,其余河段均為沖刷,特別是渭淤26~37斷面沖刷泥沙1.1405億m3,占該時期渭河下游總沖刷量的69.1%,渭淤10斷面(華縣水文站)以下河段沖刷泥沙0.7042億m3,占渭河下游沖刷量的42.7%。從沖淤部位來講,出現(xiàn)了上下沖中間淤的格局,沖刷的重心在渭淤26斷面(臨潼水文站)以上河段。2000~2013年,渭河下游各斷面間的沖淤情況詳見圖3-1。
從圖3-1看出,在渭河下游渭淤10斷面以下河段,除渭淤5~6斷面間略有淤積外,其余各斷面間河段均為沖刷。在渭淤10~26斷面河段,除渭淤12~13斷面、渭淤13~14斷面、渭淤18~19斷面、渭淤19~20斷面間略有沖刷外,其余河段均為淤積。在渭淤26~37斷面間河段,各斷面間均為沖刷。
(1)2000年以來,渭河下游華縣站的年平均水量為50.70億m3,占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以來多年平均值64.94億m3的78.1%,年平均沙量為1.26億t,占三門峽水庫建成運用以來多年平均值2.88億t的43.8%,屬于平水枯沙系列年。
(2)2000年以來,渭河下游總的來講以河道沖刷為主要趨勢,共沖刷泥沙1.6503億m3。從沖淤時間來看,除2000~2002年、2004年和2006年渭河下游河道有所淤積而外,其余各年渭河下游河道均為沖刷;從沖淤的部位來看,在渭淤10斷面(華縣水文站)以下河段總體是沖刷的,其沖刷泥沙0.7042億 m3,在渭淤 10~26斷面(華縣~臨潼河段)淤積泥沙0.1944億m3,渭淤26斷面以上河段沖刷泥沙1.1405億 m3,因此,2000年以來,渭河下游形成上下沖中間淤的格局,但渭淤10~26斷面的淤積量不大,而沖刷的重心在渭淤26斷面以上河段。
(3)渭河下游河道的沖淤影響到渭河下游洪水的渲泄和同流量水位升降,直接關(guān)系到渭河下游的防洪和治理問題,因此建議:一是加強渭河下游的淤積測量工作,隨時掌握渭河下游的沖淤變化;二是加強渭河下游水文泥沙的分析研究工作,及時掌握渭河下游水沙條件的變化和河道的沖淤情況以及演變趨勢,為渭河下游的防洪、治理和采砂管理提供科學(xué)的依據(jù)。陜西水利